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策略研究
2017-03-23胡晓莲
胡晓莲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是在必修一自然地理与必修二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上,通过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永续发展的条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是高中地理教师的职责。本文主要通过我校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的现状,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可持续发展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观;教学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环保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政府之外,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是指对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在思想中养成环境保护观念以指导人们的良好环境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模式,环境保护意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个人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环保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会议正式提出了“要把提高全民族環境意识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学生是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环保意识将会影响未来社会整体素质,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环节,没有中学生的环境意识的提高,就没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目的
环保意识将使人的行为具有自觉性和目的性,使个体主动地去认识、评价与保护环境,自觉地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环保意识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意识形成和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尤为重要。随着家庭重心的下移,中学生成为家庭的核心,由教师对中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再由其对长辈在知识上进行“反哺”,显得既有可能也很可行。通过中小学生向他们的父母传授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研究了解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现状并分析问题所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我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我校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掌握状况和环境保护意识水平及环保行为习惯,并借机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我校地理教师对全校三个年级的1 500名学生开展了一次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问卷调查活动,收回有效问卷1 320份,回收率达88%。
通过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学生比较关心环境问题,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学生对于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国环境现状等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噪音污染问题,反映了不清楚噪音污染的分类以及对人体的伤害;对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的问题更反映出我们长期以来对学生教育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影响,学生不了解其实我国人均资源不足已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教育学生节约资源。
四、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材必修2第六章提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而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贯彻可持续发展观,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环境哲学思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重要的生态智慧。孔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既肯定了人生,又面向自然,从而治理人生和顺应、适应自然。
我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我们生活的环境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农村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兴起,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上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时,除了讲授书本知识外,可以带领学生调查本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水域面积的变化、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生活的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讲解农业发展方向时,一定要详细介绍本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酸雨、土壤污染、水质恶化、雾霾)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对策,组织学生交流或讨论,强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放、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重点理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统一。
课标中要求了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因此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理清知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人地关系思想,最终达到与高中必修内容之间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讨方案是课标提出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引导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环境教育与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王民.环境意识及测评方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杨振强,孙铭明.环境意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周毅.环境问题与环境文化建设[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3(6):5.
4.王续琨.环境文化与环境文化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1):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