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017-03-23孙一
孙一
(沈阳工学院)
【摘要】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介绍,对如何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对我国高校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进行了论述,最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现如今,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形式越来越严峻,这也反应出了我国高校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匮乏,面临如此情况,应该做出积极的反思并提出有效的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模式与方法。从培养高校学生的創新观念入手,培养高校学生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这些都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手段,更是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当下,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非常重视,同时也将其当作教育的重点来提倡。但就眼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来看,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高校对于培养优秀大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实际岗位需求,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很难使其发挥在实践当中。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充分发挥理论知识来完成创新过程从而产生创新成果,这样的能力便是创新能力。发现与发明是创新能力的表现,更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意义。创新能力的内容包括人格、技能、思维与意识。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人们利用自身能力与经验,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得到有价值的、新的成果,这便是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能够充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创业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反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完善素质教育的体系、不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这些都指引着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依托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培养出可以引领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创业家,这些是我国当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模式实践中,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想的渗透,经常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增强高校的制度建设,搭建一个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人才要求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运而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决定了其经济与综合国力的发展水平。所以,各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如今,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社会竞争也越发激励,因此,社会对个性化人才需求也越发强烈,而拥有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正是个性化的体现。各高校也通过高等教育改革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改革的实施过程不仅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更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拥有创新创业意识的跨学科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学分认定没有统一标准。如今,各高校都存在着不同的培养方式与目标,对创新创业素质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各高校的创新学分认定必定会存在一些差异。有些高校对创学学分的认定只停留在社团与实践活动的成绩;但有的高校对创新学分认定较为严格,只有获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才可获得学分。通过分析发现,很多学生普遍会在创新实践环节得分,而创新原因得分较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因为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更是有限,多数学生没有从创新创业的本质上认识其重要性,很多创新活动的参与目的也都是源于学校的学分要求。即便很多学生拥有很好的创新想法,也很少有学生付出行动,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的活动。学生们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错过了很多实践机会。
(三)培养环境较差。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教育体系,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环境作为基础。但是在多数高校中,创新教育的师资力量不够,学校能为学生创设的创新创业环境更是少之又少,经费的缺乏,使得高校的教育成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四)教育质量监管缺乏有效性。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其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但由于创新教育成果质量的监管没有一个完善和标准的体系,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有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设也只是为了“凑学分”。有的高校对创新活动的申请、等级评价等方面制度的设定都十分不完善,流程不细致,这极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教育思路
(一)改革培养方案。基于创新教育,各高校应该做出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让课程的内容符合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开设创业管理、思维科学等课程的开设来提升,让学生充分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改革实践课堂,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实践中获得。
(二)开展科技社团等活动。为建设良好创新创业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科技、社团等活动。通过开设讲座、社团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启蒙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创业过程,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开展校企合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便是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实践,让学生在企业的真正实践中,磨练自己。这更能够让学生更早的与社会接轨,熟悉社会情况。此外学校也可以在企业中聘请有经验的、社会岗位中的人才做讲座,为学生传授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师资队伍质量。
(四)让评价体系更加合理。良好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不仅要合理、科学,更要有激励机制。首先,明确标准是建立合理完善评价体系的前提,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都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级。其次,活动的优胜者要给予奖学金等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结语: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重大且深远,各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育思路,改革教育体系,完善教学模式,用崭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新世纪创新创业型人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1]姜慧,殷惠光,徐孝昶. 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27-31.
[2]于洁,牛淑珍.基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民办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成功:教育版,2013(1).
[3]孙平,孙丹丹.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山西科技,2014,29(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