APP下载

日本华侨课题立项研究*

2017-03-23吉伟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华侨华人课题

吉伟伟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研究综述

日本华侨课题立项研究*

吉伟伟

(暨南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日本;日本学者;华侨研究;立项课题;文献计量

论文基于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所建立的《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公布的有关“华侨”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1965-2014),从立项时间与数量、立项课题学科及课题类别概况、课题责任单位性质及所在地区分布等方面,介绍了近50年来日本学界有关“华侨”课题立项总体概况。认为华侨华人研究越来越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立项课题重点项目较多,资助力度大;研究领域集中在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地区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大都市圈,以横滨、神户、长崎为中心,呈现集中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

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内田直作、游仲勋、岩崎育夫、斯波义信、市川信爱等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老一辈学者的观点和成果,屡屡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在学界具有深远影响。廖赤阳、陈来幸、陈天玺、王学萍、王维、段跃中等新生代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学者,不但继承了前人的衣钵,还结合日本当代华侨华人的特点与趋势,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广泛,且具有变革性的研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李国梁先后发表过《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述评》《近代以来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二十世纪日文华侨华人著作选介》《日本近年华侨华人研究评述》等文章。李国梁指出,战前日本的华侨研究主要为了配合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南进”的需要,通过调研华侨的状况研究东南亚华侨,充斥着浓烈的政治色彩。[1]涂照彦认为,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历史文化论、企业经营论、政治经济论、东南亚论。[2]战后,由于日本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重建以及日本对外政策的变化,日本学界开始了对华侨问题的全面研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对华侨华人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大大加强,开始重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时期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从多视角对“泰益号”等日本华商和华商网络展开的实证研究①比如:市川信爱、戴一峰主编:《近代旅日华侨与东亚沿海地区交易圈:长崎华商“泰益号”文书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和田正広、翁其銀著:《上海鼎記号と長崎泰益号:近代在日華商の上海交易》,福岡:中国書店,2004。;以阪神、横滨等地华侨史为中心的日本区域性华侨华人史研究;围绕日本华人认同问题和日本新华侨的研究。部分旅日的华人学者也对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史进行过研究,比如日本桃山学院大学过放在《日本神户华侨华人研究史概论》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呈现多学科发展的趋势,取得丰硕成果,然而研究仍然存在华侨地域研究程度不一、新老华侨研究缺乏交流、缺乏从移民角度研究华侨文化等诸多问题。廖赤阳在其针对朱慧玲、段跃中、过放、王维等新华侨学者研究专著的述评中指出,新华侨学者以被观察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推动了日本华侨华人研究脱离传统研究框架,展开了文化等多维视角的探讨。[3]丘立本在对战后日本华侨的研究中指出,战后日本的研究重点放在华侨社会经济上。从地区来看,偏重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日本本国;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和成果,重视实地调查研究。[4]

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相当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及其外部团体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管理,主要对日本国内研究机构的研究者及研究团队申请的课题进行专家审查,进而提供具有竞争性质的资金资助。文部科学省及学术振兴会要求,获得资助的课题负责人须每年通过所在科研机构提交当年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经费的收支报告,报告则被收录在《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用于在线查询。

《KAKEN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数据库》(以下简称KAKEN)(https://kaken.nii.ac.jp/ja/index/)是由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和国会图书馆在文部科学省、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协助下,于1972年共同建立的。该国际级数据库收有立项课题、成果报告书、成果概要等有关立项课题的基本信息。它的主页提供从1966年以来所有资助课题的信息。

截至2016年6月23日,本文以“华侨”②本文是以日文“華僑”一词作为关键词检索。此数据库中主要包括日本学者、日本华人学者基于日文申请的课题。2013年开始,日本文部省允许欧美学者以英文直接申请国家课题,所以也出现了完全基于英文的有关华侨的研究,如Rolf D. Schlunze主持的有关美国和中国在日商人文化适应和网络活动的比较课题(https:// kaken.nii.ac.jp/ja/grant/KAKENHI-PROJECT-25370924/)。本文的数据未收录该类英文课题。为关键词检索共获得544项结果,其中最早的是1965年早濑利雄的课题,而2015年及2016年的报告书尚不完整,因此本文使用1965-2014年的数据。这些课题不但包括日本学者从传统地域研究、国际关系、人类学、民俗学、史学等角度的研究,还有从经营学、人文地理学、艺术学、社会福祉学等一些我国学者关注不多的角度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些课题进行数据量化分析,以追踪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轨迹,并从宏观角度展现日本学术界对华侨华人研究的发展历程、特点及问题,以增进对日本华侨研究的了解。

