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研究
——以“校企对接工程”为导向

2017-03-22李晓秋刘海石

关键词:知识产权校企人才

李晓秋,刘海石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研究
——以“校企对接工程”为导向

李晓秋,刘海石

“校企对接工程”不仅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了新元素,而且为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提供了鲜活的、有力的依据。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既存的不足,给打造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增添了阻碍。西南政法大学在建构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方面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过程中,高校应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缺失,着力打造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为社会储备知识产权人才。

“校企对接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产权强国

一、“校企对接工程”引领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的理据

(一)“校企对接工程”有利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201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在如何发现、引进、培养和储备知识产权人才等方面给予了明确的导向。而“校企对接工程”是由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参与,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选拔,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为平台,利用高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提供专业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知识产权培训,打造复合型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校企对接工程”与《意见》倡导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契合,它的顺利开展必将有利于《意见》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二)“校企对接工程”有益于培养国际知识产权人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是衡量企业竞争力和国家话语权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与风险防控,提升知识产权对外合作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企业在2014年共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 14.2%,截至2014年底,共有1.8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企业2.97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和地区[2]。但“走出去”的企业缺乏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熟悉国际规则和国际事务、具备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导致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还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产权人才本身应当以应用型、国际型人才为主[3]。“校企对接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优势与企业的平台优势,培养有助于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国际型知识产权人才。这与“走出去”的企业需求完全一致,破解了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遭遇的知识产权瓶颈。

(三)“校企对接工程”有助于培养国内知识产权服务人才

近年来,知识产权事业在我国呈现繁荣景象,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企业要不断壮大,走向国际,这与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是分不开的,但企业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管理、懂技术。国外的知名企业一般都会聘用这类综合能力很强的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反观我国企业,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很少,尤其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型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屈指可数。综合当前的社会招聘情况来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很大。这类机构是专门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的,随着企业知识产权业务量的增长,其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快速上升。然而,这类知识产权服务型人才也同样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以重庆市为例,截止到2015年,重庆的专利代理机构仅31家,执业专利代理人仅117人,这与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极其不符合,专利代理人才严重匮乏,至少还需100人左右[4]。与此同时,伴随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逐步稳固,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也在不断攀升,我国企业2016年发明专利申请达到982 871万件,占国内总量的81.6%[5]。其中,通过我国专利代理机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65%以上。这两大因素决定了企业与中介机构对知识产权实务人才的需求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而“校企对接工程”解决的正是企业与中介机构的人才需求问题[6]。

二、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的障碍

虽然我国高校培养了不同学历层次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也为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许多不足[7]。这些不足给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带来了障碍。

(一)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缺失

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建立在良好的知识产权启蒙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基础上。应把知识产权教育广泛深入到群众中,尤其是深入到大学生教育环节中,将培养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制度结合起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打好基础。在英国,若要提高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就要将知识产权的内容安排在中小学校和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的课程学习中[8]。但是,目前我国即使在高校中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学习知识产权课程,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大多只面向法科生开设,只有少部分学校将知识产权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开放。且不论学生学习知识产权课程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单看参加选修课的人数也是极其有限的。对重庆市6所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进行调查发现,除西南政法大学学科建设以法学教育为主,情况稍显特殊以外,其他高校学生接触知识产权教育相对较少,不及学生总数的10%。由此看来,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难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青年一代应有的创造能力。参加“校企对接工程”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尤其是专利知识,否则难以达到培训效果。可见,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的缺失给人才的遴选出了一道难题。

(二)高校知识产权教学体系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法学院系来完成,而法学院系开设的课程受到其本身科研方向的制约,大多是以知识产权法相关内容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少知识产权实务领域的教学。讲授的课程大多局限于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几乎没有涉及科技、管理学、与实务领域密切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把知识产权课程仅仅作为一门法律知识课程来学习,兴趣寥寥。事实上,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知识产权法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它与商业实战联系异常紧密。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应当多样化,适当引入案例教学等与实务密切相关的内容。实施知识产权人才“校企对接工程”,就是要培养出企业急需的懂技术、懂管理、懂法律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三)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需求了解不到位

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的首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拥有参加实务工作的能力,从而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若不了解企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具体需求而闭门造车式地封闭教学,必然无法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有效接轨,这将成为“校企对接工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的主要障碍。如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走低,已经连续 3年亮起预警“红牌”[9]。除了高校扩招生源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于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具有滞后性,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只局限于理论层面,不能有效应用于实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当前企业需要的是来之即用的实战型人才,因此高校应充分了解企业、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并据此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谋求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协同一致。

