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理性审视*

2017-03-22文丰安

关键词:现代化基层体系

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400020;重庆廉政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理性审视*

文丰安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 400020;重庆廉政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改革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在当前,我国基层治理出面临来自执政党自身方面(治理主体)、施政主体——政府、新兴媒体治理层面等方面的挑战。在新常态下要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方面的构建理念。要明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治理要素结构和推进路径,推动基层政府的自身建设,提升行政治理能力;同时要突出前沿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我国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新常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社会治理的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基层社会的治理是国家进行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之组成部分,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要的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国情、世情、治情的考虑,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为切入点,从城市和农村两个维度,以基层社会治理为主体、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为研究对象,力图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按照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导向,理性分析当前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主体结构、内容架构、问题障碍,探讨既符合人类社会政治文明主流趋势,又深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构建政府调控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服务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网络,提升我国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一、新常态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学理考察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内涵

“治理”一词源于古拉丁文和古希腊语Governance,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用来描述非洲的情况。自此以后治理的理论和实践波及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诸如“全球治理”“社会治理”“地方治理”“社区治理”等与治理关联词汇的诞生,治理一词不仅其内涵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意义,而且其外延也逐渐扩大,成为一个被赋予现代化色彩的词汇。

在治理的概念辨析层面上,荷兰学者Kees Van Kersbergen、FransVan Waarden对治理概念的用法作了归纳和解析,根据他们的总结,“治理”包括善治、国际关系领域中“无政府的治理”、社会与社区自行组织、经济治理、公司治理、公共管理、网络治理、多层次治理、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管理九种涵义。

在治理的体系结构层面上,《21世纪的治理》、《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作者Jamesn.Rosenau区分了统治与治理这两个概念,把治理看做在不同活动领域中,即使未得到正式授权仍发挥作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管理机制,其内涵要比政府的统治、管理更为多样化。英国学者Gerry Stocker把治理从政府权力、责任边界、行为、治理目的等多个研究导向进行阐释。此后,罗兹(Rhodes)的以“权力-依赖”为架构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研究理论、斯通(Stone)的经济成长机制与都市政权关系研究补充了西方有关治理的理论研究范式。Jon.Pierre 与 Guypeters 在《治理、政治与国家》中把治理概念看做分析地方政府治理架构的工具,认为治理是政府和社会动态作用的结果。Moon.M.J与E.W.Welch在《公共领域中市场的管理适应》一文认为治理流程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对政府治理流程中设计、生产以及维护中政府的职能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理论基础

“治理”作为一种工具,不同时期、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府总是谋求以最低的行政成本获取更好的公共服务,赢得更多民众支持;作为一种价值,治理因各国的实情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呈多样化,有关社会治理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社会治理概念作为西方学界舶来品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国内,其标志为刘军宁(1995)以“治道”概念将西方社会治理理论介绍到国内。随后毛寿龙、李梅、陈幽泓(1998)等学者系统介绍了社会治理理论在西方学界的发展过程。纵观国内学界已有成果,对于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关于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辨析、治理机制演变历程层面,俞可平(2001)从政治学角度对治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是政府运用权威维持秩序以满足公共需要,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增进公共利益,本质上是政治管理的过程。史云贵、屠火明(2010)认为所谓的基层社会的治理指的是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身份的平等,通过此来解决有关的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的活动。程又中、张勇(2009)对城乡基层治理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现代城乡基层治理结构,于农村是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村治论、“乡治-村政-社有”模式,于城市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位”、文革时期的革委会、改革开放后的街道-社区治理模式以及当前城市社区实践中涌现出的行政型的“上海模式”、自治型的“沈阳模式”、服务型的“青岛模式”、混合型的“江汉模式”、一会两站型的“盐田模式”等结构。李友梅(2003)通过对上海城市基层社区组织之间关系的解析,探讨了基层社会的深层权力秩序。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研究层面,张康之(2008)认为,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阶段构建起来的参与式社会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要求。需要立足治理主体多元化并存的现实,重新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黄毅、文军(2014)认为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逻辑呈现出“总体-支配型”管控特征,由此带来了“刚性稳定”思维中运动式治理突出、“条块”关系矛盾所导致的治理机制无法整合与优化、服务型社会组织培育的制度性困境重重以及规范化的治理效能评估体系等诸多问题,成为了当前我国地方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行动困境。提出未来社会治理的策略逻辑应从“总体-支配型”的管控行动逻辑迈向“技术-治理型”的共享共治逻辑,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江治强(2013)分析了在当前国家放权于基层、民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社会形势下,提出应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体系,具体包括居民公共需求整合机制、公共事务民主协商机制、多元治理主体协作机制、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并探讨了建构路径。邓念国(2013)提出了协作治理的模式。陈勇(2014)等学者分析了目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探讨了从自主治理、协作治理、引导治理和智慧治理四个维度重构社会治理。张再生、张红(2013)梳理了国内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典型模式,探讨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的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任务艰巨繁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民生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改善民生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必须用全新的眼光和思维认识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基层治理是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之基础性的组成部分,而基层社会的状况实际上是国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通过基层治理的绩效反映出来。

