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化”协调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提升路径探讨

2017-03-23曹兰英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三化协调

曹兰英

◆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推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三化”协调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劳动力。河南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近70%,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目前,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观念、心理素质、就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三化”的协调发展。本文在论述“三化”协调发展的含义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农村劳动力界定为普通高校的农村大学生、普通农民工和“金蓝领”三类人群,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相应路径选择。

关键词:“三化”协调 农村劳动力 就业素质

“三化”协调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相互作用

(一)“三化”协调发展要求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

长期以来,河南省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突出表现在劳动力就业素质水平严重落后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前期,而河南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受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制约,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严重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带来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持续下降和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持续上升,将形成人口与产业集聚和新的就业空间,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技能,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将农村富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使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

目前,河南省多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产业为主,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劳动力就业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产业结构高级化要求勞动力就业素质高级化,就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素质密切相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大批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会操作、懂应用的高级技师和高级工供给不足,是阻碍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和产业结构有效升级的瓶颈。

相对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规模性、集约性特点,需要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职业农民。高素质职业农民不仅需要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应用农业新技术,适应农业现代化对技术日益多样化需求的能力,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应用农业科研成果、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能力,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提升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新型工业化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增加了财政收入,政府有能力动用财政资源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一致的客观现状增加了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强其提升自身就业素质的紧迫感。农业现代化释放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就业素质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三化”协调发展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理念和生存方式,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提升,继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顺利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高素质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城镇就业结构得到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高素质劳动力的知识外溢和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化进程,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现状

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4.77% 。然而,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城镇化率仅有45.2%,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三化”发展,数量巨大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总量持续下降,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持续增加,城镇化速度不断提高。但河南总人口2014年底达10662万人,常住人口9436万人,农业人口总量达5833万人。可见河南经济腾飞的关键是“三农”问题的完善解决,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及其自身就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因为,尽管已有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由于自身素质普遍偏低,其就业状况值得关注。

不同产业就业状况。从图2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尽管第一产业从业人口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逐年上升,可见就业状况在逐渐改变。

不同行业就业状况。从图3可以看出,河南省约4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业,约39%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建筑业、制造业和采矿业,只有约2%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于科学研究、金融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低端产业。

受教育程度状况。从图4可以看出,河南省农村未受教育人口比重逐年下降,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比重逐年上升,但绝大部分还在中小学教育区间,受教育水平决定其就业产业和行业。

(二)原因分析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大多数60、70后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受教育水平偏低,在选择职业时没有长期就业规划,就业观念更加开放,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心理择业。就业时更注重于眼前和现实,广泛就业、盲目就业,缺乏就业技能本领的深化,很少考虑自身技能和特长,一味去拼体力。其视野能够看到的是一些有初级就业资格证书的同事,与他们相比工作轻松相对轻松,待遇较高。所以,他们给子女尤其是上大学的子女灌输就业理念,要求其子女在大学要考就业资格证书。这样的观念对农村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普遍,导致很多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在学校不用心学习专业课,往往花费许多精力去考就业资格证,因为对大学生来说,考个含金量不高的初级就业资格证书要比把专业课学好省力得多,这样导致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因为没有专业功底,而一纸初级就业资格证并不能保证其找到理想工作,结果使其尽管受过高等教育,但并没有达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素质,结果又处于父辈同样的低收入低技能就业环境。另外,父辈因为幼时生活环境差,受过贫困之苦,在就业时唯一动机是生存,所以工作时能够吃苦。而 80、90后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环境好于父辈,再加上父辈的过度保护和宠爱,其就业动机除了谋生外,还有体验性动机和实现理想的诉求,认为频繁的职业更换能带给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增加工作收入是其改变处境的唯一途径,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往往心浮气躁、频繁跳槽,频繁的职业流动使其失去对工作的耐心和热情,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就业技能的提高,很难进入高水平高待遇的就业环境。

农村劳动力的心理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心理素质偏低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农村劳动力作为廉价劳动力、高危劳动力和超时劳动力,收入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使农村劳动力产生消极沮丧情绪;主观上,农村劳动力急切的求富心理、过高的收入期望和较高的家庭负担使其产生心理压力,较低的社会地位激发自卑心理。城乡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差异易对农村劳动力造成心理冲击,狭小的生活圈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对城市观念与文化的接触和吸收,使其产生自卑封闭心理。尽管农村劳动力大多希望通过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但自身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收入水平导致其产生畏缩退却心理。甚至农村大学毕业生也会因为家境一般,经济压力与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就业期望值过高,在择业时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对自身无法准确定位,不敢肯定自身能力,产生自卑怯弱和紧张焦虑心理。择业时缺少主见,“挑肥拣瘦”,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状况。

就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农村劳动力没有掌握良好的就业技能,大多从事初级制造加工等技术含量低、超负荷的繁重劳动,就业途径单一。再加上其受到较为封闭生活环境的影响,思想保守、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敢应用科技成果,对先进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接受能力较弱。大部分农村大学生由于视野限制,在大学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更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内化,存在严重的知识与实践脱节现象,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边缘化。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农村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业处于劣势地位。