(四)高校知识产权人才来源具有局限性

知识产权专业的学生来源应当多元化,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学历层次、不同的工作经验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因为学生的教育背景往往决定了他们会选择哪种类型的知识产权法律来进行学习。如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往往较多地涉及专利法领域,文史科背景的学生往往对商标法和著作权法比较感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发挥所长,解决知识背景单一的问题,更易于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课程主要在法学院开设,面向的学生大多是具有文史科背景的法学生,使得知识产权人才来源受到局限。

三、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的实践

西南政法大学是中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见证者、推进者和贡献者,为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培养了大批知识产权人才,其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模式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变革的发展,西南政法大学进一步探索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其经验尤值可鉴。

(一)明确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标准及职业定向

西南政法大学确立了应用型、复合型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律职业人品格素养、逻辑思维、话语体系,且懂技术、懂管理,能在知识产权相关领域从事咨询与服务、经营与管理、运用与保护、宣传与推广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知识产权人才。其职业定向于公检法、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等国家机关、中介机构(知识产权律师、知识产权管理和评估)以及其他与信息产业、互联网关系密切的新型高科技企业。

(二)以应用型和复合型为导向设置知识产权教学模块

1.教学目标

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对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训练,培养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法学知识和法学思维、管理学知识和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课程

西南政法大学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诉讼、知识产权贸易、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评估、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等主要课程。课程模式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与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其他学院感兴趣的课程,使学生在学到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西南政法大学积极倡导“双师同堂”模式,邀请校外知识产权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授课,并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庭审走进校园、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将相关实践教学与课程学分挂钩,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3.教学学时

西南政法大学自2009年起开始实行学分制改革,将每个学分细化为16个学时,每个专业所需学分根据专业所修课程量身打造。知识产权专业培养方案相比法学专业,总课时相应减少,进一步协调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通过缩减课堂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企业、专利代理机构进行实践。

(三)以应用型和复合型为导向配置实践教学场地

西南政法大学积极联系社会力量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打造课外实践教学基地,着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学校先后与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重庆分所等单位合作共建知识产权教学实习基地。在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西南政法大学积极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企业、专利代理机构合作,建立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教学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不仅能够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也能够通过校企专业化培养,使企业吸收到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一步接轨,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正如有学者指出,“通过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专利代理机构更好地挖掘相关人才,也拓宽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渠道。”[10]

四、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建议

自2014年4月实施“校企对接工程”以来,作为首批试点培训地的重庆理工大学连同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完成了1 000多名学生的线上线下培训。在重庆理工大学举行的2016年知识产权人才专场招聘活动中,参加了“校企对接工程”的学生具有明显优势,颇受用人单位的欢迎[11]。

(一)进一步理清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2个方面的规定性,即人才培养的应有层次和每一层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知识结构[12]。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理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层次以及每一层次知识产权人才应具有何种知识结构。当前,我国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基本达成共识,即本、硕、博多层次;在人才知识结构上,理论界与实务界也一致认同应具备复合型、实务型的特征。但复合型和实务型应具有的内涵、达成的程度、培养的要求等问题还没有统一定论,分歧尚在,需要各高校自主权衡,进一步明确。如在争议比较大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否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理工科背景”这一焦点问题上应慎重考虑,理性决断。

(二)精心设置具有层次感的高校知识产权课程内容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积聚地和主阵地,丰富科学的知识产权课程内容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高校至少做到2点:一是在现有的教学安排基础上,重新合理设置理论和实践分层的知识产权课程体系与内容。换言之,就是在完善和加强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同时,突出抓好实验、实践以及实务教学环节,重视企业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企业实训学时,将知识产权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化,提高学生参加实践的积极性。二是区分不同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设置不同的知识产权课程。如就知识产权本科人才而言,不仅应开设知识产权类的理论和实务课程,还应开设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培养其综合性理论素养;就知识产权研究生人才尤其是博士研究生人才而言,除了要在本科生基础上系统学习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了解知识产权前沿动态之外,还要着重培养其国际化视野以及处理国际知识产权复杂事务的能力。高校精心设置具有层次感的知识产权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有助于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向更高的领域发展。