一、50年来有关“华侨”课题立项总体概况

(一)立项时间与数量

本文以“华侨”为关键词检索,从1965年到2014年的49年间共有课题363项,③通过关键词搜索共有544项课题,笔者逐一排查各项课题的名称、相关关键词、课题内容等信息,排除了181项不属于华侨华人研究的课题。按年度分布见图1。1965—1990年,共立项35项课题,这段时间总体立项数目较少,其中1975年(3项)、1990年(6项)出现峰值。1991—2001年,共立项73项课题,这段时间波动比较大。2002—2014年,共立项255项,这段时期,有关“华侨”研究的课题显著增加,波动比较激烈,2011年达到顶峰,共立项课题30项。总体来讲,日本政府相当重视对有关华侨华人方面的研究,日本社会对于华侨华人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图1 1965—2014年日本学术界有关华侨研究课题立项数量走势图

(二)立项课题学科及课题类别概况

立项最多的学科类别是历史学,共计65项。排名2至10位的主要有人类学(60项)、社会学(46项)、地域研究(40项)、经济学(27项)、人文地理学(21项)、国际关系学(15项)、管理学(13项)、文学(10项)和政治学(5项)(详见表1)。

现在日本学术振兴会主要管理特别推进课题、基础课题(下设S类基础课题、A类基础课题、B类基础课题、C类基础课题)、萌芽类课题、青年课题、奖励课题、特别研究院奖励课题等;文部科学省主要管理特定领域研究课题、新学术领域研究—研究领域提案型课题、新学术领域研究—研究课题提案型课题。由于日本学术振兴会对于研究类别的规定有变化,迄今已经废除或改名的有43类课题类别,现行有17项课题类别。有关华侨华人研究的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课题、奖励课题、青年课题、一般课题、A类综合课题、A类重点领域课题、国际学术课题等方面。其中立项数量最多的是基础课题,共189项,占一半以上;A类综合课题、A类重点领域课题和A类基础课题①这3类课题相当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和重大课题。,计55项,约占15%;此外主要集中在奖励课题和青年课题(详见表2)。

表1 1965-2014年日本学术界有关华侨研究课题学科类别统计表

表2 1965—2014年日本学术界有关华侨研究立项课题种类统计表

(三)课题责任单位性质及所在地区分布

本文以地区(城市、城市所属地区①日本国内一般根据各城市的历史、经济的变化、文化和当地居民的归属意识将日本全国的47都道府县分为8个地区。)和大学性质(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及其他)为标准,对相关立项课题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具体参见表3和表4)。截至2014年,日本全国47都道府县中有31个都道府县有课题分布,课题地区分布明显呈现集中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课题数最多的是东京都,共立项114项,占总项目的31.40%;京都府、兵库县、大阪府、福冈县、茨城县分别排在第二至六位;以上6个城市立项总数254项,占总数的70%。按照地区划分,关东地区最多,有158项;近畿地区其次,有102项;两地区合计260项,占总数的71.6%。此外,较多的是九州地区,而北海道地区和中国地区课题数量最少,均未超过10项。这说明日本各地对于华侨华人课题研究地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大都市圈,以横滨、神户、长崎为中心的在日华侨华人的地域社会研究是在日华侨研究的重要视点。从大学性质来看,国立大学项目最多,共194项,占总数的53.4%。其中京都大学项目最多,有30项;东京大学次之,有26项。私立大学中项目最多的早稻田大学,有13项。此外,筑波大学、神户大学、东京外国语大学、东洋大学项目也较多,都超过10项。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的学者对华侨华人课题研究较为关注。

表3 1965—2014年日本学术界有关华侨研究课题立项单位所在城市地区分布统计表

续表

表4 1965—2014年日本学术界有关华侨研究课题立项责任单位所在区域及大学性质统计表

二、日本学界对在日华侨开展的课题研究

截至2014年,涉及在日华侨的课题研究有49项。其中早期对在日华侨开展课题研究的是市川信爱,他在1982年研究了有关在日华侨资本结构变化的管理学课题。其后市川信爱、和田正广等学者有对在日华侨展开了经济和经营学类的4项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长崎闽南系华商“泰益号”的研究。