1.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对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促进作用

以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为导向的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定程度上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题中之意,以最低的行政成本获取更好的公共服务,纾解民生疾苦,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赢得更多民众支持;扩大内需,兼顾效率与公平,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推动。特别是,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和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旧的社会管理体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使改革因缺乏支撑而难以深化,最终影响整个发展进程。

(2)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还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标准不断提高、需求更加多元,利益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可以说,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综合工程,既要求持续推进物质条件的改善、精神生活的丰富,又包括社会机制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良。

二、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变迁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历史发展轨迹

传统中国各地方社会差异性明显,但同属于儒家文化体系,在其内部确立了政权与宗族乡绅对地方合作共管的治理方式。这种治理方式利用价值、道德、信仰纽带等文化载体维护了社会稳定,整合了社会力量。在西方列强入侵和现代化进程受挫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传统的政治和社会有机整合就化为了泡影。国家政权已经渗透到了基层,而买办阶层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社会精英,乡绅与国家政权对地方共管的局面开始改变。中国国家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打破旧的社会结构,把一个高度分散化的社会再次凝聚起来,重新组织中国社会。

中国共产党利用自身在建立政权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组织与动员群众的能力和相对强大的组织体系,肩负起了重组中国社会构架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曾提出:“全国同胞们,我们应当进一步组织起来。我们应当将全中国大多数人组织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其他各种组织里,克服旧中国散漫多组织的状态。”*《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8-10页毛泽东提倡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重构中国社会的组织架构,改变中国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我党利用在革命时期建确立的强大的执政基础,通过建立政权组织和政党组织,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的管控和动员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演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组织化的进程通过政治上的阶级斗争和经济上的产权变革而展开,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被打破,国家观念和意识逐步形成,个人、社会和国家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政治运动,我党已经逐步确立了其在国有企业以几乎所有的新兴组织中的最核心的领导地位。在非国有企业(包括合作社)、学校以及社会团体,我们党也逐步确立了核心领导的地位,中国社会网络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整体。到1956年,我们党已经实现了分散社会的再组织化,确立了以自身作为中心的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新常态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特点和内在逻辑动因

1.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特点

党的领导:我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绝不是其自封的。而是人民以及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确立和巩固的。在整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办好我们中国的事情,最关键就在党;要全面进行深化改革,其关键也在于党,所以必须要切实加强以及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充分地发挥好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以及协调好各个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局性: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是一个事关改革稳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基层治理问题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4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交织着从上到下和由下而上两条主线,而由下而上“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治国理政方式始终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路径,可以说社会治理的根在基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常态 ,社会中不同的利益群体日渐形成,利益诉求也日益多元化。这就表明在国家治理机制体制方面正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尤以基层治理为甚。基层治理的好坏直接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诸如公权力监督制约体制有待改善、公民参政议政渠道不通畅、政府公共服务亟待改善、官员腐败和作风问题屡见不鲜、政府运作透明度不高等弊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党从大局、从全局考虑,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开放性:进入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又面临改革攻坚期,社会利益分化、固化加剧,各种矛盾集中多发,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社会整体已进入新常态模式,给传统社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持续不断改革的过程,这必然要涉及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以及利益格局方面的调整。只有凝心聚力,达成改革共识,才能聚集起改革不断向前的强大正能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