(三)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的优势,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专家团队

近年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并呈现国际化的趋势,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对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术业有专攻,高校从事知识产权研究的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领域都比较熟知,跨学科组建知识产权教学团队、专家团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基于此,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自身多学科的优势,组建由法学、管理学、工学等领域教师、专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团队支撑。如2014年5月25日,重庆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率先建立全国首个高校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重庆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跨学科整合重庆大学乃至整个重庆市各高校的优势资源,围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保护创新成果等问题,积极应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复杂难题,培养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立足重庆,服务全国,推动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更加科学化。

(四)积极打造外部优秀知识产权人才走进高校平台

在首期“校企对接工程”项目中,学员学习了来自业界的专家培训课程,受益匪浅。因此,高校应广泛吸收企业、专利代理机构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兼职授课。在当前我国高校中,有知识产权相关实务经验的全职教师相对较少,而学生渴求知识产权实务领域的经验与知识产权发展前沿性的知识。因此,积极吸收外部优秀知识产权人才走进高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打造“校企双师制”教学团队,让校外富有实战经验的知识产权专家与校内具有理论知识的全职教师互通有无,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知识产权现状结合起来,避免理论与实际脱节,为将来快速融入知识产权领域做好坚实的铺垫。如高校可以增加实务性很强的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课程,由企业中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优秀人才主讲,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积极吸收外部优秀知识产权人才走进高校进行授课,对培养复合型、实务型知识产权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路径。

五、结语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大国,专利申请量连续数年位列世界第一,但知识产权仍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短板之一。由于缺少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受到了严重制约,人才问题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大绊脚石。“校企对接工程”是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针对这一瓶颈问题进行的一次创新性尝试,目前效果良好。因此,应进一步提升各方主体对“校企对接工程”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对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起一座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打造复合型、实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保证。

[1]王宇.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解读《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五)[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05-27.

[2]国家商务部研究院,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EB/OL].[2017-02-16].http://www.sasac.gov.cn/n85463/n327265/n327839/ n1651676/c2144239/content.html.

[3]吴汉东.知识产权的学科特点与人才培养要求[J].中华商标,2007(11).

[4]李雯月.重庆目前有执业专利代理人117人 至少缺口100人这可是金饭碗[EB/OL].[2017-02-16].http://cq.cqnews.net/html/ 2015-09/21/content_35355684.htm.

[5]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业务工作及综合管理统计月报[EB/OL].[2017-02-16].http://www.sipo.gov.cn/tjxx/.

[6]赵建国.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记2014年首期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的台前幕后[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08-22.

[7]徐玲,吴亚男.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理论观察,2014(2).

[8]孟祥娟.谈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张乔.2016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出炉 创业比例年年稳步提升[EB/OL].[2017-02-16].http://china.cnr.cn/xwwgf/20160613/ t20160613_522389776.shtml.

[10]张亦筑.校企合作培养知识产权人才:西政与专利代理机构签约[N].重庆日报,2014-05-09.

[11]陈磊.“校企对接工程”影响持续升温,知识产权专场招聘现场火爆: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2016年春季专场招聘会[EB/OL].[2017-02-23].http://news.cqut.edu.cn/ article/detail/4f9fd933-9c90-4616-a195-dee7080c5df5.

[12]李国英.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J].高教论坛,2012(2).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7)05-0111-05

李晓秋(1972—),女,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学、民法学(侵权法方向)、网络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刘海石(1989—),男,重庆大学法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与法律。

2017-03-07

2015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时代知识产权人才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优化研究”(YJG52013);重庆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优化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推进我市高校‘校企对接工程’为导向”(2014Y11)。

“知识产权人才是发现人才、保护人才、激励人才的人才,也是激发创新、引领创新、保障创新的人才。”[1]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人才,这些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需求。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4年 4月发起实施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合力打造复合型高素质知识产权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重庆市作为首批培训试点城市于2014年4月启动该项目,从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15所高校中遴选约1 000名理工类或法律类大学生参与培训。通过几个月的线上远程教育以及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企业专利管理等实训和考核,有41名学员获得由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颁发的企业知识产权人才水平认证二级证书,并获得了进入腾讯、华为、中兴等企业实习的机会。“校企对接工程”实施2年以来,获得了受训学员、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认可。据此,进一步研究基于“校企对接工程”的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优化模式,符合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之需,有利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校企人才
人才云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