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
2017-03-22黄海锋
黄海锋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罗定 527200)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
黄海锋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罗定 527200)
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其精彩论述促使中华大地兴起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应用热潮。为解决当下关于传统文化的实践问题,有必要研究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践行场域,并探寻其时代价值。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但也需要创造性地转化和创新性地发展,传统文化的运用也要与时俱进。同时,他也在治国理政、价值颂扬、国际交往等场域里践行这些传统文化观。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端正了人们的传统文化观,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时代价值
习近平同志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及其精彩论述促使中华大地兴起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应用热潮,各种传统文化思想重新得到弘扬,种类繁多的传统文化作品得以重新传播,类别丰富的传统文化器物不断造设。与此同时,一些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死灰复燃,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实践问题。习近平同志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领导者和应用传统文化的楷模。研究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践行场域,探寻其时代价值,有助于解决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习近平同志对古代名篇典籍等传统文化作品非常熟悉,其传统文化思想也有很多真知灼见。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
中国文化一统多元,经过 5 000 多年的淀积而优秀,中国人为此而自豪。习近平同志也自信地认为“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
第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习近平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64的确,数千年来,独特的精神追求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因此成为唯一没有断层的文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立、自强、坚忍、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格。古人治黄,今人穿山修渠,昨日愚公移山,今朝修筑天路,无一不是这些民族品格的体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着中华民族和顺包容的民族特性。正是如此,中国才能多民族共处、相融而大,文化相容互鉴而璀璨多元,生产生活方式丰富而多彩。中华民族的这些品格特性就是我们生生不息、不断壮大的秘密所在。因此,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道德模范时强调,“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思想。
第二,能正“三观”,促进社会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认为:“多向多元发展的中国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2]4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要求我们敬畏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让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相协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集体观成就了国人忧国忧民的良好品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培养了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有容乃大的处事方式;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的思想定格了国人的人际关系取向;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培养了人们正确的义利观;俭约戒奢的思想形成了人们正确的生活观。这些观念散见于古代各种典籍名篇,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2。
第三,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参考。纵观世界史,任何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造福当地,也能促进其他民族的繁荣进步,而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种优秀文化。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促进了中国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为解决当下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贫富差距的扩大、奢华无度导致的资源利用不平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社会诚信消减、伦理道德沦丧、生态危机越演越烈等世界性难题都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方案或得到有益启示[2]。
(二)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同志认为,善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这种继承不是盲目地照搬照抄,而是有鉴别地加以扬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64。
首先,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宣讲教育退居次位,优秀传统文化大多以旁枝末流的渠道传承,很少能得到正面高调的传播。这样下去,非常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此,习近平同志认为,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就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1]162。
其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任何强势文化都会保留自己的遗传基因,在与时代对话中丰富自己而又保持自己的传统主旨。中华文明在2 000多年的发展中,既保留了基本文化思想,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尽显精彩。中华文化传承绵延到21世纪的今天,也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又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4],即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与当代国家、社会、个人的追求结合起来。因为,“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向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丰富营养;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170-171。具体来说,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把“天下为公,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仁者爱人”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分别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职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道德”等时代要求对接,以升华、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进而增强传统文化的时代性。
最后,调整传统文化的应用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是在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出发点大都是为了维系封建皇权统治。因此,习近平在考察山东曲阜孔庙时特别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即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论去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实现人民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要与时俱进
