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兴仁县A镇精准扶贫识别机制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2017-03-22蒋贵

商情 2017年4期
关键词:基层政府精准扶贫

蒋贵

【摘要】2020年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一年,现在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精准扶贫工作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西部地区,扶贫工作更是政府的工作的重点。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扶贫有效开展的前提。黔西南是全国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得非常好的地区,笔者对黔西南州兴仁县A镇进行了实地考察,该镇在精准扶贫工作上有许多的创举,也看到在精准识别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 精准识别 基层政府

一、兴仁县A镇概况及扶贫工作概况

兴仁县位于贵州省西南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A镇位于兴仁县城东北部,辖21个村(社区),共27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5023户64063人,有贫困村数11个,1945贫困户6653人。辖区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自然村落聚居,或是与汉族杂居。偏远村落少数民族贫困发生率高,贫困集中成片,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一直以来,A镇人民政府积极扶贫。充分利用扶贫项目扶贫,提升人民收入,项目进村甚至入户:种植无籽刺梨,养殖长毛兔,银杏树种植,金银花种植。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完善医保、老保险,惠及民众。实行政策兜底,对于五保户,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危房改造,拆掉危房,为贫困群众提供部分资金,改善民众住房条件。

精准扶贫政策政策出台后,镇政府积极响应,工作人员入村入户,与村常务干部积极互动,了解村情,收集群众信息,摸清贫困情况,做到精准识别。更是成立了精准扶贫常务家长制,镇常务干部任组长,镇公职人员作为成员,每个成员作为3~5户贫困户的常务家长,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常务家长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到自己管理的贫困户家里,充分了解贫困户的情况,了解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制定好脱贫方案,并监督执行脱贫方案,与贫困户保持密切的联系。

A镇通过一系列举措,精準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贫困人口基数大、技术缺乏、思想观念陈旧等严重制约了扶贫攻坚的进度。

二、A镇精准识别存在的问题

在精准识别中,要求做到“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就是要求工作人员进农户了解情况,看住房生产生活设施和发展状况,算收入、支出等情况,与本村(社区)农户进行比对,议评分是否合理、情况是否真实。了解贫困程度,识别贫困原因,制定合适贫困户的脱贫计划,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A镇一直以“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作为识别的行为标准,但许多问题任然存在。

(一)识别标准单一

2008年以来我国采取低收入标准作为扶贫标准,用低收入标准衡量的贫困规模和程度是我国分配扶贫资金以及低保资金的重要依据。以收入作为衡量的标准无可厚非,但许多时候,单单收入是不够说明问题的。

在识别中太多注意了在人均收入上,往往会弱化其他的因素。贫困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村落,贫困发生的原因自然是不同的。D村的张某家承包了一个鱼塘,每年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但他有两个孩子在上大学,每年的花销很大。往往能上学的人家,家境不会太差,但农村有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往往是支出大于收入的。一收入作为贫困标准,因学致贫的家庭在很难被识别出来。

(二)工作量大,识别困难

基层政府人员少,工作量大,任务重。A镇扶贫站共五名工作人员,掌握着全镇一万五千多户的经济信息,工作量巨大;外出打工流动人口多,每年都存在着变动,经济状况又难以调查。与此同时,上级为求政绩,还会不断施加压力。笔者通过扶贫站工作人员了解到,精准扶贫工作经常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而且是明察暗访,在建档立卡上,2016年就修改过三次。他们在扶贫工作方面,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处理村干部收集的资料上,还是在不断加班的情况下才能完成。

(三)过于依赖村干部

扶贫工作任务繁重,寥寥数人的扶贫站,无法完成识别工作,很多事情都以来村干部帮忙完成。甚至许多时候,村干部完成“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中的前三,扶贫站工作人员只需要把村干部收集的农户经济信息进行比对,挑选出贫困户而已。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人口素质低下,中老年人口中存在大量文盲半文盲,许多群众甚至会把贫困当成谋求国家福利的手段,往往会上门求村干部,托关系。如此重要的任务落到了村干部身上,若是所用非人,那精准识别就不再精准,甚至许多贫困户资料都会受到质疑,A镇就存在村干部受到处分甚至获刑的案例。

三、A镇精准识别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多维度评议贫困。笔者以为应全方位多角度的设立贫困标准,严格落实“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不仅要把收入作为标准,更应该考虑支出。也要区分暂时困难和长久贫困,把救助跟扶贫区别开来。同时要区分贫困种类,区别对待。

(二)严格把关村干部选择,建立识别责任制。村干部在精准识别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要改进扶贫中的工作方式,往扶贫站投入人力;另一当面则是严格把关村干部的选举。其次要建立精准识别责任制,贫困户的选择要把责任落实到村干部和扶贫站双方身上,确保精准。

(三)完善和落实精准扶贫常务家长制。常务家长对精准识别起到监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常务家长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扶贫站的工作压力,有效的利用整个镇的人力资源,实现多方联动,确保识别精准。

猜你喜欢

基层政府精准扶贫
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分析研究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
大学生村官计划运行现状与优化途径探析
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