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孟子》“何”的用法

2017-03-23魏秀霞

青年文学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孟子用法意义

魏秀霞

摘 要:《孟子》中的“何”字出现了198次,兼具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又可作为构词语素,本文试着对其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孟子》;何字;意义;用法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何”字是古汉语中很常见,不仅具备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也可作为构词语素。《孟子》中就出现了不少“何”字,共计198次。本文在对《孟子》中的“何”字作了穷尽性的搜索后,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了归纳。下面将分为三部分来展开讨论:1、代词“何”;2、副词“何”;3、构词语素“何”。

1、代词“何”

“何”为代词时,是疑问代词,在句中可作宾语、定语、谓语、主语。

1.1“何”作动词或介词宾语。表示询问事物、处所等。可译为“什么”、“哪里”等。

1.1.1作动词宾语

(1)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梁惠王上)

(2)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公孙丑下)

(3)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滕文公上)

(4)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滕文公下)

(5)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离娄下)

“何”在实际例子中,并未都具有疑问性,如例(2)(4)(6),“何”都不具有真正的疑问性,只是虚指,不需要作出回答,而例(1)(3)(5)就是切实的疑问,要求对话者作出回答。

1.1.2作介词的宾语。主要有“何以”、“何由”、“何为”等。分述之。

1.1.2.1“何以”

“何以”,用以询问事物,译为“用什么”,“凭什么”。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何以”表真正的疑问,需要作出回答;二是“何以”不具有实际疑问性,不需作出回答,出现在反问句中。这种反问的意义不是“何以”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句子在的上下文语义所带来的。例如:

(6)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梁惠王上)

(7)不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梁惠王上)

(8)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梁惠王下)

(9)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梁惠王下)

(10)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万章下)

(11)以一服八,何以异于以邹敌楚哉?(梁惠王上)

(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梁惠王下)

(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梁惠王下)

(14)则何以异于教玉人之雕琢哉?(梁惠王下)

(15)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

(16)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万章上)

例(6)至例(10)属于第一种情况,例(11)至例(16)属于第二种情况。

1.1.2.3“何由”

“何由”作状语,表示对原因的询问。译为“凭什么”、“根据什么”。文中例子较少,只有一个,即:

(17)何由知吾可也?(梁惠王上)

1.1.2.4“何为”

“何为”表示原因,译为“为什么”。如:

(18)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公孙丑下)

(19)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公孙丑下)

(20)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公孙丑下)

(2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吾何为不豫哉?(公孙丑下)

(2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滕文公上)

(23)先生何为出此言也?(离娄上)

(24)夫子何为不执弓?(离娄下)

(25)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万章上)

前四例为反问句,“何为”并不具有实际疑问性,与“何以”的第二种情况相同,乃是由句子所在上下文带来的反问意义。后四例则为发出真正的疑问。

1.2“何”作定语

“何”作定语,一般译为“什么”,如:

(26)恶,是何言也?(公孙丑下)

(27)周公何人也?(公孙丑下)

(28)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滕文公上)

(29)敢问不见于诸侯何义也?(万章下)

1.3“何”作谓语

“何”作谓语,表示对原因的询问或征询对方的看法。译为“为什么”、“怎么样”等。如:

(30)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上)

(31)何哉,君所谓逾者?(梁惠王下)

(32)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

(33)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滕文公下)

1.4“何”作主语

“何”作主语,一般表示对事物内涵的询问,可译为“什么”。如:

(34)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上)

(35)何谓知言?(公孙丑上)

(36)何谓尚志?(尽心上)

2、副词“何”

“何”在《孟子》里作疑问副词,作状语用在动词谓语前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37)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梁惠王上)

(38)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梁惠王下)

(39)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告子上)

3、构词语素“何”

“何”为构词语素,出现在“何以”“何如”“如何”“如之何”等词中。分述之。

3.1“何以”,义为“什么”。“以”在原先的组合中是介词,与“何”存在语法上的介宾关系,但《孟子》以下几例中“以”失去意义,“何以”为偏义复词。例如:

(40)何以谓仁内义外也?(告子上)

(41)何以谓义内也?(告子上)

(42)何以谓之狂?(尽心下)

(43)何以是溜溜也?(尽心下)

3.2“何如”[2],表示对方法、看法等的询问,义为“怎么样”等。如:

(44)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 (滕文公下)

(45)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万章下)

(46)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告子下)

(47)何如,斯可谓之乡愿矣?(告子下)

(48)轲也请无闻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告子下)

3.3“如何”,表示对看法、方法的询问,义为“怎么样”等。如:

(49)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万章上)

(50)敢问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万章下)

3.4“如之何”,表示对原因、看法、情况等的询问,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等。如:

(5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上)

(52)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梁惠王下)

(53)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万章下)

与“如之何”相关的一个结构是“如……何”,义为“对……怎么办”,“如之何”一开始当是在这个结构中插入了“之”表示“对它怎么办”,随着“如之何”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意义的扩展,不单表示对某事怎么处理,还表示对某事物怎么评价、询问某事情况如何等意义,“如之何”便逐漸脱离原本较为自由的结构而固定成词。《孟子》当中仍有不少“如……何”的例子,如:

(54)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梁惠王下)

(55)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滕文公下)

(56)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告子上)

3.5“何曾”,常用在动词谓语前做状语,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竟”。如:

(57)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公孙丑上)

(58)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尔何曾比予于是?(公孙丑上)

3.6“何有”,几乎都用在反问句中,基本含义是“有什么”,在上下文中,可译为“有什么难的”、“有什么关系”等。如:

(59)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3]?(梁惠王下)

(60)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4]?(梁惠王下)

(61)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告子下)

例(59)(60)都译为“有什么难的”,例(61)译为“有什么关系”。

参考文献:

[1]何乐士等编.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5:208-209.

[2]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59-60.

[3]杨伯峻. 古汉语虚词[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64.

[4]杨伯峻. 孟子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40.

猜你喜欢

孟子用法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磨刀不误砍柴工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诗里有你
“撞车”、“撞衫”及其流行中的三种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