对于理论学习,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说:“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也就是说,学习理论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应该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习近平同志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问题。习近平同志认为,传统文化让我们认识到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可以提炼出合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第二,“中国威胁论”问题。针对“国强必霸”的僵化思维和西方社会鼓吹“中国威胁论”,习近平同志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不会称霸,而是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来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因为“有着 5 000 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并把它深深溶化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6]。第三,治国理政问题。习近平同志认为,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解决诸如“民族复兴”“以中国梦引领民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治国理政问题。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条件,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需要中华文化为之提供养分。第四,世界面临的难题。尽管人们向往和平,但世界并不太平。近年来,以宗教信仰冲突为代表的文明冲突、大国利益博弈为重点的世界秩序之争、节能减排为焦点的生态环境问题等世界性难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对此,习近平同志认为,运用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去解决这些问题是必须选项[2]2。
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号召大家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也不仅是为了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更是为了解决当下实际问题。所以说,尽管习近平同志并没有明确提出传统文化的运用要与时俱进,但从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当下问题就可以知道,他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的时代性。
二、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践行场域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他清新的传统文化观,在传统文化的运用方面他也身先士卒。梳理习近平同志的用典场域,窥探其用典之意,可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治国理政场域
治国理政是习近平同志运用传统文化的首要场域。早在主政浙江之时,他就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为官之道进行对接,从而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之江新语》。时至今日,治国理政依然是习近平同志运用传统文化的重要场域。他在为官之目的、从政之基本、良政之要义等方面博引古语警示今人。
民本思想是重要的传统思想,散见于历代的人文典籍中,亦为各朝策令采纳。如今,民本思想被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演绎和发展着。习近平同志也把它作为为官之目的,并不断引用古人之语加以强调,仅《习近平用典》整理的就达10处之多。其中既有以“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诉说“以人为镜”的为官情怀,也有“察民疾苦”“忧民之忧”等为官建议。在如何为官方面,习近平也大量引用典籍加以论述。他认为,为官从政切忌庸懒散,勤政是从政之基本。对此,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政治协商会议的周年大会、地方视察工作等大小场合和《之江新语》等从政杂谈中,他都用古语佐证。例如,用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证明“八项规定”的正确;用老子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说明勤恳治理、防患未然的必要性;借《左传》的“政如农功,日夜思之”强调政如农事不可不勤。
然而,当下为官者勤而不为者有之,功过参半者有之。如何让整个官僚体系都能行良政成为习近平同志最关心的事情之一。他在多个场合借用古语强调“任贤”的重要意义,特地指出“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同时,他还强调行良政就要“廉政”“法治”“好学”三者并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一切向钱看、人心浮躁,官员也习惯了传统的治理手法。立足当下劝说为官者“行廉政”“依法治”“好学习”大概没有什么比引用古人智慧更具说服力了。因而,习近平同志在各种场合运用古人智慧阐述廉政之威、奢靡之危,强调“道法者治”“仕者必为学”。
(二)价值颂扬场域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1]163,他常常借用古语对世人进行价值引导,并颂扬那些具有时代价值的传统价值观。
首先,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价值观能否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并为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一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认为要向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为此,他常常引用来自《尚书》《论语》《周易》《礼记》《孟子》和顾炎武的《日知录》等典籍名篇中承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古句[1]170。这些古句承载了世人所熟悉、认同的价值观,寄托着人民的家国情怀、社会追求、对君子人格及和睦人际关系的向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素材。习近平也不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告知青年学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训示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为官必须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价值观;用杜荀鹤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教导小朋友认真学习、从小事做起才能最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官德。习近平同志一句“村民看支部”形象地说明了当今干群关系:人民时刻关注着党员干部的言行,党员干部的品行如何影响着人民对政府及其干部的评价。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相继提出了“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从严治党”等旨在整顿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议和举措。此外,他经常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金玉良言告诫党员干部以正官德:以“廉不言贫,勤不道苦”“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等句张扬清廉诚恳;以“为官避事平生耻”“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有公私之间尔”等句颂扬忠诚有担当;以“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等句强调修身进取。
最后,用优秀传统文化促个人修德。习近平同志认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是该民族代际间传承和发展的结果,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决定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7]。为此,无论是在主政浙江之时,还是成为总书记之后,习近平同志都秉承中国共产党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的传统。与前人相比,习近平同志更重视利用传统文化劝诫人们特别是青少年重视个人修养和道德的养成。明志致远、内省自励、见贤思齐、力戒浮躁、知足常乐、从善从俭、朋与君子、乐在人和、慎独守规、尽责敬业等都是习近平同志用以劝导人们修身修德的传统文化精髓,在理想确立、人品提升、内心和谐、人际融洽、事业追求等方面促进个人的成长。
可以说,价值颂扬是习近平同志运用传统文化又一重要场域。
(三)国际交往场域
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19”讲话中特别强调,对外宣传工作要通过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来讲好中国故事[1]156,而他本人也主动在外事场合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讲好中国故事。
第一,讲好中国与外国能真诚共处的故事。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了世界人民痛苦的记忆。美苏争霸牺牲了小国利益,让世界很不安宁。当下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干涉主义也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投影使一些小国在面对中国迅速崛起时充满不安。西方热炒“中国威胁论”也让他们对中国的主动交好心存疑虑,表现谨慎。对此,埋怨与孤立都不利于解决问题,唯有主动沟通讲好中国故事才是上策。基于当下的说理略显无力,利用厚重的历史才能增加故事的份量。齐国晏子关于“和”的陈述,张骞出使西域及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都被习近平同志拿来演绎中国能与他国真诚共处的故事。
