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引导学生走向创新

2017-03-23梁锦春

新课程·中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联想启发鼓励

梁锦春

摘 要: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关键词:启发;认识;联想;鼓励;创新

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启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另外,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导”就包含了启发。虽然“导”的方式很多,但“启发”是最具智慧的“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又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怎样“加深理解”?“感悟”从何得来?“启迪”如何“获得”?往往靠的是巧妙的启发;老师正确的启发能把学生导向创新之路。现在,我来谈谈“启发”在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方法。

一、启发学生,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启发过程中,“然”既包括文章表面的信息,也包括隱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相互联系的深层信息。“所以然”,是指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如果仅停留在“然”上,学生只知道文章中写了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不会追根究底,思维不能拓深,也就不会有质的飞跃。现在有些老师连“知其然”的层面也没有完全达到,又怎么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呢?老师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所以然”的层次上,进而使学生领悟课文深刻的主题,这样思维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

语文课上,我会让学生通过课前找资料、课内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获取课文表面的信息,再通过同学交流、讨论、分析,得到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相互联系的深层信息。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学生的分析理解水平就会提高,认识事物就会深刻,思考问题也就会有创造性。这样的启发能使学生提升创新能力。

启发用于语文教学上,真正意义在于:“老师以课文为例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往宽处、深处想,从而获取信息、领悟道理,让思维有质的飞跃。”所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课文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形成创新能力。

二、启发学生,须让学生从具体出发,逐步认识规律性的道理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实际上就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教学中的启发,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经过层层思考(其中包含抽象归纳的过程),逐步达到理性认识,即领悟深刻的道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开掘,认识会才有质的飞跃。如果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具体知识的获取)上,学生可能会“学”而缺乏“识”,即知识丰富而认识水平低下,工作没有创造性。

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版新课标语本九年级上册)时,在明确了小说的主题之后,为了让学生懂得构思和主题的关系,我和学生作了这样的谈话——师:于勒到美洲后,你是希望他永远富下去,衣锦还乡呢?还是希望他由富变穷呢?生:(笑)希望他衣锦还乡,因为穷终究是可怜的。师:作者却忍心让他由富变穷,这是为什么?生: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至上的关系。师:回答得很好!如果让于勒衣锦还乡,和哥哥一家过好日子,主题有没有变?生:有变。好像变为于勒重感情,重亲情,知恩图报。生:……师:大家都很有见解,根据刚才我们的讨论,文章的情节构思和主题的关系,你们领悟到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就是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经过层层启发、层层讨论,将学生的思路往宽处、深处拓展,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对问题的规律性认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有了质的飞跃,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三、启发学生,力求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展开联想,使认识实现由此及彼的跳跃,获取创造性的成果

“此”,就是课文中所获取的道理,即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彼”,就是课文之外的、隐藏在社会、自然界之中的难以被人发现的道理。实现由此及彼,必须有联想作桥梁。科学家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由飞翔的蜻蜓而发明飞机,由鱼儿在水中游弋而发明潜水艇,就是借助丰富的联想而使认识实现由此及彼的跳跃。这联想就是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联想,使学生的认识实现创造性的跳跃。

如,我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新课标语本九年级下册)时,在指导学生疏通词句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此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以组为单位思考、讨论,老师巡视并适时点拨。讲完课内的内容之后,师:现在国家的利民政策仅仅是孟子仁政思想的表现吗?利用你们所学的知识论一论。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课堂气氛瞬间沸腾起来。经过讨论后,我接着问:“你们由此获得什么认识?”学生又纷纷回答,最后得出大概的结论是:现在国家的利民政策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除了课文内容,我还引导学生从古代的仁政联想现代社会的政策。同时,在同学的辩论之中我适时地点拨、启发,让学生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认识实现由此及彼的跳跃,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正确的启发要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质疑,然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设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如,我在教《变色龙》(人教版新课标语本九年级下册)一文时,在学生了解了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作了六次判定后,提出这一问:如果你是警官,该如何处理这一事情?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思考,有的说不管怎样我不会像奥那样变来变去;有的说这小狗太放肆了,狗主人该罚;有的说怪赫留金自己不好……同学们积极讨论、交流争辩,认识在不断加深,思维在不断碰撞交融。最后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我处理的话一定会仔细调查取证,弄清事实的真相,再作出判决,决不像奥那样变来变去。总之,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恒心、一丝不苟等闪光点,要给予必要的尊重,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课中,学生把自己想说的全说出来,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启发,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一小步一小步地萌发出来。

语文新课标教学离不开“启发”,关键看你怎么来启发。老师正确的启发,能把学生导向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夏文浩.叶圣陶文集[M].叶圣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

[2]张秋玲.新版新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联想启发鼓励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