由于在日华侨区域性集中,主要分布在长崎、神户、横滨等港湾城市,日本学者围绕这三地开展了华侨与中国贸易、华侨的传统祭祀、国际网络、中华街等课题研究。王维在其《长崎·神户·横滨华侨的传统祭祀和演艺》的课题研究中,着眼观察三地华侨社会的内部差异,指出日本华侨在服装、生活样式等日常生活的外表层面上向上位社会(日本社会)同化的倾向强烈,祭祀和演艺是日本华侨标明其认同和归属意识的主要特征。[5]安井三吉和王珂主持的有关大阪、神户华侨的国际网络的课题研究,通过对神户华侨总会、大阪华侨总会等华侨团体和在日华侨的采访,结合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研究机构访问和收集的资料,详尽地描述了神户和大阪的华侨百年苦难奋斗史。[6]山下清海在有关中华街观光地化的课题研究中指出,日本的中华街在二战空袭后大都化为灰烬,战后最初作为黑市而迅速复兴,以中餐馆为中心的华人店铺不断出现,积极利用中国文化传统的观光资源实现中华街的观光地化,成为在日华侨适应日本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也具象了日本人的中国观。此外,日本北海道函馆市喇沙高中的小川正树教谕在2006年和2008年,分别进行了《函馆华侨与北海道开发的关系——通过函馆中华会馆的作用》和《北海道华侨的地域特征及相关课题——函馆、札幌和旭川三地的比较》两项历史学课题研究。他指出,从幕府后期开始,主要来自福建福清的华侨已经以海产商的身份移居日本函馆,并逐渐遍布北海道各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形成了独特的北海道华侨社会,北海道华侨不但是属于日本国内的华侨,也同东北亚地区的华侨活动有密切联系。[7]

有关新移民和认同问题研究,山下清海在其就华人“新移民”移出过程的课题研究中,聚焦在日东北人和在日福清人两个团体,结合在中国侨乡的调研发现,在中国东北大量聚居的朝鲜族人,很多人因为在就学期间选择了日语作为第一外语,所以日本成为他们海外留学、工作的首选,通过先期赴日的亲友介绍陆续来到日本,集中聚居在东京池袋车站和新大久保车站附近,经营着大量中国东北饭店和中国朝鲜饭店。在日福清人的大量增加是由于很多早期来日的福清籍老华侨的关系,这些老华侨不但促进了福清人来日,还积极支持福清市的地方建设。[8]高桥晋一的《新华侨的社会构造和族群认同研究:以神户市的事例》课题研究发现,相对于主要依赖“业缘”建立人脉的在日老华侨,新华侨倾向于依赖个人网络、互联网和族群媒体建立其社会网络,日本的新老华侨虽然价值观有差异,但互相合作,具有由二元华侨社会向一元华侨社会转变的倾向。新老华侨的后代对中国的族群认同趋于减弱,老华侨向日本社会同化的速度较慢,新华侨二代同化速度迅速,族群认同趋于消失。钟家新的有关在日新华侨的福利事业的现状和福利意识的课题发现,在日新华侨不同于老华侨,在面临购买中国或日本的医保等社会保险时,往往只选择其中一国的社保,而且由于中国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在老年以后,还是倾向于加入中国的社保。[9]赵卫国的《日本的中国系新移民的教育战略和社会网络》课题,围绕在日新移民的文化适应、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网络,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调研。

三、有关华侨华人课题的特点

(一)重点项目较多,资助力度大

日本学界对华侨华人研究相当重视,相当于中国国家社科基金的重点/重大项目的立项课题数量多达55项,占总立项课题的15%。数据库中还出现了特定领域课题。①特定领域课题由于数量较少,在表2中被归入其他课题类别。文部科学省直接管理特定领域课题,要求在3~6年间完成,每个领域资助额在2000万日元到6亿日元之间。A类基础研究课题由学术振兴会管理,要求在3~5年完成,单项资助额在2000万~5000万日元,资助不封顶。其中有关东南亚研究的有22项,主要涉及东南亚的宗教、移民等综合类研究。林行夫开展的有关东南亚佛教徒的课题研究中,关注了泰国的华人系善堂(泰国义德善堂)的宗教活动;[10]片冈树有关东南亚宗教的跨境现象研究指出,宗教的跨境现象并不完全是近年国际化的结果,中国的宗教向越南的传播、泰国民族参拜中国寺庙等行为属于跨越传统观念,灵活地将宗教等空间共有。[11]村嶋英治有关20世纪泰国华侨华人社会的现状和作用的课题研究中,收集了来自泰国国立公文书馆等机构有关华侨华人的一手资料,开展了泰国华侨的民族主义起源和运动展开、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等调研。[12]

