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工权益的经典回溯:劳动法治的理论原点
——读《〈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

2017-03-22刘沛妤

关键词:资本论唯物史观劳工

刘沛妤

劳工权益的经典回溯:劳动法治的理论原点
——读《〈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

刘沛妤

《〈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是对《资本论》中劳工权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从劳工个体权益、集体权益以及劳工权益救济角度进行理论诠释,结合制度进行实践印证,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将劳工权益纳入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发掘劳工权益演进的内在规律,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深化《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反向奠基”作用的指认,以内在矛盾性批判思路凸显《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现实指向,以权利关系呈现劳动与资本的螺旋式上升的对立统一,是该书鲜明的理论特色与创新。

《〈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劳工权益;方法论;权利关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对劳资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中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劳动力滞留在落后产能领域,不同产业存在较严重的分配不公,劳动关系运行中的劳资关系对立紧张、劳工权益保障不足、劳动争议增多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出现的劳资关系失衡,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加以分析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因为法治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所以将劳资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资本论》既揭示了各种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及其规律,又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把经济规律上升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对《资本论》的解读要加强经济学视野与哲学视野的联系,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转向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理论维度的解读。同时,还要以经典文本为材料依托,对资本积累规律与当代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剖析,思考和解决困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有力回应马克思经济理论只能反映彼时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规律,已不能适应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新变化特点的“过时论”错误观点。江雪松博士的新著《〈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以下简称《权益》)无疑是对《资本论》中劳工权益思想进行深入研究的一部力作,不仅从劳工个体权益、集体权益以及劳工权益救济角度进行了理论诠释,还结合制度进行了实践印证,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视角将劳工权益纳入更为宏观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发掘劳工权益演进的内在规律,为我们在当代中国语境下分析劳工权益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具体来看,该书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与创新。

一、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坚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包括研究性的“从具体到抽象”和叙述性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揭示《资本论》中蕴含的丰富的劳工权益思想。《权益》一书的主体部分包括6章,该书以历史发生学的思路展现出清晰的逻辑脉络:首先,试图阐明不同论域中对“劳动”和“劳动力”概念的使用,强调劳工主体的权利特征,明确“劳工权益”的概念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研究的核心在于探讨该文献中对劳动者权利与利益的确定与保障问题,并把这一问题置于马克思的权利理论、劳动关系理论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理论“三位一体”的理论坐标中进行综合考察,此为本书的基础性论域;其次,《权益》旨在从劳工权益视角对《资本论》中劳工的生存状况进行考察,进而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进路,这一部分本身就展现了马克思劳工权益思想形成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原则,指出马克思阐述劳工权益的初始论域在于揭示古典政治经济学忽视劳动的社会条件这一缺陷。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资本运动中的劳动关系,阐明劳动及其主体的权利要求分别经由商品价值形式与商品价值计量表现出来,从而揭开了劳动力价值计量的秘密,赋予了劳工主张劳动报酬的正当性与彻底性[1]。其他各章以此为依托,对不同层面的劳动主体的权益展开详尽分析,从最基础的生存权出发分析其直接主体即作为个体的劳动者的权利,指出国家介入对个体劳工的工时、工资、劳动保护和培训等基本权益的保障只是兜底性的,要真正达到利益平衡协调必须依靠集体劳工权益的行使,争取自由结社权、集体谈判权、集体行动权和民主参与权,这对作为社会化生产群体而存在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并进一步结合制度深入进行实践印证和机理反思。最后,基于对资本积累规律与当代中国劳动力结构变化联系的揭示,作者立足于《资本论》提供的理论范式,深入挖掘劳资有机统一的理论蕴涵,从劳工权益保障、劳工权益促进和劳资伦理构建3个维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治理法治化的复杂形势。以资本逻辑在当代中国的展开为例,尽管我们承认产权促进资本与劳动力螺旋式对立统一的上升过程,但是,如果不深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特殊阶段中,劳资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及其直接推动的劳动者乃至社会的结构变化对于原有劳动者单一结构的冲击,就很难说是真正正视了资本积累规律,剖析现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身份的多元化趋势,进而对其展开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应当说,关注中国新生代劳工的权益问题是该书所体现出的理论勇气与责任担当。

