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2017-03-23钟晋芸
钟晋芸
摘 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与传统的诗人相比,波德莱尔更加大胆与创新,他敢于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他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善于选取城市的丑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来唤起人们的深思,这种深思是无穷无尽的。
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开创了法国诗歌的新领域,在诗集中,可听、可见、可嗅以及可触摸的一切都融为一体,酣畅淋漓。让读者在饱读忧郁的同时又不禁陷入无止境的沉思。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所体现的忧郁、烦恼、痛苦是由沉痛的现实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態。波德莱尔亦是如此,残酷的现实让他透不过气来,忧郁和理想是永恒的冲突。在《恶之花》中,有六首是关于死亡的诗歌,比如《恋人之死》,《艺术家之死》,《穷人之死》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死亡的研究,就像忧郁一样,在波德莱尔思想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波德莱尔死亡的艺术也是值得人们研究,本文将着重分析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并通过一首诗歌简单分析一下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关键词:忧郁;理想;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2
一、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
在基督教徒看来,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沉睡,最终他们会重新醒来去遇见自己所爱的人们,最终上帝会带领他们走向另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死亡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并不意味着恐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是永恒的分离,而是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迎接更美妙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徒们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死亡。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甚至对死亡有一种渴望。
二、基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首先,受到父亲的影响,波德莱尔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其次,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他也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教育,并且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他。从不逃避死亡,在他看来,死亡意味着美好而非恐怖。他渴望被救赎,渴望挣脱苦难,最终进入一个没有分离,没有绝望,只有永恒的快乐的世界。所以,在波德莱尔笔下,死亡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升华!
三、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法兰西共和国动荡之年,1847年的经济危机让许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8年的二月革命,虽然波德莱尔参加了这一场革命,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次革命的目的,他仅仅只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的愤怒。经济危机与二月革命让民众人心惶惶,忧郁与痛苦随之缓缓袭来。最终,在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之后,波德莱尔选择远离政治。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波德莱尔对巴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巴黎就像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爱巴黎就像孩子爱自己的母亲一般。但是当时的巴黎,已经沦为一座病态的城市,在这样一座糟糕的城市里,诗人再也找寻不到自我的价值,他想实现自我,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想拯救自己的故土,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爱着,但也恨着这座孤城!对于巴黎的感情,是悲伤,是忧郁还是失望?是爱还是恨?大概都有吧!对于这座城市,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升华:动荡的社会让他憎恨资产阶级,由憎恨到消沉,再到压抑,接着,绝望与痛苦萦绕着他,久久不能散去,最终让他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诗人也患上了人们所说的世纪病。正如刘波教授所说: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分离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分离的时代。因此,对于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死亡是一个出口!
四、家庭生活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当诗人还只有六岁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就此他也失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理解他的男人。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的确是个沉痛的打击。父亲过世后,起初波德莱尔与母亲相依为命,从那时起,母亲就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母亲给予他父爱与母爱,但是,后来随着母亲的改嫁,一切都变了,他那作为外交界一员的继父非常专制,不理解他的情感,不尊重他的选择,反之想要强迫他进入外交界,为了不听从继父的安排,波德莱尔选择离开家并从此开始了颓废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改嫁和继父的权威意味着永恒的分离,意味着悲伤与孤独。此外,他认为是继父从他身边抢走了母亲,夺走了他原本拥有的母爱,因此,继父也成为他此生最痛恨的人。这样一种非正常的家庭关系一点点恶化,消极的情绪不断堆积,似乎预示着一种悲伤情感的累积,久而久之,以致于诗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相反,他开始去追逐死亡,对于他来说,死亡暗含着自由并成为他的目标。
五、《恋人之死》中关于死亡的艺术
《恋人之死》是诗人关于死亡的诗歌中的一首,描写的是一段经历了开始、发展而最终结束的爱情。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诗句 ? pleins d'odeurs légères, étranges fleurs, éclose et des cieux plus beaux ? 中像我们展示了一种如此理想的并且感情饱满的状态,这就是爱情刚刚开始的时候,香气宜人,鲜花盛开,如此美妙如此欢乐。又如? nos deux coeurs seront deux vastes flambeaux, leurs doubles lumières ?告诉我们爱情之火熊熊燃烧,接下来的? dans nos deux esprits, ces miroirs jumeaux ? 像我们暗示了情侣之间相处十分融洽,似乎是双胞胎一般,这正是爱情的发展,爱情达到最高境界,最终? nous échangerons un éclair unique ?则暗含着黑夜的来临爱情之火的熄灭,美好的感情终究还是破灭,正如美好的理想一样,逃脱不了破灭的命运。在诗的最后,天使的来临重新点燃爱情之火焰,以此来安慰了诗人的灵魂,并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是渴望爱情的到来的。爱情是美好的,但却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忧郁长相伴!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波德莱尔认为美好的时光稍纵即逝,幸福犹如昙花一现,身处在一座自己最爱的却又是病态的城市,他觉着自己是如此渺小,现实和理想的距离令他沮丧令他压抑,他想到了逃离,因此他想到了死亡,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永恒。然而,在波德莱尔笔下,死亡并不是一切的终止,所有的一切都重复着,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生与死。
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波德莱尔从未畏惧死亡;身处一个不幸福也不完整的家庭,诗人的内心是孤独与失望的;身处一个动荡的社会,诗人的内心是复杂而矛盾的,他想拯救他的家乡,但一切都是徒劳,他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死亡这个词对于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死亡,他向我们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为了远离痛苦。而他的死亡的艺术,并不是要将我们带入一个新颖的世界,而是一种循环,一种轮回,一种面对忧郁,面对悲伤与面对绝望的勇气。出生与死亡,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都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没有人能够逃离,只能陷入永恒的忧郁中。
综上所述,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的成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家庭,一个宗教的产物。原因可以归纳为,首先,受到基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的影响;其次,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以及社会的影响;再次,受到他既爱又恨的家乡的影响;最后受到他那不幸而分裂的家庭的影响。他的死亡意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艰难的时代,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在那样一个时代里,道德上的焦虑以及灵魂的孤寂吞噬着人心,诗人波德莱尔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放进诗歌中去,从而去逃离苦难与悲痛,他把自己的理想融入诗歌中,也让人们陷入了永恒的探索与沉思。波德莱尔关于死亡的艺术不同之处就在于,死亡,在他看来,并非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一切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循环的开始,一切都是周而复始,重复着快乐,悲伤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