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扎南方的诗性叙事

2017-03-22董迎春吕旭阳

南方文坛 2017年1期
关键词:个体建构诗人

董迎春+吕旭阳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陆辉艳,其诗歌创作频频在广西区内外重要的文学刊物亮相,曾获广西青年文学奖、2015青年文学·首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等多个奖项,并于2016年出版了广西作协重点资助的诗集《心中的灰熊》。并因优秀的创作影响入选参加《诗刊》组织的三十八届“青春诗会”。诗歌离不开她所生活的南方地域,她像大多数人一样从贫困农村走向都市生存,故土与童年成为影像与记忆。城市生活与现代社会的日益融合,磨炼出诗人独特的敏锐性与卑微感,形成了“平静、厚实,无极端的语句”①,在语言深处展示诗意哲理,触摸“地域”的热度与温情。

一、走出地域

出现了韦其麒、杨克等重要诗人的南方土壤,一开始就显出她的包容、宽广,陆辉艳自然也受到广西诗歌的影响。“从新时期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广西当代诗歌一直以一种沉静的姿态在参与中国当代诗歌的整体性发展。广西当代诗歌这种沉静的艺术姿态,其实是与广西当代诗人整体上沉静、踏实、不事张扬的文化性格存在紧密内在关联的。”②地域文化与中心话语文化之间的隔阂被打破,诗人自觉向脚下“地域文化”追寻诗味的意识重新觉醒了。南方的一草一木、风俗民情,南方的柔软与细腻构成了陆辉艳诗写的重要表征。但是她对自身所处地域文化保持着某种警惕。在一种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里,接受、融合他者文化与现代诗歌本身的同步影响,不断摆脱地域书写的局限,形成了其诗写中的现代性视角、悖论式的境遇体验。

陆辉艳写作经历,与此文化背景密切相联,她写道:“我是在刚进大学的时候,2000年开始写诗的。那时刚从高考的紧张中解脱出来,19岁以前一直待在乡村的我,第一次见到民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我乐坏了,那种喜悦之情,像是在童年的一场雨后的淤泥中,看到了一颗熟透的又甜又脆的大红枣。……最初的启蒙老师,也就是我的诗歌创作课老师——鲁西老师……他对我的那些稚嫩文字的鼓励和肯定,是让我继续写下去的最直接的动力。”③十九岁的她,从封闭而充满童话意象的乡村来到充满现代文明的都市、大学,向书籍和有影响力的集体寻找归属、寻求慰藉、探求自由,以此来探寻个体的存在价值。“我想给梭罗带去尘埃/相对于喧嚣之外的世界,尘埃是我唯一的礼物/我还将带上我自己,啊,大地需要这些”,在《梭罗乐意邀我湖边耗散时光》中,个体的存在诉求以及诗意处境,表现了其诗歌的语言与生命融合的哲理。

“个人始终与整体——与他所在的民族,与民族所属的种族,以及与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不论从哪个角度看,个人的生活都必然与集体相联系。”④个体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衍生、聚合、交往,影响了诗人诗写的审美理想、审美视野,“诗歌圈子能为诗人们提供一个‘场,形成一种交流和刺激写作的氛围,让写诗的人不觉得自己是孤单的。”⑤诗“场”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陆辉艳走近诗坛,并从中寻找到文化的认同与影响起到了初步效果,“我不再需要飞翔了,我有轻盈的心/像现在,我发现了它,一株绿萝。我有/小小的欢愉。因为/它和我一样”(《绿萝》),地域文化之上的精神创造,就像绿萝一样,用“小小的欢愉”把充满温情的精神创造展现给读者。蜚声区内外的相思湖作家群,以及读书期间的校园文学影响,对陆辉艳的早期创作形成了重要影响,也帮她打下坚实的诗艺见识与理论基础。诗人此后作品中闪烁着丰富的人文情怀,该是受到大学时期的人文影响。但是,陆辉艳不拘泥于此,她用了近八年时间的沉寂与探索,走出自己的环境,融入现代诗艺的追求之中。

南方文化中闪现着日常性、凡俗化的种种景观,对它们的观察与思考,是陆辉艳诗歌具有判断力和个性化写作的出发点,也正是这种存在感的认同与捕捉,促成了其诗歌的在场感、鲜活性。也可以这么说,广西当代诗人在中国文坛有影响的许多诗人自然是这种日常主义的写作,从韦其麒、杨克到当下产生影响的非亚、刘春,他们的诗歌更多关注生命与存在自身。由此,“日常生活中的陆辉艳给人的是一种温柔、娴淑、羞涩、恪守传统的南方小女子的印象,但诗歌中的陆辉艳却自我塑造了一个挑战传统与规范的先锋女诗人形象。”⑥日常性与诗艺意识的反差,彰显了陆辉艳作为女性诗人的敏感、细腻、气量,她打破现实经验,摆脱传统女性诗写的藩篱,展现出对诗艺语言的本体回归,不自觉地传达出现代化的审美趣味与需求,“人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单独存在,尤其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不管他在 ‘圈内还是‘圈外,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⑦,地域文化的融合、解放,扩大了诗体多样性、独特性写作的可能,为个性创作创造了一块实验基地。陆辉艳的诗歌,离不开这种南方文化的整体影响,但似乎她的写作又直接源于西方现代诗歌,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文化影响,这就让她的写作源于地域又融入现代诗歌这一维度。进入陆辉艳的诗歌文本中,把握象征、叙事的语言特色,将更为深刻理解其丰富性、本体性的现代诗艺追求。

