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小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7-03-22杨平翠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期
关键词:手段农村教育

杨平翠

【摘要】中国农村的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的小学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小学教育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仍然缺乏提问意识,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汲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强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教学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061-02

课堂改革不断地发展,尽管老师们也在自觉地走进新课堂,努力地实践着新课改。然而透过课堂,不难发现: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仍就沿袭的是一种有效的问答式的教育。语文课一般从老师抛出的问题开始,师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教案预设的问题全部解决了,课也就皆大欢喜的结束了。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完全跟着教师设计的思路走,学生在阅读中缺乏开拓性与创造性。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中仍然缺乏提问意识,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有资料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新行;大约10%的学生是传统教法的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维;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愿提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课堂应给我们质疑、交流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极力反对。

我们从以上教育现状分析,可以得出其中的两个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语文阅读中缺失质疑的自信,缺少质疑的勇气,缺少质疑的品质,缺少质疑的热情等等,从而导致“好学而无疑”,这已成为普遍现象。二是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语文阅读教学,一味地把提问作为教师的权利,忽视孩子们在阅读中有个性、有差异的多元探究活动;长此久往,孩子们天生好问的个性,也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小学生语文学习中萌发的问题是其语文学习的台阶、攀登的扶手,是将传统的语文学习由知识化转化为智慧的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汲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质疑的重要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另外,孔子《论语.述而篇》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此,朱熹曾逐字逐句进行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未达其辞。”质疑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积极表现。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生疑,再生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1]。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给他们创设情景,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质疑是开啟创新之门的钥匙,是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课堂质疑意识和潜能的挖掘

孩子的天性是好问、好奇、求知欲强。质疑问难,敢于创新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这一点孩子们的天性的差异并不明显,城市与农村的孩子不存在智力上的障碍。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相反善于质疑问难的人却是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但在课堂学习中更多的学生确是“疑而不问”。为此,作为老师首先要做的是如何挖掘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神经。

质疑的这种品格包含了质疑的勇气、意志和热情。质疑的勇气指学生敢于冒险,敢于向课本及权威挑战的心理。奇思妙想难免为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甚至可能被视为异端邪说,旁门左道。一个学生如果豪无冒险精神,畏首畏尾,唯书唯上,创造力和想象力就会被遏制。质疑的意志是学生自觉地确实创新的目标,克服困难,实现创新目标的心理品质。它主要包括质疑的自觉性,质疑的果断性、质疑的坚韧性及质疑的自制力。有质疑品质的质疑的品格包括质疑的勇气、质疑的意志和质疑的热情。学生往往在遇到挫折时,能控制自己的沮丧,毫不气馁,毫不退缩;在取得成功时,能控制自己的自满,不停步,继续攀登高峰;在对问题深刻思考的基础上,能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质疑的热情是指学生探究新知识和完成任务时体验到的一种快乐,是一种责任感、义务感,这种体验会引导学生即使在艰苦的活动中也会不辞艰辛投身其中。依·尼查叶夫说:“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物质的新性质”,学生在质疑的时候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创造,但它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因为教师的提问大多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共性,它是教师以全体学生的整体性知识水平为对象进行的假设性设计,而学生的质疑反映的是教学的是教学中的个性,它是学生以个性内化后的知识的对象的真实外显[2]。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问到老师、问到课本为荣。

质疑应在真诚民主的基础上进行。没有平等,就没有质疑。平等是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真正民主平等的质疑氛围应在下面构筑: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人。不唯书指对学生要进行民主思想的渗透,教育学生,要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文本[3]。课文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感悟、对话、参考的范例,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天书”、“圣书”。课文所表述的是作者的观点,我们对此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舍弃,甚至可以超越作者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地接受。不唯师指教师应该将自己当作阅读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分子,真正成为学生的同伴,与学生建立平等、真诚、亲和、友善的合作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学生才会敢于对教师的意见说“不”。教师则在不露痕迹的征询、提议中精心设计探究方式,在自然而然的启发引导中把握探究的方向,在满腔热情的赞誉、鼓励中保护学生质疑的自信心和创造性。不唯人指对同伴的说话要学会专心聆听,细心揣摩,发现同伴感悟的价值,同时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或求同存异,不要人云亦云,用别人的见解代替自己的见解放弃自己感悟的权利。这样才能使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包容而不迁就、友好而不偏激指责的良好质疑气氛。

总之,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长期共同努力。学生课堂质疑的前提是敢问、爱问,课堂质疑的关键是会问、善问。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效率,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的素质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补充了能量。“创新必有先疑,质疑方能创新。”在课堂上,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应该从“学会”到“会学”,从能解决问题到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一步步迈向成功的殿堂。

参考文献:

[1]冯维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7月.

[2]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3]杨晓萍主编:《高等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7月.

猜你喜欢

手段农村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战争允许一切手段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新农村 新一辈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