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商贸流通业对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

2017-03-23楼前飞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

楼前飞

◆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是农村地区市场经济滞后的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农村市场呈条状分割,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固化了大生产与小市场之间的矛盾。本文立足于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在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商贸流通 二元经济结构 供应链体系

引言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制约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市场呈条状分割,未能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体系,农村地区在产业布局、消费层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相对滞后,无法平等地参与到城乡经济交流活动中。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推进新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村市场内需,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内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性作用逐渐显现,商贸流通业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促进上游制造业的业态创新,是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形成城乡双向流通渠道的关键环节。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及其商贸流通体系价值分析

(一)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产业结构相对滞后。以社会化生产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大市场体系的形成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农村地区市场呈条状分割,基础设施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较低;卫生、医疗、教育等资源贫乏,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低于城镇地区。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前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针对目前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所提出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对于农业的反哺作用,加强城市地区的龙头企业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头作用,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农村纳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范畴内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平衡城乡之间的公共资源配置。三是促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管理的完善。改善农村就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的困境,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保证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条件与城市的协调统一。四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先导性作用,通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模式构建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完善一体化市场体系的构建。五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村内需,提高消费层次,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矛盾是大生产与小市场之间的矛盾。长久以来,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下我国农村地区市场呈现条状分割,商贸流通业大而分散,消费结构不合理,内需不足,市场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浅层次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矛盾关键,但产业是源头,生产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生产价值的提高,但无法解决市场流通问题。从更深的层面来看,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先导功能构建农村大市场体系,实现生产与市场之间的价值转换,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才是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所在。具体表现在:

其一,生产与流通发展不协调造成我国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远滞后于制造业发展,生产与流通的不协调导致产能过剩和能源消耗,无法从根本上扩大内需,转换生产价值。尤其是农村市场呈现条状分割,市场流通渠道不畅通,无法消化过剩产能造成产能积压和资源浪费。农产品找不到有效的流通渠道,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体系落后,以散户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很难与城市市场进行对接,农产品滞销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反之农村地区市场体系不完善,工業产品难以销售,农村地区购买力不足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其二,城乡市场分割加剧了生产和流通的不协调,扩大了大生产与小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市场分割严重,城乡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双向流通。一方面体现在城乡商品市场的分割。城市具有交易规模和业态形式都较为完善的批发零售市场,农村地区以个人经营的零售小店为主,后者零售额不足前者的一半。另一方面体现在要素市场的分割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城乡之间形成了四元劳动力市场,农村经济落后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地区。城乡资本要素的分割导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落后,尤其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与落后的金融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地区落后的市场经济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滞后,大量的生产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地区,加剧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失衡。

其三,大生产与小市场之间的矛盾造成了严重的城乡差异。一是经济主体的差异。城市的经济主体较为完善,组织性较强,企业的发展制度较为健全,市场较为规范,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灵活。农村地区经济主体结构松散,组织性差,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原始形态。二是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差异。农村居民经济基础差,购买力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加之农村缺乏服务娱乐一体化的商业中心,消费形式比较单一。三是城乡市场基础设施的差异。城市拥有完善的批发零售市场,并配有完善的配送中心,通过物流网络的延伸,构建起完善的商贸流通网络。与农村地区相比,商贸流通网络的信息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健全。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商贸流通体系的价值分析

统筹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是城乡市场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环节。转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在于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即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开发力度,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进程。而开发农村市场整合供应链资源,促进业态创新则必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构建有效的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体系。

对经济的先导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型经济成为主导型经济,经济新常态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变经济结构,加重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由粗放式经济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以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新局面。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关键在于内需的扩大,商贸流通业已经超越制造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力。根据统计,2013年第三产业占总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占比达到46.6%,2015年上半年达到49.5%。其中商贸流通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35.8%,在服务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行业性质来看,商贸流通业具有高度关联性,在产业布局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整合作用,同时具有高度的就业吸纳能力,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水平的高低。商贸流通业不断地发展,就业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为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市场空间,未来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的主导作用将越来越强。