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提升路径

(一)普通院校农村大学生就业素质提升路径

政府。高等教育作為半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因此需要政府在高等教育的供给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而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教育投资差距很大,农村教育资源欠缺,从而导致农村大学生和城镇大学生在就业素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为了提高农村大学生就业素质,应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助学金和贷款发放力度,确保农村大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素质。

学校。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落后和教育水平失衡导致农村大学生基本技能与综合素质不足,农村大学生与城镇大学生在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也是导致农村大学生就业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该为农村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特殊的教育就业指导,为农村大学生提供充分的教育补偿和综合素质补偿指导;为农村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提高基本业务能力培养教导基地,以提升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鼓励农村大学生参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提升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同时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搭建良好的就业指导平台,指引其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提升其就业素质。

农村大学生自身。农村大学生想要提升自身就业素质,心理强大是关键。农村大学生首先应认清现实,承认与城镇大学生的差距,同时应该锤炼自己吃苦耐劳、坚强勇敢、自尊自强的意志品质;提升就业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另外,发挥自己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努力拓展自身知识面,加强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克服封闭心理,培养开放的心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善于从别人、从社会学习和吸纳新知识,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创业意识,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二)农村劳动力自身就业素质提升路径

其一,转变观念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的基础。农村劳动力就业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升其受教育水平,加强对外学习和交流,使其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工技能,才能实现就业观念的顺利转变。因此,政府应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就业技能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农村劳动力与外界进行沟通,利用群体力量转变其就业观念。

农村劳动力自身要认清新形势下的就业要求,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理性择业,要从生存型择业转变为发展型择业,在择业时首要选择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其次仔细考虑工作环境与工资福利水平,择业时以提高就业技能为目标,加强自身人力资本积累,逐渐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其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政府和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以促进其就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政府应大力推行农村职业教育,落实职业教育经费,把办好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目标,通过立法形式确保职业教育的推行实施,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对正在接受初高中教育的群体推行职业准入机制,规定其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对于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尚未接受正规教育的农村劳动力,要鼓励其接受职业培训,通过发展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对职业教育培训后的农村劳动力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其就业选择能力。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经营管理能力的培训,通过提升经营管理素质,激发其创新、创业意识。

企业应该根据岗位因素和个人能力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能力评定,制定考核激励措施,给予农民绩效工资激励,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工人培养制度,强化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农村劳动力自身应该增强自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主动寻找就业培训机会,利用城市的免费开放读书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学习,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终端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积累及就业技能。

其三,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心理素质。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工作压力较大,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部分农村劳动力会产生焦虑心理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就业心理素质的提升需要农村劳动力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村劳动力自身应该主动与外界沟通,在工作和生活中制定目标和计划,将长期目标分成短期目标并逐一实现。充分了解、把握自己,发挥个性,树立诚信自主、自立自强的观念,增强勇于挑战挫折和困难的信心。学会调节心理和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城市环境、工作与生活的适应能力,实现与所在城市的适应性平衡,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政府应重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心理问题,为其设立专门的就业心理辅导室等减压场所,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对自身的技术和能力有准确的认知,拥有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对贫困人员实行就业援助,以优化其就业环境,通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民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农村劳动力对所处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帮助其融入城市生活。

企业应建立、完善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性化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关注其心理需求,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其确定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对其工作业绩予以认可,对其失败予以帮助和鼓励,真诚关心和接纳农村劳动力,提高其工作热情和信心。

(三)“金蓝领”就业素质提升途径

“金蓝领”指有一技之长,在知识方面也有自己的专攻,又善于实际操作,是某一技术方面的精英,在工作性质上是蓝领,但又为企业所看好、工资高、受尊重的一部分群体。对于已经成为“金蓝领”的农村劳动力,应该增加对管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拓展自身知识面,力图使自身具备管理者的从业素质要求。

企业。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金蓝领”传授新思想、新技能和管理理念。加大教育培训投入,选一部分优秀的“金蓝领”到高校深造,充实其管理知识。为“金蓝领”建立岗位激励机制,为能力突出的高素质“金蓝领”提供转岗培训,进行岗位晋升。通过严格的业绩考核实行竞争上岗,拓宽“金蓝领”参与企业管理的渠道,鼓励其参与企业管理,奖励合理化建议,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尊重技术工人,在给予“金蓝领”物质激励的基础上给予其精神激励,满足其高层次需求。

“金蓝领”自身。“金蓝领”自身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管理者,除了已掌握的劳动技能外,还要进一步追求工匠精神,使自己成为企业乃至行业的中流砥柱,成为“三化”协调发展的领军人物,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

参考文献:

1.丁志伟,张改素,王发曾.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的内在机理与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2013(4)

2.胡文举,吴伶俐.河南省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现状的研究[J].成人教育,2011(7)

3.黄闯.“民工荒”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研究[J].社会发展论坛理论研究,2011(4)

4.靳伟莉.河南省二、三产业劳动力素质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王新,江楠.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7)

6.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1(6)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三化协调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