基层社会的治理体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生常态下社会的发展之所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只有不断地优化升级,才能更好地引领和适应社会之发展。基层治理实践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决定了基层社会治理必定是一个不断革新的、开放的系统。

2.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根本原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深刻地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国家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方面的现代化”彰显出决策层从新常态的宏大战略视角下对中国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关注和回应,体现在当前社会治理实践中,就是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如何更好地实现整合互补,最大程度地实现基层社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力推进基层的社会治理建设是历史所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之要求。我国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旧有的治理体系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其能够发挥的效能越来越有限。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进行改革甚至重构,重点强化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也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之需要。40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选举制度改革、协商民主、基层民主自治等方面颇有建树,但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如基层人民参政、议政的需求与人民民主参政渠道不畅的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维度,畅通民意,解决矛盾。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是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市场经济诞生了公民社会,而公民社会则又催生了民主意识,同时,利益的诉求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加剧,各利益主体之间产生剧烈的利益冲突,并且强烈地希望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因此,国家治理的理念应积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

三、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现状与所面临的实践挑战

(一)来自作为执政党其自身方面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为重要的主体,优势很多,总体是非常合适的,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

一是在党的自身的基础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当前我党有近9000万党员,队伍庞大,集中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精英人才,但也有个别地方存在入党把关不严,个别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党性修养不强,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党内的制度方面看,在党内监督体制以及民主制度建设方面还有待加强,个别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还较明显;从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来看,个别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没有能够肩负起战斗堡垒的作用。

二是在党的外围组织的建设方面也亟待改善。当前我们的党群以及干群的关系总体上良好的,但个别地方的群体性事件时常见诸报端,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压力始终存在。要通过党内自身的大力治理和调整,加强党内的监督机制和体制建设,注重党内民主,努力提高我党的亲和力、向心力以及凝聚力和公信力,这是我党进行自我进化和改进,提升我党的治理能力最重要的方面。

(二)来自施政主体——政府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具有导向性、全局性领导。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政府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局与问题。譬如:一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纠结于“大政府”还是“大社会”的问题;二是政府官员政绩观的问题;三是纠结于角色定位问题,政府既当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四是纠结于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表现为部分党政官员贪污受贿、腐化堕落。

(三)来自新兴媒体治理层面的挑战

目前,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络空间对党的执政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对新媒体的舆论监测、引导能力和舆情疏导能力成为党和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国民素质参差不齐,如治理主体对网络的驾驭不当,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会极为明显。而且,人们享受网络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带来的便利时,诸多社会问题随之产生,如人情冷漠、沉迷网络及其他不文明上网行为等,对国家治理实践形成了巨大挑战。

四、新常态下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建

新常态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是对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状况的整体概括,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所要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阶段。在全球化进程中和转型发展阶段,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等治理主体普遍面临着同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只有广大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才有宏观上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于传统的治理主体——政府而言,如何把握全球化机遇,适时推动城市和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妥善解决新常态下执政合法性问题,夯实基层社会这个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是目前政府需要重视、关注的迫切问题。

(一)新常态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构建理念

社会治理是回应我国社会转型重大变化的战略抉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社会体制不合理的部分还依然存在,管理不协调,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状况依然普遍。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7-10 .此论断比较深刻地对社会治理的新常态进行了解析。党委、政府、社会、个人等共同组成了多元的一个主体治理系统,强调了要以平等以及合作为其共同之基础,并注重以政府为引导平等协商作为主要方式并做出符合最广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政策,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推进社会进步。政府充当有限政府,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和提供公共服务,社会组织要发育起来,党和政府是主导,社会组织是主力。

要依法治理。习近平同志强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做出重要指示,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N].广州日报,2013-10-12 .而社会治理就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对社会事务、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要做到合情合理更合法,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从源头治理。基层社会问题大部分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去解决。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以及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组织能够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习近平:经济发展不能任性了[N]人民日报,2015-03-05.