对生产的先导作用。商贸流通业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体流程中占有先导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构建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消费群体的需求也愈加多元化,市场细分是大势所趋。日趋开放的市场环境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精准营销的能力,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基础进行组织生产和行业细分,以达到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市场需求通过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向上游生产企业传导,商贸流通企业成为了整条供应链关键环节,进一步控制了整个营销网络,从而具有市场渠道优势。上游生产企业通过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流通渠道向销售终端群体进行扩散,不断构建商业网点,提高市场覆盖面积。与此同时,商贸流通业通过供应链不断向上延伸,对上游生产制造领域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内部交易代替市场交易,即通过成本价格获得价格优势,与下游终端零售商形成对接,在供求关系中占据主动,形成稳定的供求连接,保证整个交易渠道的畅通。使得商贸流通业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具有强大的先导优势。

对消费的先导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商品市场对于消费的先导作用日趋明显,围绕商品市场所构建的多个专业市场是市场细分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终端消费市场对于产业链的引导功能不断强化,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加速了统一的大市场体系的建立,促进了交易成本的下降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批发零售业态的不断发展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不断地创新,极大地影响了终端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作为批发零售业新的业态模式,其信息化、集约化的经营模式和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流通成本。同时,信息化终端零售模式的推广促进了消费群体消费特征的转变,消费者不再单一关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价值,消费需求更加趋于个性化和表达化。电子商务企业依托于大数据挖掘技术,针对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消费制定了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的精准营销策略,强化对于消费群体行为特征的引导。二是集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的大型综合性的专业市场、购物中心成为国内实体零售经济的主体。大型零售服务中心以多元化的服务形式加强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不断整合产业资源,促进批发零售一体化的新业态模式的出现。商贸流通业不仅促进终端零售业和批发业的业态整合和创新,同时一体化的批零商业模式的出现简化了流通层级,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

对供应链的整合作用。作为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商贸流通业与下游终端市场零售业和上游生产制造业的关系十分紧密。新兴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商贸流通业的产业整合和先导作用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根本途径。从微笑价值曲线理论可以得知,整条供应链上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底端,其附加价值空间较小;相对而言,流通服务和产品研发领域是利润空间较大、附加价值较高的环节。因此,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品研发,提高商贸流通业信息化水平的應用和整合先导功能是提高企业利润、提高市场效率的根本路径。商贸流通业一方面采取技术创新与生产领域协同发展,通过供应链的全面整合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苏宁电器通过B2B电子商务平台与生产企业形成信息化对接,在配送、结算、运输、发货等一系列流程上均采用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中心进行统一调配和协同合作,极大地提供了生产运输的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业由于和终端消费市场紧密相连,对于终端消费需求以及市场动态较为敏感,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及时将信息反馈于上游生产企业,保证生产企业对于市场的动态把握和实时调整,尤其是基于个性化需求所构建的差异化营销体系和品牌意识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策略

构建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是解决城乡市场分割的重要举措,是破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产业优化的关键。因此构建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产业先导性作用的前提,以商贸流通一体化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难题的必要性在于:我国市场的性质已经由产品为主导的市场转为需求为主导的市场,以消费需求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下,终端消费市场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通过商贸流通业向供应链上游传递,导致市场的细分和行业的异质化,市场的控制权已经由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商贸流通业的基础性功能进一步显现:通过产业链不断向生产领域延伸,以终端消费市场需求为先导,促进制造业的业态结构创新和产业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流通渠道的转换,提高终端零售产品的附加价值,扩大内需、拉动消费;通过商贸流通网络的构建,形成区域一体化的大市场体系,打破地方保护和价格竞争的僵局。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尤其是农村地区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和渠道构建上较为落后,促进农业的发展必然要解决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从信息流通和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覆盖面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的双向流通渠道建设,真正推动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模式