(二)战后日本学术界关注东南亚华侨的经济学研究

二战后,东南亚的中国移民受到外界关注,业界兴起了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研究也成为了东南亚地域研究的一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量被称为“新移民”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华侨华人研究因此也进入了侧重移民研究的新阶段,研究视角进一步扩大。日本学界认为华侨华人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3]日本学者岩崎育夫就曾指出,日本有关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丰富,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历史和文化研究,有关华侨华人的政治经济课题研究较少。[14]上世纪60年代,由于日本当局及有关方面开始重视华侨研究,为部分学者提供了经费等支持,游仲勋、冈部达味等学者也开始从各自专业角度研究华侨问题。②具体有关战后日本对华侨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见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华人研究新探》,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这时期的课题有3项,分别是早濑利雄在1965年主持的有关华侨社会构成变动的研究(主要是有关东南亚华侨社会的阶层分化),和其在1967年主持的《东南亚华侨社会的构成改革:有关帮社会的研究》,以及游仲勋在1967年主持的《华侨经济研究:劳动问题和农业问题》。

(三)从国际关系的视角研究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所拥有的跨境经验和社会资本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2003年11月,在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编撰的《中国21》——《华侨华人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特集中,滨下武志提出将华侨华人研究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研究的必要性。[15]华侨课题中,从国际关系论的角度剖析华侨华人研究的课题共计20项(包括政治学类课题5项,国际关系论类课题15项),占课题总数的5.8%(见表1)。

由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向海外合法、非法的国际迁移剧增,小木裕文在其有关福清侨乡人口移动治安对策的研究中,聚焦非法移民较多的福清侨乡社会的变化和移民动向。李恩民在《亚洲的“中国ODA”展开和资源外交》的课题中调研了在泰国的华侨华人团体、华侨医院、报德善堂等机构的情况。为探明1998—2004年间,印尼政府对国内再中国化现象的应对,相沢伸广开展了有关印尼的中国学派的课题研究。白石隆在《东亚的地区化和中产阶级——美国化·中国化·日本化》的课题中关注了华人团体的中产阶级化。

通观日本学者从国际关系角度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可发现,除了以上小木裕文、李恩民、相沢伸广、白石隆等直接以华侨华人为切入点开展研究的课题以外,还有以更新颖的研究方法、更广阔的视角开展的剖析,如滨下武志在《近代中国的“外国人税务司人事制度”的国际关系》中,提出不同于传统利用海关贸易报告、统计等资料开展海关史研究的观点,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方法。《中国的对日民间外交和中日人文交流的实证研究》和《有关中国历史教育的实证研究——1949年以后的教科书的历史观和外国观》这两项由王雪萍开展的有关中日关系研究的课题中,侧重对留日学生的状况,以及中国促进留学生回国的政策等方面的研究。[16]

四、小结

本文详细检索、梳理了日本科研费助成事业超过数据库中有关“华侨”的研究课题,初步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日本华侨研究的特征和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伴随日本社会对华侨问题的关注,华侨华人研究越来越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根据本次KAKEN的数据统计,1965—2014年49年间有关“华侨”研究共设立课题363项,其中2010—2014年的5年间,日本政府有关“华侨”研究共投入超过12.7亿日元的科研经费,年平均投入高达2.54亿日元,其中2011年投入最高,高达3.35亿日元。立项学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体现出了日本学术界重视有关华侨华人社会生活基础性研究的特点。

其次,课题种类方面,日本华侨华人研究体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特征。课题主要集中在基础课题研究上,A类基础课题和其他课题数量较少。不过,近年日本政府鼓励萌芽型新兴研究,华侨华人研究突破了以往学科限制的壁垒,学者往往从跨学科角度开展研究。此外,日本有关华侨华人课题研究的地区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日本的大都市圈,以横滨、神户、长崎为中心的在日华侨华人较多的地区是开展华侨华人研究的重点地区。从大学性质来看,一半以上的有关华侨华人研究项目集中在国立大学。