二、语言的建构

诗歌的象征,源自诗人对语言的哲理体验;而诗歌语言所具有的象征性,为建构诗歌独特的美学趣味提供了可能。陆辉艳诗歌中的象征语言,借鉴了象征诗歌的写作技法,迥异于单一的反讽、吊诡、悖论、含混,而是在纯净、超验的象征语言深处把握存在的荒诞感、悖离性。

她在《邕江边》写道:“在她停顿的地方/江水依然往前,而她往后/二十八年,滔滔江水不记住她/江里的石头记住,他记住/江水里有多少秘密,除了她,再没人知道”,诗中的“她”,可让读者关联到“望夫石”这一凄美的神话爱情故事。陆辉艳巧妙处置了“她”与外界的关系,刻意模糊了指称代词“她”和“他”的“能指”意义及“所指”意义,以求达到从现象本身进入到无限事物的可能。“现代象征以对现象的接受来接受现实,同时又以超越现象的可感性即经验的极限来拒绝现实,从而在现象世界中深入无限事物的可能。”⑧现代诗的象征,最终要是从现象世界中深入到本质世界中去。但是从能指和所指之間的差异性关系看,陆辉艳不自觉的引领读者进入“变”的哲学思考,“变”的意义恰是对本质世界存在的可能探索。

象征语言建构最为重要的正是诗中所蕴的“生命哲理”,它与诗人形成了一种有利于走向本质世界的交往关系。诗人用象征语言建构诗艺世界时,必然会把具有哲学精神的意象,进行重新编织,从而注入新的象征意义。“通常是这样/一只蝎子爬过石崖,我的心是空的/日子住进来,握紧的拳头/慢慢松开”(《魔蝎Ⅰ》),诗中的“空”,让读者不禁关联到禅宗“空”的禅趣,可将其意义结合到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中,就衍生出能体现现代人存在的新意义,同时蕴藉了对现代人秘密世界的哲学思考。仔细分析“魔蝎”“石崖”等意象,自然地流露出了现代社会的焦虑与迷茫,以及心灵深处的虚无与悖论。

陆辉艳所追问的“秘密”,正是时代的秘密、人类精神的秘密,从整个作品的“表层结构的关系来鉴别,关系是不明朗的,是象征”⑨,而对秘密的诗写契合象征语言的审美需求,通过秘密可以进入到对个体和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中。她在《孝哥》中写道:“渐地,夜晚被撕裂一条缝隙/晓光开始从布帘子里漏进来/送葬的人群身上的白布,将道路映得苍白/而奏起哀歌的唢呐队已到达山顶/那儿,一罐老酒被置入坟墓,人们覆土,覆土//在那垒起的坟冢堆下,祖父掀开棺材盖/正伸手取那泥色的酒罐。”此诗写于她祖父去世后,诗中“白布”“唢呐”“坟墓”等意象组成的意象体系,构筑成关于死亡秘密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个,亲人离去与思念的痛楚被投影到葬礼上,使得祖父的生死界限被融合掉了;而离开现实世界的个体所进入的秘密世界,负载着生的“个体”,对于生的个体而言,个体存在意义仍在继续。

面对象征语言构筑时,一方面,她以“江水”“白布”“夜晚”“石头”等意象体系,营造了一个带有象征意味的、女性灵性的、特色鲜明的南方书写,她的现代诗写离不开她的地域影响,而这个文化地带恰恰是她的现代诗歌的出发点。她写道:“很少回湾木腊了,偶尔回去几次,看到洁白的沙洲被挖沙船破坏,美丽的大山被开采大理石的机器震得支离破碎,我就不忍心再回去了,怕自己因为找不回童年的记忆掉下眼泪,徒增伤感……而土地上的言说要自然得多,这是我渴望回到土地上的另一个原因。”⑩另一方面,陆辉艳作为诗人,回到平民立场去言说自身的感受力,以温情、悲悯的体验观照现代社会中所面对的精神处境。她写道:“我们走动。像个梦游者那样。”(《凌晨两三点》)“我热爱过黑天鹅的安宁/也爱过湾木腊河面上一群鸭子的喧嚣”(《热爱》),诗里带着无时不在的无奈,但毫不减弱她对温情土地的渴求与思忆。