二、深化《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反向奠基”作用的指认

《权益》一书厘清了马克思论述劳工权益问题的逻辑脉络,通过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范式的解读,以及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双向作用的指认,论证《资本论》的劳工权益思想为开辟通往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道路铺垫了重要基石。要阐明《资本论》及其手稿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必然要遭遇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回应马克思“双重断裂论”问题,即如何认识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之间存在断裂;二是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存在断裂。答案必然追溯到《资本论》的直接理论源头,其中,阿尔都塞关于源头指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断必须要被重新思考,前者主要体现为《资本论》双重解读范式的断裂,后者则体现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双向作用的断裂。《权益》一书为弥合上述两种断裂提供了思路:针对学界片面强调《资本论》及其手稿对唯物史观的单向作用,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2]。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进而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3]。《权益》一书指出,无论是“运用说”“验证说”还是“发展说”,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对唯物史观意义的理解面临困境。针对学界对唯物史观的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解读范式的相互作用[4],尤其是《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再奠基”[5]或“反向奠基”[6]作用的指认,《权益》一书进一步将其深化,从劳工权益的角度出发论述唯物史观的法理基础,指出无论是作为反向作用事实维度的“变化的社会有机体”寻找到了“人猴辩证法”的钥匙,还是作为反向作用价值维度的“无产者无恒心”打破了社会劳动绝对化的天然合理性,归根结底,都是将生产劳动作为历史的出发点,而劳动者是生产的出发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工是社会化生产中的劳动者个人的典型代表。因此,劳工权益的保障程度应当被视为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杆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权益》一书强调劳工权益是唯物史观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基石铺垫,深入阐释了《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三、以内在矛盾性批判思路凸显《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现实指向

《权益》一书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意辨别了西方劳工权益的实践方式,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强调《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实践主要体现为权力思想与法律制度的互动演进,以凸显《资本论》的劳工权益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示范性。《权益》一书以英、德两国为例阐明劳工权益思想的实践来源和实践发展:《资本论》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国即英国实践的关注,为劳工权益思想的系统形成提供了实践支撑,劳工权益观念和新的法权观念正是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社会救助立法和公共卫生立法中涌现和进一步激发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国即德国实践则是对《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实践呈现,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的工人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社会保险立法乃至民主参与制度构建的积极作用影响深远。相较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对当代西方劳工运动和劳工权益保障的实证研究,《权益》一书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不同阶段中争取劳工权益的不同实践方式进行了考察,说明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在作者看来,这一研究方式的独到之处在于能够避免对劳资关系解读的经验主义色彩和对劳工权益实现路径的乌托邦主义特征。尽管在劳资关系领域较有影响力的“五大学派”,特别是管理主义学派和自由改革主义学派的研究确实提出了解决劳资关系紧张的替代性方案,对于全面考察劳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但其最基本的理论逻辑都是基于经验层面的实证研究,外加制度维度的权益保障。正如《权益》一书所指出的思想来源于实践,《资本论》的劳工权益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因此,要真正继承经典作家的理论遗产,就必须强调从社会历史过程本身出发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劳资关系的新变化,运用唯物史观的内在矛盾性批判思路来洞察劳动与资本螺旋式上升的对立统一关系,若是缺乏对这一逻辑线索的指认,则对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分析也只能流于实证层面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权益》一书强调要对资本逻辑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强势渗透引起足够重视,关注到制度经济学对劳工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和国际法对三方协商机制的积极探索,在分析社会轴心关系(劳资关系)所呈现的权利(劳工权益)及其制度变迁内在机制的互动演进中,探讨劳资关系和谐的路径选择,指出劳动关系治理的方向是劳资自治、劳资协作和劳资共享。这不仅凸显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还进一步挖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的丰富的劳工权益思想,特别是为探索作为发展落脚点的劳资共享的可能性提供了思路。