第二,讲好经济上能合作共赢的故事。目前,发展是各国重点关注的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过去单纯吸引外资转变为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并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都标志着中国对外投资迈上了新台阶。习惯于妖魔化中国的西方保守势力认为,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投资是“中国的殖民政策”,目的是为了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西方的话语权优势让“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的论调在发展中国家拥有一定的市场,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经贸合作。对此,习近平用中国传统智慧加以应对: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应当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加强合作;以传统丝绸之路的商贸合作促进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文明进步的故事阐明中国有与外国合作共赢的历史传统。
第三,讲好中华文明中愿包容共存的故事。西方国家主导着世界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且西方国家以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强烈的文明优越感和宗教布道使命,让西方国家习惯向非西方国家输出其文化价值观,要求非西方国家皈依西方社会。然而,非西方国家大多在文化价值观、历史、习俗、心理等方面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别,西方文明的布道冲动与非西方文明的自稳要求必然会发生碰撞,从而产生亨廷顿所认为的“文明冲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复兴运动及其与西方的对立就是其中的例子[8]。世界因此而不太平,全球治理失范。大国崛起的本然逻辑和作为负责大国的庄严承诺都使中国向世界提供自己的价值观。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和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都提出过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样的中国主张,其核心思想就是各种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包容共存”。为了讲好文明间要包容共存的故事,习近平还运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之类的古人哲语说明不同文明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运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独木难成林”等古代贤文典语以及世界主要宗教在中国能和平共处的故事来诠释不同文明间包容发展的积极意义。
目前,“真诚共处、合作共赢、包容共存”已成为我国外交的基调,多引古语的习式话语方式必能有效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对外关系良性发展。
三、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从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和传统文化的应用场域可见,他的传统文化观具有非凡的时代价值,是人们正确看待和运用传统文化的重要指引。
(一)端正人们的传统文化观
近代中国没落,西方崛起,对现实的反思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优劣的争论。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主张全盘西化者有之,主张批判继承者有之,主张中学为本西学为用者有之。其中,常有人以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虚伪性去否定仁义思想的普世价值。其实,以当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运用的实然状态否定其普世的应然价值是错误的,这就像以资本剥削去否定货币的价值一样。此外,西方文明主导了近现代世界的发展进程。这些都导致在否定传统文化的糟粕时有扩大化倾向,例如过去的“批孔”和现在的否定中医药。事实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普世价值是不容置疑的,《世界人权宣言》就吸收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与“错杀”优秀传统文化相对的是糟粕文化再现和文化保守主义死灰复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反而比以往更加认为阴阳宅的风水比个人奋斗更重要。市场经济促进人际交往的陌生化,使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愿意把传统的关系学、厚黑学、韬晦术作为指导思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道德滑坡,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官员的贪污行为不断被发现,都被保守主义作为西学是毒、开放是错的佐证,并提出回归传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唯一途径。事实上,糟粕文化再现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主张都是不理性的,与现代文明相悖,影响中华民族的复兴。
作为国家元首和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如此重视,把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民族生存的滋养、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沃土,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有力回应,也是对全盘西化思想和新保守主义的明确否定。
(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教条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使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过近百年的演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问题。时下,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继续成为这一伟大征程的基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在路上。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数代人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上能以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也大致熟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也顺利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了阶级对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越来越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要旨以具体时代精神之精华呈现,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由于“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呼唤是马克思的终身追求”[8],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精神要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依归。
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是体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要旨的时代精神之精华。那么,如何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呢?习近平同志曾说“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4。言下之意,要贯彻落实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要借助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习近平在其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中不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典故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就是这一道理的最好注脚。所以说,习近平同志运用传统文化的理路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提供了新的范式,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三)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制度和文化的自我调适乏力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众多因素之一,并由此导致了中国文化优劣的争论。以激辩促反思,以反思促学习,这无疑有利于民族的复兴。但与之相伴的还有文化自卑情结。时至今日,文化自卑现象随处可见。对国家从一穷二白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视而不见,却对中国没有实行西式民主和自由市场耿耿于怀,这是制度文化的自卑;对中国“仁义礼智信”等优秀传统文化置若罔闻,却对“感恩节”等西方文化趋之若鹜,这是价值文化的自卑;把集成创新说成“山寨”,而不愿面对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做原始创新的事实,这是创新文化的自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摒弃文化自卑,培养文化自信,是促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因为,只有文化自信才可以不忘本。国运是否亨通、社会是否和谐、人民是否友善乐业,人们都会从文化上找原因。倘若文化自信,人们就会把中国的当前成就归功于当前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只有文化自信,人们才会积极学习外来文化、创新现有文化。即,文化自信可以有效进行文化的整合创新而形成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的优秀当代文化。只有文化自信,社会才能形成核心价值观,民族才能团结,中国才有力量。正是文化自信具有上述意义,习近平同志才会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
