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时为什么喊“加油”
2017-03-23陆碌碌
陆碌碌
除了四川人会在赛场上喊“雄起”之外,“加油”几乎是汉语里不二的比赛助威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个故事版本。
“加油”从字面上看,好像是给汽车加油的意思,至少是与汽车有关。其实这样的想法还真有对应的传说。
传说1907年世界汽车拉力赛中,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竞争,当意大利法拉利车队的5号车离冠军仅一步之遥的时候,突然熄火,停了下来,观众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这时,被誉为“赛车之父”的恩佐·法拉利先生连忙问身边的助手“为什么会突然熄火”,助手称:“大概是耗油太多,赛车没有油了”。于是,恩佐·法拉利先生大怒大叫:“你们……加油……”。四周的观众一听,以为这是恩佐·法拉利先生对自己车队的一种鼓励方式,于是也跟着大喊“加油、加油……”。自此以后,“加油”便成了赛车场上对赛车手的一中特殊的鼓励方式。后来,随着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为赛车手“加油”的这种独特方式渐渐沿用到其他比赛场上,成为观众为参赛选手呐喊助威的全世界流行方式。
当然,这个故事漏洞百出,恩佐·法拉利的年龄就是漏洞之一:他1898年出生,1907年才9岁。
还有一版本认为该词自东北大学流传出来。但东北大学建校于1923年,在此之前,另一个学校已经在说“加油”了。这里的加油不是给汽车“加油”,而是给饭菜“加油”。
在1921年的清华大学校刊上,刊载了《借(加油政策)提倡公共作业底流毒》一文,文中称“「加油」这两个字,是清华同学中的Slang(俚语)”。
尽管从这一记载还无法看出清华学生当时说“加油”的用意,但1924年清华校刊的一篇报道《天天加油:清华篮球,素负盛名》就很明白地把它与体育比赛助威关联起来了。
至于“加油”口号的起源,在一些清华学生的回忆录里也曾提及。《孤帆远影:陈岱孙的1900-1952》里说,当时清华学生常觉得食堂油水不够,四处高呼“加油加油”以唤伙计来给菜盘里添油。后来在全校运动会上,有人偶然喊出“加油”来,凭着在清华广泛的群众基础,“加油”成了校啦啦队的标准口号。
在《方桂与我五十年》一书中,李方桂还解释了清华食堂为何会往菜盘里加油:当时清华三餐清淡,富家子弟可以加蛋肉之类,一般学生只能加麻油增味。麻油作为调味料,各人需量不同,故而菜上桌之后再加。
陈岱孙于1918年考入清华,李方桂于1921年考入,这个时间与“加油”的清华俚语时期正好吻合。陈岱孙的传记中进一步提到,“加油”这种助威方式是通过校际运动会传播出去的。
但从当时留下之文献资料看,这种传播速度相当缓慢。在1928年之前,只有清华校刊将“加油”作为助威词及引申的努力义使用。至1928年,暨南大学校刊才有题为“特别童子军加油”、“京剧研究会,近来异常加油”诸报道。一年后,南开校刊和东北大学校刊标题中始现这一词。
大学之外,“加油”一词的流行更为迟滞。上世纪20年代末,《大公报》只有在报道学校体育比赛时,才提到赛场上同学大呼加油的情况,影响非常有限。社会上的体育赛事,使用的助威词仍然是“rah-rah”。
“rah-rah”是来自英语的加油方式。中国传统的助威方式,是击鼓和摇旗呐喊,没有专门的助威词。近代体育赛事从西方传入后,助威方式也一并进入,包括助威时喊“rah-rah-rah”——这也是啦啦队得名的原因。由于“rah”词中“h”没有发音,有时“h”会被文字记录省略。
在加油传开之前,“rah-rah”一度是主流的助威口号,连在大学里也是如此。当时有校呼一说,为校际球赛上为校队助威的呼号。清华校呼为:“Ri-ri-ri,Rah-rah-rah!清华,清华,清华!Rah-rah-rah!”1928年进入南开中学的端木蕻良回忆南开校呼为“南开!南开!Ra!Ra!Ra!”。至30年代中期,加油也未取得絕对优势。
真正让“加油”走出校园,最终取代“rahrah”成为主流助威用词的,是一支新兴的政治势力。它刚好具备传播“加油”的一切条件:把众多青年学生用作骨干,善于发展基层组织,还特别爱讲新话,它就是中国共产党。
一开始,这个新词在中共干部内部交流时使用,1930年11月10日,共产国际远东局给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有一句:“应该采取另外的办法给地方上来的负责工作人员充电加油。”这是目前能查到的中共使用“加油”一词的最早记录。
仅用了几年时间,“加油”在干部间就变得异常流行,在对下属讲话时,他们也用上了这一新词。有回忆录提到红军过雪山时,周恩来为大家打气,说的就是“同志们,加油啊”。不知是不是受此影响,还是本来有此风潮,“同志,加油”、“同志们,加油”等句子,后来也几乎成了红色文艺中领导必说的一句话。
连在面向群众宣传的顺口溜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加油”的身影。1935年,红军过贵州仁怀县时,宣传队演出节目里编制的一则顺口溜唱道:
同志们,快加油,
不怕脚痛汗水流,
飞到仁怀打白狗,
胜利捏在手里头。
凭着这样的推广,“加油”一词变成社会流行,最终成为体育比赛助威的必需词汇,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当然,与直接出自英语的“rah-rah”相比,它本身也要接地气得多,苏区的农村百姓,虽然无法想象每天往菜盘加麻油调味还心怀不满的大学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却很容易明白“加油”的效果:油在他们的生活里,可是件难得又美好的事
(周月明荐自《华声》)
责编: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