四、以权利关系呈现劳动与资本的螺旋式上升的对立统一

随着物质的丰富和商品流通的全球化,商品交换是人们最容易观察和接触到的经济现象,《权益》一书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之后权利关系的新特点。“唯一能够构成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对立物和补充物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这种劳动存在于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劳动能力中。”[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下一步就是要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劳工。在劳资交换过程中,资本通过对雇佣劳动的统治权力来保持自身获得利润的能力,而劳工则经由劳资之间的交换关系,实质是一种生产关系,来实现自身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种生产关系不是独立主体间的契约关系,而是资本剥削、吮吸工人剩余价值的剥削关系。这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的剩余价值理论,表现为资本权力所导致的交换的不公平性,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不断地将权利关系生产与再生产出来。从生产的社会形式来看,劳动过程都表现为资本吮吸劳动以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统治权不断扩大。在协作和分工阶段,劳动力是作为支配生产过程的统一体而包括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在流通阶段,权利关系随同商品资本一起进入流通过程,流通空间的拓展和流通时间的缩减使得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权利关系更为繁杂交织。劳工的劳动报酬权使得消费能够使资本的剩余价值实现。在分配阶段,劳工实际是以工资的形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分配。资本虽然是决定性权力,但只要劳工能够在经济的各个环节参与生产资料的使用、流通与分配,劳动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支配资本的作用。利用劳工权保障完全可以筑起遏制资本无限扩张的制度牢笼。

从权利角度来解读维护劳工权益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相较于经济学上简单地将物质投入与收益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又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劳工权益逻辑在于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有效整合、有机统一。一直以来,关于经济发展与增加劳工收入的问题,学界长期存在所谓的涓滴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好处是,可以自动地实现社会财富由富人向穷人间的垂直流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国家保障社会权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公民通过自力更生实现社会权的机会,有利于为公民实现其社会权提供物质基础。但是,如果将劳工权益保障作为经济发展后的一项福利来对待,无疑有违社会权保障的根本要求。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以劳工权益保障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形成劳工权益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劳动与资本的螺旋式上升的对立统一。

总之,《权益》一书具有扎实的文本解读功力和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并将二者辨证统一起来,而非简单地从现实问题出发去文本中寻求解决方案,抑或单纯靠一个外在的理论框架和当代流行的思潮去“挖掘”“解释”思想。可以说,《权益》一书在对《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的逻辑脉络梳理和制度建构中,发掘了劳动关系法治化的重要理论生长点,这既是引领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文本研究的开拓性工作,又是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发展的理论动力。同时,该书在权利思想和法律制度的互动演进中赋予《资本论》劳工权益思想以当代价值,这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治理创新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进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1]江雪松.《资本论》价值理论对劳工权益的逻辑诠释[J].学海,2015(2).

[2]张雷声.唯物史观与《资本论》的创作过程[J].学术界,2012(3).

[3]石建水.《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J].求实,2016(1).

[4]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上海:复旦大学,2004.

[5]孔扬,姜大云.《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的枢纽地位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

[6]赵志勇,刁连成.重新认识《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发展意义:“反向奠基”的视角[J].理论探讨,2014(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96.

(编辑:文汝)

A811

A

1673-1999(2017)12-0005-03

刘沛妤(1990—),女,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2017-09-01

2017年中央高校业务费课题“消费社会研究中对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解读”(2017B743X1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建设法治经济进程中的中国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研究”(2016M591866);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建设法治经济进程中的江苏区域劳资纠纷化解机制研究”(2017ZDIXM028);2017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消费社会研究中对劳动与资本关系的解读”(KYCX17_054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资本论唯物史观劳工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目击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