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五大路径

2017-03-22朱锡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朱锡斌

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五大路径

朱锡斌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当前,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做好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从明确主体责任、强化思想引领、强化学科支撑、统筹载体资源、强化人才支撑五大路径来开展工作,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路径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尔都塞说:“事实上,在今天,学校已经取代了教会,作为占优势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发挥着作用。”[2]高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更是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关键领域,因此,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在总体上趋于良好的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弱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因此,如何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一、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一直以来,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巩固党执政地位的宝贵经验。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事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否顺利实现,事关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坚持并确保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不仅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地位是否巩固。”[3]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高校党委要始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自觉肩负起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紧紧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向,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和领导班子要对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特别是高校党委书记应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高校领导班子的考核,应实行意识形态一票否决制。“要强化高校党委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对意识形态重视不重视、抓得到位不到位,作为衡量高校党委领导能力的核心标准。”[4]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基层单位认真实施’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层层落实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5]努力形成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整体合力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实效。目前,部分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存在2种现象:一种是部分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台面上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种是高校党委高度重视,但院系基层党组织弱化,导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认识不全面,责任意识就会淡化,工作实效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容易出问题。因此,高校党委要增强守土意识,提高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认识。高校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立德树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守土意识和阵地意识,强化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把意识形态工作与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二、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受众。“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6]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各种意识形态教育资源具有系统的整合功能,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内容取舍上都深刻体现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高校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发展实际,创新教学理念,突出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坚持问题导向,紧密联系生活,拓展教学空间,深化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慕课等微课程,着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高校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积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展现课堂的魅力,让大学生感同身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7]高校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除了对大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之外,还要建立以过程管理为主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集体学习的次数、备课和上课的态度、教学科研论文的撰写、课程的受欢迎程度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真正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注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加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因此,除了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外,还要注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阵地。要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细微处着手,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密切关注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班级主题教育、党团工作、公寓(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贫困资助、毕业就业教育等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我国意识形态最根本的价值诉求,高校要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科学引领校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的“晴雨表”。高校不仅仅是各种社会思潮激荡的前沿阵地,更是渗透和反渗透的主战场。加强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引领社会思潮,掌握社会思潮传播的规律,科学研判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影响。“在引领过程中,密切关注师生的思想动态,注重客观、科学地分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影响、变化进程以及产生根源,有重点地引领师生识别社会思潮。”[8]使大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辨别、分析各种社会思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力,提高师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强化学科支撑,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科学化是提高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在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学科建设是基础和支撑。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是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它的主要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包括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同时它还承担着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9]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受到国内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对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历史使命,保证学科建设的意识形态性,继续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

强化学科意识,把握学科边界。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整体意识,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6个二级学科的内涵和边界,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既要准确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交叉和渗透,又要准确把握各个学科之间的区别和差异。要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研究生研究方向设置、师资研究方向等方面,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属性,而不能超越学科的边界。

坚持问题导向,凝练研究方向。理论研究要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中国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研究的同时,继续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努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明确和坚守学科研究方向,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导向,不断借鉴其他学科的有益成果但又不偏离研究学科方向。

注重特色,内涵发展。在国家实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强理论创新,注重特色发展。有条件的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校级和省级重点学科来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一流学科,使其作为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背景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理应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评估体系,根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四、统筹载体资源,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高校要增强阵地意识和法治观念,统筹各种意识形态的载体资源,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软硬件建设。防止和减少各种西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流入校园、进入课堂,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高校师生的侵蚀和影响。

强化学校宣传阵地建设。高校要高度重视对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监管,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校园网络实名登记制度。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和联动机制,探索线上线下工作联动机制,培育和引导“青年网络意见领袖”,着力掌握网上主旋律,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对各种专家报告会、理论研讨会、学术论坛、讲座等学术阵地的监管,防止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观点进入师生头脑。此外,新闻舆论工作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党的意识形态作用的主要载体之一。新闻舆论工作要把握好时、度、效,用事实说话,向外界展示高校的良好形象。

加强课堂管理,强化教学纪律。课堂教学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教师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和承担者,他们的政治立场、道德水准、价值取向以及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国际化办学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具有海外研修或留学背景的教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对于这部分教师,要切实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让他们明白和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宣传讲授有纪律”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杜绝各种体现非主流意识形态、反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出现在课堂上。选用能够最大限度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教材,坚决杜绝体现西方错误思想、错误观点和错误价值观的教材进入课堂,让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课堂这个主阵地。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平台,“整合高校校园文化的意识形态教育资源,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载体,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校园文化阵地的作用,抵御校园中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分化、异化,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引导力和凝聚力,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路径。”[10]高校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探索通过党团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等多种文化活动模式,从多方位、多层次的角度,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主旋律与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结合起来。”[11]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和选树大学生先进典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以人文底蕴丰富校园环境的内涵,塑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人才支撑,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

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力基础和组织保证。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能力素质不高、政策导向不力等问题。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若要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就要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突出、勇于担当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严格标准,坚持准入机制。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首位。根据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需要,严格按标准选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既要加强校内人员的挖掘,又要注重校外人才的引进。从队伍建设的整体出发,兼顾年龄、学历、专业结构,按照民主、科学、公正、透明的原则,通过个人报名、组织推荐、公开选拔的方式严格选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此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部门的领导班子。因此,要选优配强各级领导干部,把那些政治坚定和在理论上、笔头上、口才上有专长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提升素质,强化培训机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其政治立场、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生活作风将直接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要注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能力培养,坚持培养和使用的原则,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系统规划、整体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其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着力培养一批熟悉师生特点、能熟练运用网络、善于引导舆论的工作队伍,使其成为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行家里手。

注重激励,健全考评机制。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进行考评,是检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工作效果好坏与否的重要依据。考评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工作实效。要从整体、系统的高度选择考评项目,按照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要求,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反映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准确、客观地评价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实效。考评结束后,要做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对考评优秀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晋升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考评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帮忙查找问题,要求定期改正;对多次考评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淘汰。

创造条件,建立保障机制。高校要努力创造条件着力解决好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社会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放下包袱,心情舒畅地开展工作。高校要优化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出路,拓宽其发展渠道,做好其留任、转岗、提拔、派遣等工作。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高校党委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阵地意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问题导向,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旗帜鲜明地摆明立场,敢于发声“亮剑”。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版,2015-01-20(1).

[2]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5.

[3]杨泉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47.

[4]袁贵仁.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5(3).

[5]邓卓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注重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及启示[G]//邓小平与中国道路: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888.

[6]姚小玲.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使命与责任[N].光明日报,2013-12-08(7).

[7]朱锡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途径[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4(3).

[8]邓卓明.高校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2009(11).

[9]吴东华,史文华.“三个自信”:学科自信和教学自信的重要前提[G]//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8.

[10]卢灿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塑造的重要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

[11]温兆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212.

G641

A

1673-1999(2017)12-0111-04

朱锡斌(1988—),男,硕士,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9-1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基本经验研究”(12XKS034);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合力研究”(151009)阶段性成果。

(编辑:刘姝)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