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2017-03-23李艳平
李艳平
摘 要: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稳步上升。从数据的统计与研究中不难发现,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并且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趋势分析中能够看出体育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对体育产业带动下体育经济发展的分析,探讨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期最大化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经济;规模化;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3-0038-02
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随着我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民经济更以稳健的步伐不断进步。从国民经济发展构成来看,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体育产业带动下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体育产业有很大的潜在价值和开发空间。因此,探析体育经济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体育产业在开发力度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使体育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带动各个相关领域齐头并进,共同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力量。
一、我国国民经济中体育经济的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21世纪的脚步,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水平都在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一片大好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家将目光聚焦在体育产业上,经济学者认为体育产业作为新形势下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发展空间与价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1.经营体育器材的商家逐渐增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政治,在体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经营体育产品的商店更是少之又少,在城市中的超市只能看见一些较为普通的、为数不多的体育器材,没有专门的陈列展示架,乡村中几乎没有体育器材可见。这足以看出,在经营结构和人们的购买方向上,体育产品并不受欢迎。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实力的日益强盛,体育事业也受到了大力的支持与发展,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能够在城市随处可见经营体育器材用品的商店,其中有专业的品牌店、超市的集中售卖处以及材料的供货处等。
2.经营的种类逐渐增多。经营商家增多的同时,体育器材也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篮球、羽毛球、毽子、足球等常见的种类。排球、乒乓球、网球等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还有一些高品质生活涉及的高尔夫、保龄球等也能够在体育用品专营店买到。
3.活动场所逐渐增多。在全民健身主题的号召下,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对体育的热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对体育行业投入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一些由政府部门出资修建的篮球馆、体育场、游泳中心、健身活动广场,也大大小小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地方。周末我们能随处可见穿着运动装备的人群,进进出出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场所参加比赛活动或是自行休闲娱乐,以期达到提高技能、强身健体的目的。
无论是经营体育器材的商家越来越多,还是所涉及体育范畴越来越广,都表现为在体育经济带动下的体育产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二、认知体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长足进步的动力之一,随着近年来对国民经济组成部分的分析,体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说明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体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带动经济发展。体育运动可以强身健体,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来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質,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国外的一家公司做了一项相关研究:将公司内部同一个项目组的20人作为研究对象,以每周运动3次为分界线进行划分,运动3次及以上的员工为一组,3次以下的为另一组。经过6个月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周运动次数多的劳动者的平均生产率要高出运动量少的员工1%左右。生产力中最为首要的因素就是劳动者,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是创造劳动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可说明,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们有充足的精力去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在工作中也能有很高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吉林省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在公司员工手册上设立一项规定:“800米、1 500米考核机制”,即公司正式员工要参加每月的跑步考核,女子800米、男子1 500米,累计两次不通过者给予相应处分。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这位总经理是这样回答的:“工作效率与生产量是成正比的,好的身体素质才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所以我们要做到员工身体健康与企业利润共赢。”由此可以说明:小到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公司,大到一个国家,良好的身体素质,必然会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利益。整体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来国家经济的发展。
2.体育经济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并且是层层推动,具有多元化的特征。2008年申奥成功,不仅带动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一,服装制造业。我们能够看见满是大街小巷穿着印制各种标语服装的人们上街喝彩,如:奥运、我们来了;祖国,我们的骄傲;我们为奥运喝彩等标语。李宁品牌的服装更是印制了五星红旗与五环的图案,服装制造业在奥运光环带动的契机下促进经济发展。其二,旅游业。对于国内人民更是想沉浸在祖国的喜悦中一起庆祝,他们纷纷来到北京,走上大街小巷。对于国外人民,很多人眼中的中国都只是听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更是为中国带来了一层美丽神秘的面纱,吸引着国外的游客到中国来一饱眼福。出行游玩住宿是必须条件,为此就带动了周边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北京的烤鸭、王府井的特色美食也都火热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旅游区的纪念品、记载文化的书籍等也是热销品。
3.体育经济可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升就业率。体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很多学生在毕业前期填写毕业志愿时选择了体育行业,或是从事体育教师、或是选择某一专业的体育项目,这样就避开了近几年热考的会计、金融、法律、医学等专业,也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优化分配,避开过多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状况,提升了就业率,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由于体育经济带动了其他领域的经济,新兴发展和继续扩大的产业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或人才,无论是在服装制造业、旅游业、广告业、服务业到卫生清洁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这样很多人就有了就业机会。从以上两个方面讲,体育产业增加了就业率也减轻了社会负担。
4.发挥体育功能,促进社会和谐。体育经济与传统的经济有很大的差异,体育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有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观念。现代社会由于发展的速度较快,竞争无处不在,致使人们的精神压力大。体育运动是很好的调节剂,参加体育活动能够分泌多巴胺,这种元素能够使人们处于愉悦的状态,减少人们的精神压力,缓解紧张的情绪。观看喜欢的体育赛事,在紧张的比赛中放松自己的身心;观看仰慕已久的体育名人,在这些不断为体育梦想和国家荣誉而努力的人们身上感受体育的精神以及正能量,这些休闲娱乐、转移注意力的方式都能缓解压力、放松身心。易怒的人群容易控制不住情绪做出一些危害自己、他人或者社会的不理智行为,通过体育运动來缓解情绪、减少社会矛盾也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因此,体育经济做为一种体育文化能够培养人们良好的品格,促进社会优化与和谐。
三、分析我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及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1.体育政策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对体育产业的重视度原来越高,但我国体育较西方一些国家来看,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政策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关国家体育方面的职能部门仍然是把目光放在了国际竞技大赛上,对于社会体育、全民体育的关注较少,导致全民健身的目标止步不前。对此,体育职能部门应该与体育研究者共同研究方案加强对社会体育的认识度,例如让体育运动走进社区。一些发达的城市在小区内都放置了体育设施,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以及一些锻炼身体的器材,人们可以在饭后闲暇时间到小区的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另外,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也可以做好宣传工作,在小区内做宣传板,利用宣传广播站来讲述体育健身对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例如,通过锻炼,可以使老年人骨骼更加强壮,青少年可以提高免疫力以及缓解中年人生活、工作压力等,用正确的宣传方式引导群众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
2.由体育派生的相关产业不具备规模化。在体育经济带动下有很多的派生产业,这些产业也都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己有的力量。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大的潜力。这些产业缺乏专业的引导和带动,如果有相关的政策和专业的指导,帮助这些产业形成一个专业的产业链,形成具备规模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模式化的经营。所以,相关的产业指导部门应该深入这些产业进行指导,帮助其形成坚固的模式,更能带动体育经济下的产业发展。
四、结语
在21世纪初期,体育总局就已经将体育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对象,明确指出了体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强大的带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我国体育经济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体育经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和作用。相信我国体育经济的庞大力量能够带动更多的相关产业走向规模化、成熟化,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兰涛.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分析[J].中国外资,2014,(2).
[2] 杨大铭.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分析[J].现代营销旬刊,2014,(12).
[3] 刘成云.探析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4).
[4] 高铭.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J].运动,2015,(9).
[5] 吴超.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19).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