要综合施策。实际上社会的治理本身就是要综合地进行施策,而治理的手段不但是要依法和依规,更不重要的是要合乎广大民心,顺应广大民意。要在依法进行用权的同时,积极形成市场和法律以及道德和风俗等多方面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大力控制和引导公共事务良好发展,鼓励各治理主体平等进行对话以及共同来进行协商,以凝聚多方共识。事实上,治理的目的主要就是要大力协调好各方,这正是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既不能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也不能管得太松、波涛汹涌。”①

(二)新常态下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治理要素结构和推进路径

在现代治理体系之中,以法治为核心的现代制度体系将成为核心的国家治理工具。改革甚至重构我国基层治理体系构架,必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已有的基层组织资源和治理方式,构建一个由党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市场主体、基层社区和个人组成的平等、互助互信互利的体系化治理框架。

1.科学建构基层党的国家治理思路和价值取向

在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应该秉承科学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以及相关的治理路径使基层党组织、政府以及社会能做到良性互动。

首先就是要坚持好系统化一体化治理思路。基层党组织一定要在基层政府的治理过程之中处于核心领导地位,要充分调动基层党、政府以及社会各方的活力,进行全方位的治理。作为宏观层面的最重要的主体的基层党组织是国家事务的领导者。而基层政府应该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着治理主客体的双重之身份的,居于中观的位置,而社会与人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微观的层面。在调整治理主体的范围时,一定要做到协同创新以及跨界协作,在主体的一体化下达到国家治理的最大化效率。其次就是要坚持科学化治理。由于党、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均有其较为独特的运动之规律和内部之结构。要依照科学化的要求,按其运行之规律,在科学的指导下去实现国家治理的健康和有效的发展。因此,要合理地界定治理的主体之权限以及其活动的范围,有效汲取国内外相关治理的经验教训,努力实现在治理方法上的普适性以及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治理手段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相结合,共同推进治理主体在我国的良性和科学的发展。再次就是要坚持制度化与法治化之思路。依法治国在于能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生态。

在新常态下,党和政府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一定要在相应的法律范围内去进行。要在国家宪法所规定的范围内,解决党内相关事务要按照党章条例,依章办事;处理党与政府关系时要按照政策法规,依规办事;处理社会事务要依照社会管理相关条例进行,推进社会事务平稳有序进行。对待贪腐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论是什么人不论其职位有多高,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的追查和严厉的惩处。”最后就是要坚持民主化治理。所谓的坚持民主化,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要能够打好最为广泛的良好群众基础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提升基层党的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

要使基层党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就一定要在主体上加强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现化化建设。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发展这样的高度去积极加强以及改善党的领导,为党的健康良好发展打下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首先是要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严把党员入门关,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健全党内外的监督机制,完善思想后进党员的教育机制。以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建设为导向,提高党执行力的效能。制度治党务必从严,着力落实“八项规定”。加快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法治体系和制度体系。制度治党,执行力是关键,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刚性运行机制。

其次要恰当处理基层党组织的内外关系,坚持走生态建党、依法治党之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党对国家治理的领导,要法治与民主协同共进,化解各方之矛盾,协调好各方力量;加强党的领导以及推进、发展好传统的党政和党际关系的现代化转型,把党的执政效能发挥到最大化。爱党护党兴党必须做到从严治党,这就必须要坚持好思想建党紧密结合制度治党,从而达到严肃党内的政治生活,严肃纪律,发挥党内党外监督作用,让“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其三是提升党的治理能力,要转变党治国理政的思维模式,提高党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在社会执行力、整合力和创新力上下工夫,努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化政党理论和能力体系。在思维方式上下工夫,从传统的思维转变为法治思维、科学思维、民主思维,实现党治国理政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具体来说,就是鼓励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参政议政,注重执政效率,积极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等。

