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2017-03-22吴小霞张际挺

关键词:武夷山旅游业融合

吴小霞 张际挺

(1.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工贸学校 财经商贸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03)

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吴小霞1张际挺2

(1.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2.福建工贸学校 财经商贸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0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变化,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将休闲旅游方式与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相互融合,以期加快旅游业以及农业发展。从产业融合视角下,结合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分析其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休闲旅游业与农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对策。

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旅游;武夷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旅游市场的变化,旅游者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观光型旅游已经很难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文化型、度假型、复合型旅游产品的市场逐渐扩大。近年来,随着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化、突破化,以实现某种程度的融合,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产业融合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农村美丽的乡村风景、清新的空气、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已成为人们精神上的向往。这就为农业与旅游业相互融合提供了一个契机,农业资源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休闲农业旅游应运而生。

休闲农业旅游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武夷山,其支柱产业为农业和旅游业。其中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武夷山以茶产业为首的农业发展,但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旅游业发展却并不乐观。怎样利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以及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理论

(一)产业融合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产业融合现象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也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揭示出产业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欧洲委员会绿皮书中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即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角度的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认为产业融合是这样一种现象:原本属于不同产业或市场的产品,由于技术创新而导致具有相互替代关系,而使两个产业或市场中的企业转为处在竞争关系中的一种现象[1]。而我国学者厉无畏的观点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他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2]。

综上,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和部门之间或同一产业内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导致其制度、产品、技术、市场等进行相互渗透交叉,产业之间边界变得模糊,从而在原产业之间的交界处出现新的产业或产业内部出现新的内容和属性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休闲农业旅游

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农林牧渔等生产活动和农村文化为依托,利用农业资源、田园风光和村落环境,发展游览、娱乐、休闲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

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标志着发展休闲农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中央要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休闲形式。为满足人们回归传统、享受自然和体验农业的需求,使原本毫不相关联的旅游业与农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延伸融合成了休闲农业旅游这一新型业态。

二、产业融合下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与农业融合也在持续深入渗透,促进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加快产业的升级与产品组合。一方面,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依托农业的坚实基础,促使产品多样化,满足市场需要。目前国家政策对乡村旅游大力扶持,城市周边不同形式的农业旅游项目得到开发,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一)武夷山产业融合发展优势

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武夷山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日照、气温、降雨量等因素造就了武夷山优良的自然环境,这是武夷山市农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武夷山市农业比重较大,主要发展9大产业,除茶叶、竹叶、烟叶、粮食等武夷山农业的4大重点产品,还包括白莲、蔬菜、水产、食用菌、禽畜等农业产品,物产资源丰富。

武夷山作为著名的茶叶产地,盛产武夷岩茶及红茶等,知名品种已有264种,诸如“大红袍”早已驰名中外。武夷岩茶区包括武夷山境内的武夷山景区、星村、兴田等产区,形成茶园、梯田等旅游资源。

武夷山白莲种植面积大、产量多,据2013年统计数据显示,种植面积达7950亩,形成“接天莲叶无穷碧”的优美景观。此外,蔬菜种植73887亩,瓜果面积11016亩,花卉面积1710亩,同比有明显增长势头。

武夷山还有许多特色农产品,诸如岚谷熏鹅、吴屯稻花鱼等。并且武夷山多个休闲旅游项目正在陆续筹备及动工,如兴田镇南源岭村的七彩田园项目,将打造一条10公里长的七彩田园漫步道;集生态公园、水上娱乐中心、运动健身中心为一体的武夷山世纪田园生态旅游主题公园等。

2.旅游业迅速发展

武夷山除农业资源丰富,另一个核心产业就是旅游业。武夷山市为福建省内著名的旅游城市,凭借其秀丽的风光,以及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成功申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使武夷山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

武夷山市拥有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及机场,京福高铁已于2015年建成通车,形成立体的交通体系,为上海、南昌、杭州、福州等各大中城市的游客提供更多便利。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前来武夷山旅行的游客不断增加,为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休闲、度假等需求,武夷山市已有旅行社60多家,宾馆饭店300多家。此外,武夷山在会展旅游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每年固定的海峡茶博会、“513”投资洽谈会、大红袍茶文化节等,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近3年,武夷山年接待游客总数保持在7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约120亿元。

