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纪行·体会泥蟹
2017-03-23高文瑞
高文瑞
泥蟹味道格外鲜美。我在想,同在大海中,外形又无奇异之处,味道怎会有如此的区别?莫非真与养育的红树林中的泥水有关?
澳大利亚被大海包围,盛产鱼虾蟹。澳洲人爱吃海产品,对虾蟹并不偏爱。自从华人兴起吃龙虾,价格炒了起来,飙升了好几倍,蟹也跟著搭上了车。
澳洲似巨大的孤岛,独立于几大洲之外,所产螃蟹也有特别,生出白蟹泥蟹。白蟹长在深海,混身洁白,如阳光下的白色沙滩。泥蟹则呈深青色,壳腿洁净,个头很大,也厚实。不是说泥蟹没小的,当地捕捉有规定,游人一次最多捉6只,其中只能有一只雌蟹。捉蟹船上备有一把量尺,蟹盖直径不到8厘米,捉到也要扔回河里。澳大利亚人讲环保,吃蟹也不例外。
泥蟹生活在红树林中。红树也奇特,能适应咸水,生长在咸淡水相混的泥水岸边,品种有70多种,可做红色染料,人们把这种环境生长的树统称为红树。初看难以辨别,熟悉后一眼就能认出。这里还有许多泥蟹养殖区,可以观看渔夫捉泥蟹的不凡身手。当地人叮嘱说:“这可是特产,过了这村没这店儿。”
这话听起来总觉有点儿忽悠。进了一家餐厅,天已黑了。这是中餐馆,楼梯拐角的墙壁上点缀着中国古装人物画和书法。二楼一角还摆着博古架,上面布置着瓷器。窗子外,港湾里停泊的大小渔船、游艇亮出了灯火,与海面的倒影连成一片。我们在餐桌边坐下,此时,肚中还似在车中摇荡,胃口全无,再看一眼别的餐桌,空空如也。别的不能凑热闹,餐饮可以跟风。这么冷清,也就是随便吃口饭。我们相互看了一眼,决定此事再议。
第二天晚上,我们进了一家台湾人开的餐馆,来吃饭的人很多,看来经营得还不错,便坐下来,点了几个菜,着重探讨泥蟹问题。餐馆里的鱼缸有好几个,专门有一缸放着龙虾白蟹泥蟹。龙虾很活泛,大爪子骑在白蟹身上,白蟹无反抗之意。几只泥蟹用绳五花大绑地捆着,老老实实趴在鱼缸一角,一只一斤左右。龙虾哪儿都有,价格太昂贵,白蟹一斤也要在110澳元,只有泥蟹是此地特产,价格98,那也够高的。几个人再一盘算,毕竟来此地不易,决定自解囊袋“挥霍”一把。两个善砍价的跟老板谈了一会儿,拍了板,两只160。
慢慢吃着饭,普通的蔬菜,台湾做法很可口,没有丝毫不适应,觉得很香。正吃着半截,泥蟹上了桌,满满一大盘子。两只大红壳扣在上面。下面盖着雪白鲜嫩的肉块。翻过蟹壳,桔红色的蟹黄嵌在上面。红色的螯摆在盘边,红拥着白,白透出红。清淡的芡汁一点儿也没影响色彩,反似器物着水后洇出了鲜艳。太漂亮了!
我对螃蟹并不陌生,先夹一块蟹黄儿,硬硬朗朗,透出油香;再夹一块蟹肉,松软细滑,鲜嫩欲化。鲜的东西要保留本身的味道,烹制复杂,反伤原味。切身体会了泥蟹,确实不同凡响。“集体财产”,不能多占,点到为止。大家埋头苦吃,顾不上说话,转了两圈下来,才赞不绝口。看得出,是不曾有过的体验。量大,盘中还有几块儿,大家分吧。让来让去,大家一致要求我吃最后一只螯,理由是,深切的体会一定要记录下来,作为永远的回忆。吃了这只螯,肩上有了压力。我觉出了却之不恭,又乐于担此重任,笑着纳入手中。
泥蟹个大,腿上的壳更坚硬。餐桌上放着各种专用工具。我用钳子夹开了壳,洁白蟹肉裸露出来,放入口中,鲜嫩中还多了一丝筋道儿。我在想,同在大海中,外形又无奇异之处,味道怎会有如此的区别?莫非真与养育的红树林中的泥水有关?
泥蟹全身的体验,让我想起了黛玉吟出的那首名句:“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曹雪芹是美食大家,肯定没吃过泥蟹,不知箸下与我口中的哪个更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