其一,构建中心城市-规模城市-乡村的城乡市场网络化商贸统筹模式。该模式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达的中心地区,这些地区产业体系健全,业态结构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关联产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功能完善。依托于完善的产业体系在城乡市场之间构建有序的关联整体,以中心城市向外形成辐射效应通过流通网络向规模城市进行梯度扩散,与农村市场形成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在产品价格、要素流转、组织制度方面都建立一体化系统,以点连面层层递进。主要通过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电子商务信息化模式进行构建,连锁经营模式有利于中心城市与规模城市及农村地区间的有效互动和协同管理。电子商务模式的兴起对于农村统一化大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电商通过信息化、集约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和扁平化的供应链体系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一方面电商的高市场覆盖率有效地渗入到农村市场,打破条状分割,促进农村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其二,在工业化发达而城市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采取产业带动模式。这类地区工业化发达,但往往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产能消耗较大。因此以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的模式可以以制造业发达的优势通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由上至下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城乡之间形成联动效应,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势互补。实现贸、工、农产业的联合推进,构建产业园区配以物流配送中心,形成周边产业集聚。同时可以进行产业延伸,构建核心产业,例如工业园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推动周边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产业优势互补。2008-2012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如图1所示。

其三,在城市化发达而工业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应采取小城镇带动模式。这类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工业化程度低,由于近些年城市化发展而数量急剧增加。这类地区小城镇数量众多,应采取小城镇带动模式,将小城镇作为节点,通过商贸流通网络体系进行连接,构建现代化市场体系。将城市与农村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进行有机结合,以商贸旅游业、观光旅游业为核心产业进行有机组合,形成以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带动农村的联动局面。

(二)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是城乡间商流一体化。商流是基于交换主体所形成的价值置换。实现城乡之间商流的有效沟通,打破市场壁垒,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通过现代流通中的供应链、服务链和价值链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产业优势互补和业态创新,以核心企业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规模化的流通网络。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以城乡供应链一体化促进城乡商流一体化发展。商贸流通业在城乡供应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连接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产业运作和市场营销。供应链系统依靠商贸流通业进行连接,将供应链企业进行资源整合,推进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城乡间的产供销、产加销活动一体化。

二是城乡间物流一体化。物流是供应链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整个供应链活动中对于产品成本、流通效率以及服务体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建设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将全球定位技术、自动化装卸技术应用到物流运输过程中。保证交通道路畅通和信息化物流节点的建设以便在运输、仓储过程能够无缝衔接提高物流总体效率。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构建的总体方向就是实现资源整合,利用集约化管理运营模式,仓储资源的整合能够有效降低物流业的经营成本。集散一体化的仓储模式就是将单独的小型仓储点进行整合连接,构建大型的综合性仓储中心,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另一方面有助于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践行。城乡库存共享可以取得库存的协同效益,便于管理和出货。

三是城乡间价值流一体化。价值链是厂商与厂商之间由生产到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值的全部过程。实现城乡价值链的协调统一对于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农业产业价值链前向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前向延伸是指产业链分化前提下由于企业在下游介入,产业价值的增加,产业链向前延伸。以农产品为例,通过组建农业商业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进行农产品生产、包装、营销等一系列产业增值活動,最终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占有率。其二,农业产业价值链后向延伸。产业链后向延伸是指其它企业进入价值链上游环节而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延伸。

四是城乡间信息流一体化。第一,要推动综合性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城乡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是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标志,促进城乡物流信息的流通要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硬件设施的完善。第二,加强城乡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城乡物流信息系统是通过城市农资和工业品生产企业及城乡物流配送中心与终端零售系统进行联网,在统一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下,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第三,加强市场信息交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在人才、市场、技术方面的交流,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交流的基础条件。

结论

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商贸流通业在市场经济发展新时期,产业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逐步凸显,在农村消费结构的转变、供应链价值整合以及产业结构优化一体化市场体系的构建上都具有关键性作用。构建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市场开发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商流、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渠道畅通,彻底解决大生产与小市场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郑勇军,肖亮,牛言瑜,廖明,徐锋,易开刚,朱发仓,徐元国.现代流通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3)

2.王聪.论城乡双向流动的商贸流通支持系统建设[J].求索,2011(3)

3.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

4.孟雷.我国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13(6)

5.王睿.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城乡双向流动商贸服务体系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5(18)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