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昌县花生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017-03-23周金霞曹国琳吴文俊邱助龙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2期
关键词:都昌县根瘤菌蓟马

周金霞 曹国琳 吴文俊 邱助龙

[中图分类号] S5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166-01

都昌县地处赣北滨湖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且受鄱阳湖大水体影响,其特点是气候温和、春夏雨量充沛秋冬易干旱、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春秋季短、夏冬季长,并有20多万亩旱地和坡地,多为砂性红壤,非常适宜春花生生长。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都昌县花生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但花生亩单产一般在125-150公斤,在高产栽培生产中,花生最高的亩单产可以达到300公斤,说明我县的花生单产还有很大增产潜力。花生属于豆科,落花生属,与其他豆科作物一样有根瘤菌,根瘤菌的固氮效果好,能提高土壤含氮和肥力,耐贫耐旱能力强,采用无公害生产模式,容易实现绿色高产高效的目标。总结我县春花生的高产栽培技术,现将要点介绍如下。

1 选择品种

根据种花生的目的来选择花生品种,如以出售或榨油用花生,宜选择短生育期(130天左右)、直立株型或半匍匐株型、品质优、产量高产的品种,如“鲁花9号、赣花5号”等;如订单生产或自食供炒货用花生,可选择短生育期(130天左右)半匍匐株型新昌小京生或长生育期(160天左右)匍匐株型品种,如本地长荚花生。

2 种子处理

播种前一周将脱壳后的种子晒2~3天(铺在木板或竹垫上晒),以减轻病虫害,提高种子活力;再挑选种子,应选择粒大、饱满的留用,选好的种子用少量钙镁磷肥拌种待播,如荒坡地可用花生根瘤菌拌种播种,用量为每亩种子2包;方法是先将选好的种子用温水(450c左右)浸泡2小时,再捞岀拌种,拌好的种子不能久留,要求即拌即播,可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3 适时精播

都昌县春花生适播期一般在4月1~15日,过早容易出现低温烂种现象,过迟则会受伏旱影响,产量下降;密度每亩10000穴左右,采用宽行窄株密植的种植方法,即40厘米一行、18厘米一穴,每穴播1~2粒种点播;再用腐熟农家肥拌土或用火粪土盖种。播种后每亩用50%的乙草胺100~150毫升兑水60公斤喷洒带潮湿的地面,以防除杂草。

4 科学施肥

花生中后期根瘤菌活跃,有很好的固氮能力,因此施肥切忌多施氮肥,避免疯长。科学施肥尽量做到化肥和有机肥相结合,中等肥力地块一般亩施复合肥(15%-15%-15%)15公斤,农家肥15-20担,含纯硼15%以上的高效硼肥500克。花生生长期需要大量的钙元素,特别是新开垦的坡耕地,应增施钙镁磷肥250公斤\亩,播种前均匀撒施,再整地作畦,畦宽1.2米(播四行花生),开好四周排水沟,有利于防止渍水烂种和苗期病害。

5 田间管理

5月份花生始花前进行中耕培土起垄,垄高30厘米,垄面平宽20厘米,以利于花生果针扎土。遇干旱及时灌水,以沟灌为最好,不可漫灌。起垄后切不可再用乙草胺類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以免造成土壤板结严重减产。初花期,当花生枝叶基本封行时,生长过于旺盛的土块,可亩用50克多效唑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进行化控,防花生疯长;同时可混配“喷施宝”30克做叶肥防早衰。

6 防治病虫

都昌县春花生病害主要有立枯病、霜霉病和根线虫病等;虫害主要有蓟马、蚜虫和蛴螬等,以开展综合防治效果最好。

6.1 以轮作换茬、多施腐熟有机肥兼用乐斯本等杀根线虫化学药剂处理土壤来防治根线虫病;

6.2 中耕培土、开沟排渍兼用500倍25%的多菌灵药液在发病前期叶面喷雾来防治立枯病、霜霉病;

6.3 结合培土起垄,亩用25%辛硫磷200毫升拌干细土25公斤撒施到花生基部再埋入土内,来防治蛴螬危害幼果;

6.4 发现蓟马、蚜虫及时亩用5%啶虫咪2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雾来防治蓟马和蚜虫。

7 及时拔收

赣北春花生短生育期品种一般在8月中、下旬成熟,长生育期品种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及时采收是高产高效最后一道关键环节,切不可早收、也不可迟收,抢青早收荚果成熟少、减产严重,过熟迟收脱粒多、人为损失大。一般以叶色转淡黄但未枯黄时拔收为宜,也可在雨后地爽时拔出两棵花生,当70-80%的荚果已饱满成熟,及时拔收。长生育期品种多为人工或机械挖收,可适当延迟收获,以利提高成熟度、提高出油率,达到绿色高产高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都昌县根瘤菌蓟马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接种苜蓿根瘤菌对西藏苜蓿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辣椒蓟马防治技术
省审计厅到都昌县大港镇开展送“红色”文化下乡活动
江西都昌:水中抢收
苦参碱B、C防治蓟马和小绿叶蝉田间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根瘤菌接种对拉巴豆生长、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
云南石榴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