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7-03-22李淑惠
李淑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李淑惠
当今大学生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应增强其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厘清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和生存智慧,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1],是接触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应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然而,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分析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价值,探索应对挑战的有效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2]历经五千年的演变和扬弃,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指导着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被国家和人民寄予信任和厚望的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受到侵蚀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后”,他们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在成长中恰逢互联网高速发展。这一代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优越,深受家中几代人的宠爱,个性张扬、任性、自我,社会责任感缺失,传统美德意识淡薄,知识结构单一等,但又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多元的人生追求,能够快速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检索方式便捷等优势,为大学生带来了便捷、开阔了眼界,但也给大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这一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根基较弱,在社会多元价值体系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容易在传统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他们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既敬畏传统文化,又盲目崇尚外来文化,习惯于追逐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带来的刺激和快感。诚如马克思所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3]新媒体时代让大学生受益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二)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新媒体运用不够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相当一部分高校为了发展,过度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追求“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硬道理”,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中的意义和作用。新媒体时代,机械僵化、单调乏味的理论灌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转而追求由新媒体带来的新颖、时尚、潮流、个性的网络文化,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陷入认同危机。教师缺乏创新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意识,缺乏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型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的、通俗易懂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学生最终只能获得一些赖以谋生的专业知识。
(三)家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缺失
当代大学生的父母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的年代。他们为了给子女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忙于工作,大多数家长在第一次陪同子女入学后,便寄希望于学校的教育与监管,很少关心子女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对子女过度溺爱与放纵,对子女的精神需求重视不够,导致子女宁愿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上自由发表言论、排解孤单、丰富精神世界,也不愿主动与家长交流。在这种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下,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其道德观念和意志力较为薄弱,极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另外,大学生的父母由于生活年代的特殊性,自身传统文化观念浅薄,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无法给子女提供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家庭教育环境,无法有效引导子女学习传统文化,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是历史给我们民族留下的丰厚遗产,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瑰宝,对世界文明进程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魅力与时代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知识的自主性,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但是,新媒体作为媒介,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教育才是重要的思想内核。当代大学生作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和生力军,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对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投身建设中国梦的热情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讲话时,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中国梦植根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国家与集体意识,强调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的休戚与共,主张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等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依托。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和远大目标,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忱并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三、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新媒体应用的主力军和追随者。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如何有效地运用新媒体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服务是当前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运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
在新媒体背景下,多元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如潮水般涌来,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缺乏理智分析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具备抵制不良诱惑及影响的能力,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无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因此,教师要熟悉并掌握新媒体技术,利用强有力的技术安全屏障对海量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和处理,帮助大学生筛选信息,将垃圾信息排除在外,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方面,确保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个人隐私泄露;另一方面,减少不良信息的污染与干扰,使大学生回归并逐渐接受、认同传统文化的价值,最终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形式
我国高等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以价值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传统文化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随之消失。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威胁着传统教师的身份,削弱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因此,高校应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牢牢掌握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权,转变传统文化教育仅仅是拓宽知识面的业余课程的观念。树立知识与文化并重的理念,运用新媒体传播的快捷性、广泛性、新颖性和吸引力,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如充分利用新媒体课堂、网站、论坛、微信、微博等平台,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与学生建立伙伴信任关系,采取形式多样的沟通模式,结合时事热点内容和大学生学习生活点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并认同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三)运用新媒体营造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在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与时代接轨,积极运用新媒体创新方式方法,引导子女摒弃网络文化中不健康、不积极、不文明的因素,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家庭点滴生活,使家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家长可以通过QQ、博客、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向子女传播传统文化,也可以将家规家训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发挥长辈躬亲示范的作用。家长应运用新媒体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家庭教育氛围,从思想和行为上引导子女认同传统文化。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社会、学校、家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不断开辟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使传统文化更加高效地渗入到大学生的心里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1]刘德宾.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EB/OL].(2016-12-07).http://news.sina.com.cn/china/xlxw/2017-01-04/doc-ifxzkfuh5259446.shtml.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5.
[4]习近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2012-11-29).http://www.gov.cn/ldhd/2012-11/29/content_ 2278733.htm.
(编辑:刘姝)
G641
A
1673-1999(2017)05-098-02
李淑惠(1983—),女,硕士,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201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