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装产业呼唤原创精神

2017-03-23王柳杨静

人民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时装设计原创设计师

王柳++杨静

如今,中国时尚创意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产品时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追求,加之互联网、O2O、集合店等新商业模式的兴起,许多品牌、设计师和新兴力量也得以飞速发展同时,未来对设计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作为时尚产业的先锋领域——时装,很多人说,中国没有优秀的服装设计师,但事实上,中国不但有,而且有大量的90后设计师已经涌现出来。这批设计师的销售能力和市场接受度,要远比之前的设计师更强。

但是,与设计能力相比,他们的供应链理念相对薄弱,个体也相对比较弱小,小批量生产的成本难以控制,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链资源,更难以形成自己的供应链生态闭环。

产业转型亟须原创

可能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讲到原创性,也必然要讲到中国风。中国风到底能不能算是一种原创精神的体现?设计师熊英说过一段话,她说中国风其实全世界都在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设计师可以任意抓取,但是如果要表达出来,必然需要结合自己的智慧,进行重新理解。而设计师陈闻也同样说到,中国风不能一味复古,因为它不符合现代人穿着方式。

更早之前,楚和听香的设计师楚艳,她讲到对敦煌壁画图案的重新设计,用的方法是英国一个机构研究出来的图案创新法。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元素的解构。

在时装设计里,解构是一个时髦的词,说到解构,大家想到的更多的是三宅一生和加利亚诺那些造型奇怪的作品。但回到解構本身的意义,它首先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拆解。所谓中国元素在时装设计领域的运用,必然是要被拆解、被重构的。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本土设计中,对中国元素的应用是必然的,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太需要这种日程生活中的文化认同。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去穿长衫或者旗袍,因为时代变了。

所以中国元素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东西,它更需要原创精神的卷入,它需要设计师不仅了解我们的历史,还能把握住我们的当代。

当然,以上所论,真做起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每一个设计领域的个体来说,也不见得是一件前途必然光明的事。

但是中国设计走到今天,中国国际时装周走到今天,我们必然需要更多的勇气,以及更强的进取精神,才能突破当下,拥抱未来。

如何保护原创设计

对于时装设计来说,原创有多重要?在时尚圈流行一句话:所有的时尚潮流都不会超过半年。虽然过于夸张,但也说明了问题。时装是消耗品、是日用品、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人自我身份和价值认同最重要的标志之一。虽然每一季的潮流都在变,但是大多数的人都会在潮流中寻找熟悉的东西。一个时装品牌,如果没有凌驾于潮流之上的独特性,那么它应该没有被消费者看到的可能性。

然而就原创精神的缺乏来说,中国的设计师没有什么可被苛责的。毕竟中国的时装设计起步太晚,在这二十年里,我们可能花了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世界、开视野,我们在学习、在模仿。但是本土设计走到现在,肤浅的模仿显然已经不够;资源是充足的,平台也是开放的,我们需要的是沉进去、再浮上来。

小文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后曾在淘宝上开过原创服装小店。虽然原创设计数量少,难度大,但还是慢慢积累了一些老客户。没想到的是,当自己设计的服装刚刚有点起色,小文就发现淘宝上多个网店都在卖仿冒品,有些商家索性直接使用她的秀图作为产品展示。北京服装学院郭燕教授向记者介绍,抄袭在服装设计行业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因为太普遍了,原创设计师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她直言。

面对侵权,小文曾主动和对方沟通,甚至发律师函,但结果并不理想,有的淘宝网店删除下架了,转身又出现在了别的电商平台上,防不胜防。最终因为个人精力有限,对于这类仿冒品她只能听之任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么因为缺乏保护意识和相关的法律专业知识,要么因为诉讼时间周期长、成本高,而服装设计更新快,几个月甚至每个月都有新品更迭,原创设计师们对于抄袭往往只是给予道德上的指责,真正诉诸法律的案例很少。

“从理论上而言,原创设计师或服装品牌可以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商业秘密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服装设计的保护。”郭燕教授曾编著有《服装知识产权保护及侵权案例评析》一书,她向记者介绍:“因为服装的实用功能很强,企业一般会将设计的服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进行保护,将其作为作品进行版权登记的比较少,通过版权保护服装成衣的更少。”另外,在实践中,通过展会展示或者设计师跳槽引起服装设计被抄袭的情况比较多,她建议,应该针对性地加大展会的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通过与员工签订协议的形式,防止因为人员流动引发抄袭问题。

对于小文这类独立设计师遇到的抄袭问题,郭燕也深感棘手,她建议对于有独特设计美感的服装,还是应进行著作权登记,为主动维权做好准备。另外,她也认为,对于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服装品牌而言,是不会被别人通过抄袭成衣款式打垮的。因为服装从设计图、样板到成衣,有很多真正体现设计风格与品牌工艺的环节,不会简单体现在款式上。

原创设计的出口

国内土生土长的服装设计师,他们能够掌握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会在颜色上和风格上下功夫,以讨消费者的欢心。但是,国内设计师的理念较为陈旧,缺乏亮点,很难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创新上有待努力。因为没有文化内涵,没有精神支柱,作品在国际上也能难产生知名度,更别说立足之地。

设计人才的培养,走国际化的道路是无可非议的,学生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学习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制造理念。由于没有新市场和成熟的模式,此前国内设计师更多停留在产业链中上游,在对接供应链、市场、触达商业上举步维艰。

因为供应链成熟,国外的设计师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设计环节,不必过多分心资金、市场、渠道等,但相比之下,国内设计师背负太多渠道、营销、资本等非设计上的负担,需要自己去开拓的东西太多。

不过,打造服装人供应链的平台 ——“服须”的出现,给国内设计师开辟新出路,他们摒弃传统思维,抛开类别成见,打破厂商壁垒,从全局整体的视角,从宏观的角度掌控整个服装供应链,专注于服装人的供应链打造。

由于作品销量小,很多设计师付不起版师费用,拿不到好的面料,更无从找工厂批量生产。现在通常的模式是大设计师找小工厂生产,小设计师在自己的工作室生产。这就让原创设计处在极端尴尬的环境下,不得不急于找到适合的出口。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新任主席张庆辉接受采访,非常直接地指出,中国时装产业体系不成熟,主要是没有针对设计师的买手制度。

为什么本土设计与受众之间的通道始终无法建立?相信大家能想到的原因是:本土设计本身并未能满足大家对时装的要求。但是本土设计走到今天,这个话题值得被更广泛和深入的讨论。因为它不仅仅是实穿性的问题,它其实关系到整个本土设计是否具有足够的活力来源。

猜你喜欢

时装设计原创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2021年本刊原创题(二)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未来主义
推荐一个设计师
从题海中来,到原创中去
——记我的原创感悟
完形填空原创专练
“九牧王杯”第21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揭晓
装置艺术在创意时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