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板新型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2017-03-23吴丽娟
吴丽娟
摘 要: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为例,探讨将平板信息技术融入化学教学,提出学生通过平板课前学习微课,完成自学报告单,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决疑问,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在线完成作业,实时反馈学习信息的新型化学教学模式。
关键词:化学;教学模式;平板;微课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之后,学生化学学习的任务明显加重,学生学习越来越紧张化。时代迫切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创新,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和谐有趣的教学环境。伴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的发展,平板电脑的泛起,给化学教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提供了新的支持,
这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融合”的必然,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实践的必然,是对移动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义乌四中高一(1)班、高一(2)建立平板实验班,人手一台平板和耳机,全校覆盖无线网络。平板实验班建立后,经过两个星期的磨合,学生就能熟练利用平板智能交互功能进行学习,将课堂练习的过程录制或者拍摄下来,立即提交上传给老师。
面对新的教学工具,也迎来化学教学的变化。如果仍按平常的教学模式上课,平板仅能作为课件展示平台,与现在的电子白板功能无异。怎样改进化学教学方式,寻找新的教学模式:包括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评价、教学测验、作业练习以及怎样运用平板,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查找搜集信息的能力,对网络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尝试利用平板将微课和翻转课堂融入化学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律》为例,提出基于平板的新型化学教学模式。
一、课前准备
基于平板,依托“翻转课堂”理论,我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制作或者在网上选取相对应的微课,制作或收集相关视频,同时设计相应的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学生通过平板观看学习知识点,完成自学报告单,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疑问。观看微课时,已经看懂的知识点可以选择快进,如果看了一遍还是很难理解,可以多看几遍,学生自己把握学习的节奏,从而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完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构建知识,老师把课堂的舞台留给学生。
1.微课制作与收集
微课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课堂前传递知识的效果。微课内容应包括教师对重点、难点、例题的讲解。每个微课在15分钟以内为宜。以《元素周期律》为例,我制作了两个微课。第一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第二个微课主要讲授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以及强弱判断方法。第二个微课中的钠、镁、铝与冷水反应的实验是事先录制剪辑好的。
2.自学报告单设计
高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但这些能力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在学习中仍需要教师做一些指导。自学报告单应运而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微课,同时将还未解决的问题反馈给老师。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将自学报告单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知识梳理,明确要求。在这一部分中,提出了三个问题。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哪些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这些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有何变化规律。简单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第二部分,自主检测。在这一部分,选择三个典型的例题,通过自主练习,发现疑问。第三部分,上传疑问。第三部分是自学报告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提出一些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平板上传给老师。教师在平板上收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本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电子层多的原子半径一定比较大吗?稀有气体原子的半径为什么不进行比较呢?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硫酸和硝酸都是强酸,那怎么比较氮元素和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呢?最强的酸和最强的碱是什么呢?等等。
二、课堂设计
课前,学生已通过平板,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报告单。这不同于普通的自学,学生已经掌握了本堂课的主要知識点。课堂不再是教师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课堂的主要任务,变成帮助学生整理知识,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课前疑惑,总结解题技巧,在线完成练习巩固知识。以《元素周期律》为例,笔者将课堂设置为4个环节。
1.知识整理
学生分组汇报自学报告单上的“知识梳理”内容,形成板书主体。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本节课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2.课前学生疑问解答
笔者根据课前收集的学生问题,如钠离子和氟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那半径怎么比较呢?最强的酸是什么,最强的碱是什么?盐酸比碳酸强,能说明氯的非金属比碳强吗?最高价和最低价与最外层电子数是什么关系呢?等等。通过平板推送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完后,在班级内分享小组的成果。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质疑,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思维发生碰撞,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知识脉络越来越清晰。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等学生不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出场了。笔者在本节课中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半径减小呢?为什么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原子序数增加,半径增加呢?能不能总结微粒比较半径的方法?
(2)总结比较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3)为什么电子层相同时,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能不能从结构的角度进行解释。
三个问题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深化,同样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各抒己见,质疑、反驳,最终得到统一意见,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老师真正把舞台让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以及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线练习,巩固提高
一项完整的教学活动,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评价环节。传统课堂中,通常利用电子白板展示题目,不能准确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利用平板向学生推送题目,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题目进行提交可以攻破这一难题。选择题使用最为方便,平板具有正确率实时统计功能,教师可以根据错误情况进行分析讲解。对于简单题,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拍照上传,老师看到典型的错误情况可以马上推送给班级同学,让同学之间互相纠正,突破知识弱点。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传统教学无法让人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网络平台能够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的互动。基于平板教学方法,这里的平板教学不仅是教学工具的变化,也是教学方法的变革,如何将其更好更自然地融入化学教学,还需要更多的教学工作者共同去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向舒.iPad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教导刊,2015(2):101-102.
[2]李玉顺,史鹏越,杨莹,等.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5(6):80-85.
[3]杨九民,邵明杰,黄磊.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6-40.
编辑 赵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