习近平同志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他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也增强了国民的文化自信。首先,习近平同志主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阐述问题就是自信中华文明能解决当下问题。一国元首的行为无疑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习近平同志的文化自信有效促进国民的文化自信。国学热的兴起就是这一示范效应的最好证明。其次,习近平同志自信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解决世界难题方案在外交场合向世界推销并得到积极回应。这是对文化自卑的有力回应。因为没有什么比被认同更能有效克服自卑情结、增强自信心。最后,习近平同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并把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文化力量。这让普通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更加认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文明。
(四)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从世界的次边缘迅速走到国际舞台中心。世界面对这个迅速崛起的大国有很多不适,也存在很多误解和偏见。这使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国际地位很不相称,进而影响着中国复兴的进程。如何消除误会与偏见是当今中国必须研究的课题,而习近平同志则通过传统文化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改善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因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可以使其价值观念等文化感染别国民众,增进国家间的友好情谊,进而得到别国认同[11],而本国软实力的提升还需要本国文化的有效传播。习近平同志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讲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就是一种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的文化自觉。他在不同的国际外交场合中讲述了包涵“和合”“合作”“共享”“包容”等中国智慧的古语名句和中外交流故事,以应对中国是“和平威胁者”“民族主义国家”“侵犯人权”“经济殖民主义者”等误会和偏见,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已是中华民族基因的价值观,以便更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蕴含着“和合”“合作”“共享”“包容”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外交政策成功推进了“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有效化解了南海非法仲裁带来的困局,成功提出了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方案,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改善我国国际形象。
总而言之,习近平同志的传统文化观及其实践为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为何要传承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依此前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人民因此而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国际社会也才会更加亲近中国。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3] 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4] 汪丽萍. 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6):80-84.[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6] 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30.
[7]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66.
[8] 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9):16-27.
[9] 李乐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发展及当代价值[J].求索,2009(7):100-102.
[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1]谢雪屏.论文化软权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1-45.
(责任编辑冯 军)
Analysis on Xi Jinping’s View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Time Value
HUANG Hai-feng
(Luoding Polytechnic, Teach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Luoding 527200, China )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by Xi Jinping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brilliant exposition have promoted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Xi Jinping’s traditional culture view and its practice field, as well as to explore its time value. Xi Jinping believes that the Chinese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but we should use with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He also practis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iew in the fiel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praising the valu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other fields. Moreover, his views and practices corrected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al view, deepened the connot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enhanced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promoted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Xi Jinping; view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ime value
2016-10-21
黄海锋(1979—),男,广东郁南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黄海锋.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价值[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20-127.
format:HUANG Hai-feng.Analysis on Xi Jinping’s View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Time Valu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1):120-127.
10.3969/j.issn.1674-8425(s).2017.01.018
D64
A
1674-8425(2017)01-0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