3.国家及地方政府推动

在福建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推进产业融合,包括促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以及体育、信息、金融等相关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其中将促进旅游业与农业融合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旅游和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在规划中,武夷山市被列入14个旅游强市,位居榜首。近年来,武夷山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品牌的同时,落实各项农业政策,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旅结合,推动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武夷山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

1.科普教育模式——农业博览园

休闲农业博览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以展示、体验、传播为主要目的复合型多功能的农业集合体,是现代农业观光园、科技园、产业园及博物馆的集合体[3]。

中华武夷茶博园位于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区,它融于山水之中,是武夷山开发较成熟、基础设施较为健全的充分利用“农旅合一”理念的茶文化大观园,也是国内罕见的茶文化主题公园。自2008年茶博园兴建至今,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在面积约为7.8万平方米的茶博园区内,通过多种多样的展现形式,体现了武夷岩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茶工艺及神奇的传说,结合娱乐与体验等互动形式,让游客参与互动表演、斗茶赛或亲自动手制作茶叶,茶体验馆的展示、花车巡游、印象大红袍山水剧场,全面展示了武夷岩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武夷山脉秀美的自然景观。中华武夷茶博园的兴建,充分利用武夷山的茶产业资源,结合武夷茶的历史文化,从而带动旅游业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对武夷山推动精品旅游,推广武夷岩茶品牌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2.农业观光模式——观光农业园

观光农业园是以花园、果园、菜园、茶园等为主营项目,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与施工,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摄影,并参与体验生产、收获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武夷山市五夫镇除了有着深厚的朱熹文化,还是生态农业集镇,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白莲、毛竹、茶叶,还有丰富的水产、食用菌等,尤其是口感新鲜、肉嫩饱满的白莲,因曾作为朝廷贡品而远近闻名,现年种植面积近8000亩。

2013年7月,首届“中国五夫荷花节”在武夷山市五夫镇开幕,除了观赏荷花,体验摸螺丝、摘莲蓬、捉泥鳅等农事活动,还举办了摄影大赛、剥莲大赛、厨艺大赛等富有特色的活动,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驱车前往。

本项研究针对在不同水池水深情况下,实测了4#、5#、6#隔板竖缝附近的垂线流速分布,取三处隔板同一深度流速平均值。各工况竖缝断面垂向流速分布见图6。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水深工况,竖缝处流速分布大体相似,竖缝处流速分布从左至右逐渐增加,竖缝断面的水流流速大体上处于0.62~0.95 m/s之间,最大流速均小于过鱼对象的极限流速1.0 m/s,满足过鱼对象的上溯要求。

2012年,五夫镇被评选为省级农民创业园。近年来吸引了各农业项目的投资,除种植莲花以外,最新引进的千亩玫瑰园每天也吸引着上百名游客前去观赏,周末游客数量更是多达五六百人。玫瑰的花期较长,每年的四月至十月都是玫瑰花盛开的时节,弥补了荷花节花期较短的不足。

3.度假休闲模式——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通常是在一些依山傍水、交通方便、环境幽雅的地方将不同的农业资源经过合理的设计规划进行结合,形成集餐饮、住宿、观光、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场所。以果园、菜园、鱼塘、牧场等农业资源作为吸引物,与旅游业进行相互融合通过设计开发最终形成适合度假观光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

武夷山万鑫源农庄,地点在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公馆村战备路的桐源自然村,占地面积650亩,是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它不仅提供丰富的观光农园,让游客一饱眼福,还精心规划、营建了古朴、清幽的乡野环境,让游客在依山傍水的休闲农业园中尽情享受。丰富多样的娱乐形式,诸如林间烧烤、荷塘垂钓、素质拓展、果蔬采摘等极具乡野特色的参与性活动项目,成功地将农业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活动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为农业创收。