(三)推动基层政府的自身建设,推动基层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要坚持科学的发展,树立和强化把握好全局、统筹各方以及人文建设方面的意识,推动基层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建设。具体说来,应做到:力求保持基层政府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越位不失位不缺位,协调好与党、社会机构、群众的关系,关注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注重本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杜绝浪费、遏制腐败,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提高基层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积极创新社会公众参与方式,开展全过程、多渠道的公众讨论和建言献策,凝聚各界智慧,协调各方利益,形成社会共识。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专业协会和专家“智库”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理念,全方位推进政社合作,不断完善和修正政府治理的目标定位与政绩导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公开透明制度安排,努力构建扁平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入研究、合理界定“决策”“执行”“监督”这政府治理的三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决策”和“监督”上,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与专业研究机构的意见建议。把体制外的智慧与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相结合。做到服务型政府“以人为本”理念的高度自觉。

(四)要充分突出前沿研究,坚持问题导向

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四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的出现,对传统价值观和基层政府治理体制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只有适应发展潮流,厘清发展战略,深入研判目标定位,始终关注、研究、紧跟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新常态”,才能精准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转型与提升。把改革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手段、保障和途径,充分体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突出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细化政府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任务和举措,反映公众期待,强化制度安排。始终把寻找、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政府治理的目标导向,作为改革原动力,并以规划导向而不是规划跟进的方式方法,务实推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落地。

[1] 冯莎,颜俊儒.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以党的治理能力提升为视角[J].理论探讨, 2014(2).

[2] 段华明.解析社会治理新常态 [J].西部大开发,2014(12).

[3] 段华明.解析社会治理新常态 [N].南方日报,2014-09-16.

[4] 唐皇凤.新中国60年国家治理体系的变迁及理性审视[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5).

[5] 马学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加强社区网格化建设[N].中国社会报,2014-03-21.

[6] 温志中.深刻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N].战士报,2013-11-26.

[7] 向德平,申可君.社区自治与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 ,2013-03-25.

[8] 倪正茂.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J] .民主与科学, 2014(3).

[9] 刘举.秩序的“立”与“破”——从社会治疗思维方式转向论“新常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10-111

[10]丁伟.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断加强基层建设[J]. 西部大开发, 2014(11).

[11] 徐跃明.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J]. 新长征(党建版) ,2014-01-05.

[12] 宗平.全面加强党建工作[J].老友,2014-07-01.

RationalExaminationonGrassrootsSocialGovernanceSystemsandGovernanceCapacityModernizationatPresent

WEN Feng-an

(Chongqi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ongqing400020,China;ChongqingClean-governmentResearchCenter,Chongqing400067,China)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national system of governanc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 is, first and foremost, the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is of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ing that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has important boosting effect on overal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under new normalcy and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social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Currently, China’s grassroots governance faces the challenge from ruling Party itself (governance main body), politically-implementing main body, government, and from new media and so on. Under the new normalc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construct the urban and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clarify urban and rur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mechanism, governance factors and boosting path, promote the self construction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improv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fully highlight cutting-edge research, adhere to problem oriented research, enhance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grassroots soci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set stable social basis for the goal of building an all-round well-being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new normal;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capacity; modernization

10.3969/j.issn.1672- 0598.2017.06.008

2017-04-22

重庆社科规划2016中特专项重点课题(2016ZDZTO)“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文丰安(1973—),男,重庆酉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社会科学》执行主编,重庆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C916

A

1672- 0598(2017)06- 0062- 08

责任编校:杨睿)

猜你喜欢

现代化基层体系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