最后,本文属于聚焦特定国家特定领域(日本的华侨华人研究)的研究,尝试对特定领域研究的特点和潮流的把握,希望为理解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有所助益,但由于本文是基于日本有关华侨课题数据的定量初步分析,在有关具体课题的主题、观点、方法论以及创新点方面的定性分析尚存不足,今后将对日本华侨华人研究的国家立项课题的内容进行分析,并与中国、欧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注释]

[1] 李国樑:《日本近年华侨华人研究的若干评述(1997—2004年)》,《華僑華人研究》,1,(2004),pp.210-220。

[2] 涂照彦:《華僑経済研究の課題と方法》,出自游仲勋先生古稀纪念论文集编委会编《日本似おける華僑華人研究:游仲勋先生古希記念論文集》,東京:風響社,2003。

[3] 廖赤阳:《新华侨学者与日本华侨华人研究——朱慧玲、段跃中、王维、过放相关研究专著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4] 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华人研究新探》,香港:南岛出版社,2000年。

[5] 相关课题成果可见:王維著:《日本華僑における伝統の再編とエスニシティ 祭祀と芸能を中心に》,風響社,2001。

[6] 相关课题成果可见:神戸華僑華人研究会编:《神戸と華僑ーこの150年の歩み》,神戸新聞総合出版センター,2004。

[7] 相关课题成果可见:小川正樹:《北海道華僑社会の特質-函館·札幌·旭川の比較-2010》,《華僑華人研究》,7,(2010),pp.123-146。

[8] 山下清海: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増加する華人ニューカマーズの中国における送出プロセスの解明》,(2006),https://kaken.nii.ac.jp/ja/file/KAKENHI-PROJECT-18401035/18401035seika.pdf。

[9] 相关课题成果可见:钟家新:《日本の社会福祉に関する〈在日新華僑〉の認識=,《客家与多元文化》,9,(2014),pp.347-349。

[10] 相关课题成果可见:林行夫:《タイ国における中国系善堂の宗教活動——泰国義徳善堂に見る中国系宗教とタイ仏教——》,《東南アジア研究》,52(2),(2015),pp. 172-207。

[11] 片岡樹: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東南アジア大陸部における宗教の越境現象に関する研究》,(2012), https://kaken.nii.ac.jp/ja/file/KAKENHI-PROJECT-22251003/22251003seika.pdf。

[12] 村嶋英治: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20世紀タイ国における華僑華人社会の実相と役割ー未利用中国語タイ語資料を用いて》,(2009),https://kaken.nii.ac.jp/ja/file/KAKENHI-PROJECT-19201053/19201053seika.pdf。

[13] 濱下武志:《21世紀の華僑·華人研究ー研究動向と新たな課題》,《華僑華人研究》,創刊号,(2004),pp.24-36。

[14] 岩崎育夫:《華僑華人学とは何かー目的·対象·方法を巡る試論》,《華僑華人研究》,創刊号,(2004),pp.78-95。

[15] 《特集:華僑·華人研究の視座と方法ー華僑学の試み》,《中国21》,(2003),p.10。

[16] 王雪萍:科学研究費助成事業研究成果報告書《中華人民共和国の対日「民間」外交と日中人的交流に関する実証的研究》,(2012), https://kaken.nii.ac.jp/ja/file/KAKENHI-PROJECT-23730158/23730158seika. pdf;王雪萍: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中国歴史教育に関する実証的研究-―1949 年以降の教科書の歴史観·外国観を徹底分析》,(2010),https://kaken.nii.ac.jp/ja/file/KAKENHI-PROJECT-21730149/21730149seika.pdf》。

[责任编辑:李斌斌]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Japan: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JI Wei-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Academy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Japan; Japanese scholars;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Japan; funded research projects

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has undergone a steady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in Japan. This paper adopt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state of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 Japan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Japanese national fund of social science (Kaken), and argues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the funding support on this topic, with a focus on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approache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funded research projects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search centers are primarily located in Yokohama, Kobe, and Nagasaki. Yet, the study of this subject remains underdeveloped in other regions.

D634.331.3

A

1002-5162(2017)01-0084-08

2016-08-19;

2016-11-09

吉伟伟,男,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国际事务。

*本文系中国侨联青年课题《日本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史》(课题编号:15CZQK105)研究成果。笔者感谢匿名评审人的修改意见。

①其他类别主要包括中学校、独立行政法人、一般财团法人等机构。

猜你喜欢

华侨华人课题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第一次写课题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