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作文”中的不满
2017-03-23王桂芝
王桂芝
中考语文试卷中,写作是占有“半壁江山”的重头戏,由此引起了教师与学生对作文写作的高度重视。教师不懈地探索让学生快速提升作文分数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懈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努力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产生质的飞跃。于是,各种版本的“满分作文”类指导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书市,走进了校园,成为教师课后钻研的“蓝本”,学生课桌上的一剂“补药”。
细细研读这类作文,对一部分满分例文不由得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但也对一些作品能挤进满分的行列心有疑虑。虽说对于满分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某些作品能踏入满分行列,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现特把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弊病归纳如下:
一、虚构感天动地的故事
作文创作允许虚构,但虚构要合乎情理,不要让读者感觉“怎一个‘假字了得”。作者在挖空心思虚构的同时,漏洞百出,让人不能信服。例如,有篇满分作文中叙述了一系列让人同情唏嘘不已的事件:爷爷、奶奶去世不久,姥爷撒手人寰,父母离婚,爸爸出了车祸……惨啊!如此满分无外乎让人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在学生中引发了一场虚构感天动地事件的热潮,使文章感人本身没有错,但他们的误区是认为“感人无小事”。
二、大说网络流行之语
没有人能否认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很多东西——生产、生活、休闲、交流方式等等,也由此产生了网络文化、网络语言。毫无疑问,单就表现形式和表现力来看,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规范”语言的颠覆和“革命”。它有前卫和特立独行的一面。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网络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超越时空的穿透力与感染力,有不少已经成为口耳相传、被频繁使用的“新经典”语汇。于是,像“我晕”“菜鸟”之类的词语频繁地出现在作文中。这种用语方式固然前卫、时髦,但是,中考作文检测的是与教材结合的语文应用能力,考查的是学生的书面语表达形式,应该遵循平书面语体的规范。学生的误区是要想使语言有个性,就应标新立异,用语前卫。
三、善作华丽雷同之文
主题千篇一律,内容空洞雷同,甚至连结构都相同:开篇运用华美的词藻组成排比句或排比段入题;内容又以排比段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进行推理、议论、抒情;结尾同样以美词、美句,加之恰当的修辞来结束全篇。让读者在酣畅淋漓地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也看到了“八股文”的影子。
诚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这里吹毛求疵地评论满分论文的不足,无外乎是希望今后的考场中出现更多的满分作文。鉴于此,中考的作文指导又该如何进行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返璞归真,依然很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这是作文创作的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感情、真实的感悟,真实可谓决定一切。注意生活的细节,试想创作者已被细节感动,并付诸笔端,读者又怎么会不被感动呢?朱自清的《背影》以琐碎的细节、朴实的语言感动了我们;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平平淡淡的描述,追诉以往的记忆感动了我们;毕淑敏的《素面朝天》以无斧凿之痕、浑然天成的技法写作感动了我们。“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加修辞的文章也是美。正所谓“大巧若拙,大美不言”,返璞归真方为真美。
2.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地表达。千篇一律的模式、一成不变的框架,即使文笔很出色,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疲倦乏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视角,会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有一篇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采用童话的形式,以老鼠为自我认识的主体,显示了人们期望的错位,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立意深刻,引人深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独树一帜的构思与视角定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3.知识渊博,视野开阔
知识面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创作高度。没有渊博的知识,高分作文永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报刊、杂志、媒体是拓宽知识面直接而有效的途径。素材在于积累,“水满则溢”。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并不难。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无非是一家之言,之所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是因为他们博览群书,具有开阔的视野,经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加工,形成了自己的观点。
有很多考生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写作就是一场文字游戏。其实,巧妙的技法和优美的语言只是优秀作文的皮囊,而充实深刻的内容和真挚动人的情感才是它的内核和生命力所在。优秀作文给人的感觉不应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重要的应该是思想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无论是在中考中,还是在平时,写作都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重要的是迸发思想的火花,激发情感的浪潮。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编辑 杨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