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2017-03-22王文峰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中华民族

王文峰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探究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王文峰

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中国梦宣传教育“三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教师应紧扣中国梦时代主题,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推动中国梦主题教育深入开展。

中国梦;思想政治理论课;策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要义的中国梦,饱含着对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追求与美好愿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承担着从历史教育角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在纲要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促进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中国梦“三进”教育目标。

一、整合教学目标,紧扣中国梦核心主题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一阐释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的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高度概括。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斗争、艰苦探索的历史。从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其实质是中国人民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过程,也是近现代以来广大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寻梦、筑梦、圆梦的历史过程。

纲要课作为一门以历史面目呈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正是通过对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论述来阐释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过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启发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因此,教师应在把握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特点的基础上,紧扣中国梦核心主题,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线,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通过历史背景、历史事实、经验规律的逻辑解读,引导学生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尤其是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努力增强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建功立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优化教学内容,凸显中国梦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深刻阐释从国家、民族、人民3个维度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正是中国梦科学内涵的历史体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纲要课的内容纵跨170多年,史料丰富,浩如烟海,要在32学时内就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大进程、事件、人物进行全面、准确的解读是较为困难的。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中国近现代历史任务的高度契合为纲要课教师优化教学内容、理清历史脉络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个维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事件和人物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整合、优化、协调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而且有助于学生认知、理解、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避免学习的片面化、浅层化和碎片化。

据此,可以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优化为八大专题:(1)导言。内容包括中国梦综述(背景、内涵、特征、路径)、中国梦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个人梦、中国梦与大学生。(2)梦碎——“天朝迷梦”的破灭。内容包括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梦醒——近代反侵略斗争与民族意识觉醒。内容包括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民族复兴意识的觉醒。(4)寻梦——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起落、地主阶级洋务运动的兴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功过、资产阶级辛亥革命的成败。(5)筑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1921—1931年)。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新道路。(6)筑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1931—1949年)。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7)筑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之路(1949—1978年)。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民族复兴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8)圆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内容包括历史性转折与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持、推进和发展。

三、完善教学模式,聚焦中国梦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2]与专业历史课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纲要课旨在通过对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论述来阐释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问题、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启发式、问题式、研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反思、体验,进而深刻领会只有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才能够挽救中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用中国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

一是要突出启发性。对于从“实然”与“应然”的逻辑视角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纲要课,教师要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选择的历史必然性,领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感知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国烙印”。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前的3种建国方案的对比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又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变化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二是要突出体验性。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既饱含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人民的艰辛奋斗,也体现在当下和未来每一个中国人的自觉实践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体验式、实践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事件、人物等素材的感知,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验证中国道路、感悟中国精神、共享中国力量。如在讲授“红军长征”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战争态势等,引导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又如通过播放《大国工匠》《跨越中国制造》等纪录片,引导学生感知科技创新背后的中国力量。

四、丰富教学手段,渗透中国梦育人价值

面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枯燥、空洞、灌输式、语言公式化等教学通病,纲要课教师应围绕中国梦的知、情、意、行的价值目标,综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学术讲座、主题辩论、即兴演讲、文化沙龙、情景模拟、网络教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不断渗透中国梦育人价值,使中国梦倡导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一是要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当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功利化正冲击着青年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这体现在对政治的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淡薄、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动摇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充分构建课堂教学、校园实践、社会实践立体互动格局,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鲜活的历史素材转化为学生能够感知、认同的价值判断与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近现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如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探索民族复兴道路范式的主题辩论,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如通过对林则徐、邓世昌、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杨靖宇、张自忠、邓小平、雷锋、王选、袁隆平、屠呦呦等时代人物的评点,引导学生自觉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二是要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无论是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无不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矢志不渝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因此,教师既要运用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显性教学手段,也要学会运用学生自主学习、校园文化氛围、新媒体平台等隐形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学习实践中认知中国梦、感悟中国梦,并将其不断内化为自身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如教师可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为中心,集中或分散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主题教育、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重温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自觉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伟业中。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它描绘了近现代以来中华儿女自强自立、矢志不渝、上下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景象,体现了近现代以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高度一致,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梦碎-梦醒-寻梦-筑梦-圆梦”的历史主线,整合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将中国梦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塑造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青年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激励青年不断苦练本领,躬行实践,自觉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

[1]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编辑:刘姝)

G642.0

A

1673-1999(2017)05-0109-02

王文峰(1982—),男,硕士,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7-03-07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鸣性及策略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13SKS2903);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教改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G201422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中华民族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