三、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旅游资源分散、景点不集中

传统农业借助乡村旅游发展,提高产业价值,而其价值的核心处则是其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其中包含农业生态风光、民俗节事、农事生产活动、田园风光等,这些资源形成独特的人文特征与自然风光,正是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核心要素。但武夷山市主景区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在福建省内甚至国内都很高,近几年来市政府及旅游局开始重视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但目前还缺乏规模大、档次高、产业链完善的大项目。武夷山虽然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素有“南茶北水”之说,但总体呈现资源分散、休闲农业景点分布不均的状态,以北分布的岚谷乡与吴屯乡既是红色革命根据地“鱼米、稻米之乡”,以东区域五夫镇是朱子理学发源地,并有万亩荷塘,风光秀丽,以西区域曹墩、桐木等既是红茶发源地也是自然保护区,但各个旅游资源之间区位跨度大,相互联动性薄弱,尚未构建大型的旅游景点群,减弱了景点间的吸引力。景点之间缺乏互动性,经营治理没有形成网络化及整体发展的观念,造成景点各自独立、分散,使武夷山市休闲旅游业不能形成协调、高容量的接待能力,无法形成整体经济效益。

(二)基础设施落后

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旅游业良性发展重要支持。武夷山大部分休闲农业景点的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设施建设落后,存在服务项目不配套等问题。武夷山市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上明显不足,不管是交通的可抵达性,还是住宿、餐饮、公共设施的可接待能力都很薄弱。进入每个农业旅游资源点基本都是乡道,有时还存在交汇车的通达障碍。除了老牌的旅游重镇——星村镇外,其他乡镇都不具备有大量的酒店与餐馆接待游客,这也是发展农业旅游的一大障碍。目前,武夷山市重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目的地大多在距离市区较远或经济水平较低的乡村,例如五夫镇、岚谷乡、吴屯乡、下梅村等。由于资金的缺乏且农村居民也没有改善基础设施的意识和能力,造成乡村基础设施薄弱,如乡村道路的狭窄、道路交通状态较差、公共设施不完善并缺乏旅游专线巴士和大型停车场,基本只适合自驾游的游客出行,这就大大减少了景点的客流量。个别景区例如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甚至连入口标志和旅游线路图的设置都没有,这都造成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的问题。

(三)整体规划及管理力度不够

休闲农业旅游涵盖多个行业领域,每个领域部门涉及的职能具有局限性,对休闲农业旅游认识不够客观,对景区建设以及整体性开发欠前瞻性考虑,导致各景点的整体规划管理力度不够。

武夷山市政府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引导不足,园区建设水平较低,整体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套不齐全,服务功能缺乏创新,没有形成特色的品牌。武夷山市现有的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特色不够鲜明,旅游产品比较单调、不具有吸引力,并且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意识。

(四)专业服务人才缺乏

在旅游业发展的新时期,不管是管理还是服务方式上都在不断变革,但受区域的限制,先进的技术与服务理念还不能快速地抵达山区,必然使整体的服务水平跟不上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新一代的移动端带来的移动消费方式,考验着当代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武夷山市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多为当地农民,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偏低,这使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企业的旅游服务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都需要专业人才,这些对于过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业主来说,实在难以实现。由于经营者缺乏专业的培训,组织及管理能力的欠缺,无法在经营管理方面做出有效决策,跟不上市场的要求。

(五)广告宣传不足

目前,农业旅游市场推广普遍做得不好。一方面政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缺乏营销理念与足够的财力。在传统营销渠道中,任务形式的平面广告与电视媒体广告投入都很有必要,而在现在旅游发展新时期,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的各个平台推送广告与信息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但在对休闲农业景点的宣传力度上,武夷山旅游局并未提高重视,只顾景点的开发建设,却未着力于对外营销,这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目前,除武夷山主景区外,外围景点的知名度很低。各个农业旅游资源点在利用新媒体宣传上也未下功夫,即使有开发公众号,但是信息推送也是有限,更不用说利用OTA(旅游在线网站)各平台进行推广与宣传了。笔者在对各休闲景点进行调研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诸如五夫镇这样相对形成规模的旅游景点,也并不是家喻户晓,甚至是武夷山当地居民,对五夫镇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五夫镇是朱熹讲学之地,有兴贤书院等古迹,对近两年开发的“五夫荷花节”和千亩玫瑰园并无了解。

四、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策

(一)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扶持

只有在政府相关制度政策的支持引导下,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才得以有序进行并不断优化。政府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使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后衍生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主题明显,避免出现过多雷同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还可以引导农业部门及旅游部门彻底打破部门独立的思想,用创新开放的思维来整合适合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的更为广阔的空间。政府通过放松对产业间的管制,制定产业融合的优惠政策,创造产业融合的政策制度环境,使得不同产业间资源合理流动配置[4],促进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同时有关部门可加大对融合项目的经济投入,如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可根据需要设立不同内容的专项基金,如“产业融合市场开发基金”“融合型产品营销基金”“创新性旅游人才引进基金”“旅游环境改善投资基金”等等[5]。对综合效益强的融合项目进行一定的经济奖励,使其更有动力发展得更好。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

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旅合作的新型旅游业态,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将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规划相互衔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合理保护,使休闲农业旅游得到健康发展。要严格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建设,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的要求,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充分体现当地的自然农业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形成每个景点的特色优势。例如五夫荷花节、岚谷白鹅节、吴屯稻花鱼,就是三个典型的各具当地特色的依托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成功案例。

休闲农业旅游不能盲目跟风、重复建设或无序开发,应科学合理地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及自然旅游资源。要突出“茶文化”、“朱熹文化”、“闽越遗址”、“森林氧吧”等独特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在新、奇、特、古、美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特色品牌,提升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品位。

(三)学习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旅游成功经验

我国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休闲农业旅游认识薄弱,缺乏整体规划、开发及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因此,需积极探讨和学习其他省市地区休闲农业旅游成功的宝贵经验,学习其可取之处,提高认识,加快发展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

1965年,台湾第一家观光农园的诞生,促使台湾休闲农业旅游开始萌芽。经过多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现已逐渐成熟。近几年大陆也陆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部分省市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值得武夷山参考借鉴。如“中国最美乡村”江西省婺源县、“中国幸福村”山东省潍坊市的三元朱村等,福建省内也有独具红色经典与客家文化的龙岩市上杭县及具有浓郁畲族风情的宁德市蕉城区上金贝村被入选为《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经典案例》,向全国宣传推广。通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经验分析,笔者得到几点启示: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政府支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并有效整合;加大对外宣传、做好内部服务;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巧借名人效应,“农”味与“文”味交融并存;吸引外资投入为旅游注入活力。

(四)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可依托的旅游资源,农业为农旅结合下的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内容支持。农业中基本的农事活动,传统农业工具的制作、农产品的加工、农村的田园风光这些原本与旅游业毫无关联,但通过与旅游业相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中可依托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

单纯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而农业中的体验参与内容则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淳朴的民风民俗、纯天然的田园风光、回归原始的农事活动、慢节奏悠闲的生活方式对于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居民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农业所展示的并不是一些静态的风景或画面,而是以一种动态的参与形式来吸引旅游者,这些越来越符合旅游者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以旅游业联动发展农业

当农业资源转变为旅游吸引物来发展旅游业时,必不可少要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政府必定要投入相应的资金来支持建设,这些建设也正是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如旅游业发展中政府对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建设的经济投入,以及一些农业设施的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在满足旅游中的吃、住、行、游、购、娱的基础上,也使得农村一些地方不再闭塞,解决农业发展中信息失衡的问题,资金流、信息流流向农村,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吸引大量人才以及企业流向农村,更好地为农业及乡村建设做贡献。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拓宽了一些农副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其自身价值也得到提升,可以获得更多经济利益。

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旅游业的发展让农民的身份得到转变,农民在务农的同时还要作为服务人员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在乡村旅游逐渐成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农民的文化程度、服务水平、营销能力等得到提升,使其能更好地为乡村建设及农业发展做贡献。因此要充分抓住农旅结合下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这个契机来促进农业发展。

随着农业与旅游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化、突破化,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2016年武夷山农林牧渔产值位居南平10县市第2,发展势头良好,具备实现农旅结合发展的基础。武夷山休闲农业旅游起步较晚,仍处于摸索阶段,从产业融合角度出发,运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支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打造特色品牌,学习借鉴国内休闲农业旅游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农业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以旅游业带动农业发展,期望能够为武夷山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2(5).

[2]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杨亚萍.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9).

[4]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5]牛洪霞,甘萌雨.基于休闲视角的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策略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

责任编辑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F327;F592.7

:A

:1673-1395 (2017)04-0068-05

2017-04-21

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BS14181)

吴小霞(1982-),女,福建古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武夷山旅游业融合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大美武夷山
《融合》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