由此,她的象征与超验,没有晦涩、难解之感,相反让读者更会体悟到一种难言的温情和欢愉。

三、叙事的诗意

南方的生活带给了诗人无限的深情与遐想,而语言象征与哲理思考,使得她的诗歌不断摆脱口语写作的困境与趣味。她在凡俗的生活中发现深度情感与生命真实,叙事的叙述,变成她的一把心灵钥匙,她要在这个书写中完成她与世界的融解与发现。

诗中的叙事带有小说叙事的时间、事件、人物、环境等元素,使得诗具有了可理解的细节、情感,同时营造出戏剧化、情景化、狂欢化等张力。诗中的叙事,其个性化、自由性、灵活性、有效性的特色,都会带动诗人创作介入到当下语境中,是对诗的抒情性的一种修复与强化。

诗中的叙事,除了具有小说叙事的要素外,重在于语言内在的差异性建构,她写道:“然而他的双腿已经僵硬/他抖索着,走到月光下。这次他为自己/制了一副棺材/一年后,他睡在里面/相对他一生制造的无数木具/这是惟一的,专为自己打制/并派上用场的。”(《 木匠》)诗中讲述了木匠的一生,叙事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延着时间符码的发展而发展,叙事结局以情境性、戏剧性的效果告终,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个体必然消亡的结局。“语言对人的主要影响施及他的思维力量,施及他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创造的力量,因此再更深刻的意义上说,语言的作用是内在的(immanent)和建构性的(constitutive)。”11陆辉艳诗中的叙事是语言作用内在的和建构性的叙事,这样的叙事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张力密切关联,读者从“木匠”的情感共鸣读出人类共通的命运与真相。

诗中叙事,离不开叙事事件的建构,叙事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助推着诗歌意义的生发。经过叙事事件,读者可以从诗歌文本的表层结构深入到深层结构中去。叙事事件,往往以充满拟人味道的意象群来构成,她写道:“法国式的白色旅馆多么安静/我等着风运来星辰/运来酒和月光/而星辰寂寥,朔月不现/整夜整夜,我拥有十万座山峰上秋虫的吟唱/我把窗子打开/等着那些歌声带来我的故乡/等着我所深沉爱着的/来到我的屋子安睡。”(《多么静的夜晚我在此》)“白色旅馆”“风”“秋虫”“山峰”等意象组构起整个“自然界的土地”意象体系,建构成了一个拟人味的叙事事件。这个拟人味的事件,揭示出個体与世界关系的纽带是故乡,“我曾是故乡”( 《树木的光》),只因为远离了土地,“我”作为故乡的一部分,在“我”的价值与“故乡”的价值融解的时刻,“即时间、空间、生命、身份、欲望与叙事的融解”12,诗人内心的感应且眷恋着大地。

诗中叙事具有客观价值和主体价值(精神)两方面。现代生活处于客体与主体价值背离的二元对立中,现实生存环境被“金属”包围着,繁荣的地域上空鲜有天然气息的散发,天然美的丧失,给人性带来极大的压抑,精神处于“黑夜”般的迷茫中。陆辉艳没有佯装图解和调侃当下,而是以一种深情的叙事介入当下,“我爱你所爱过的人,爱你爱过的土地/爱你头顶的天空和白云——/我有一头鲸的安宁,与热情”(《热爱》),她以叙事的外壳,以热爱的内心情感来抗拒现实存在的境遇,并指向被现实生活遮蔽的精神状态与心灵秘密,“对观者来说,假如精神是有意识的,这种跳越仍不失为荒诞的。精神要是以为清除了这种反常现象,倒把它全然恢复了。以此理由,精神是楚楚可人的;以此名义,一切重归原位,荒诞世界在其光辉和多样中再生了。”13面对主体精神存在的荒诞,陆辉艳想去唤醒与建构某种被遗失的精神部落,她在《十月随想》中写道:“我注意到我的手脚和眼睛,也总是习惯/忽略了他物,露在空气中。它们喜欢这样/也是我喜欢的:自由地,旁若无人地,忘我地。”她寻求充满了“忘我”自由的“个体”精神秘密。

人与世界的关系被规训到一个合适的前提之下,身份、时间、欲望与叙事的融解是个开始。陆辉艳关注个体与世界的关联,她意识到地域文化之上,个体存在的背后神秘和虚无渗入到价值判断中,想从神秘与虚无繁茂的暗夜中看到亮光,让读者认识到重新建构“个体”的要义,恰恰是她诗歌所关注的。

陆辉艳的诗歌根植于南方文化,在反思与探寻诗意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避免了诗歌语言无序的虚无化倾向,不去刻意雕琢与追求诗艺的炫耀,时刻闪耀出令人安慰的温情感。同时,她体察到现代地域文化交融过程中,现代人内心的不安、焦虑、压抑、个体价值的漂移等情绪,但她试图通过唤醒被人们所遗忘的那块诗意“地域”,以此来建构一种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世界、个体与土地相互交融的完美存在状态,为失去诗意的内心建构起一块温情的栖居之地、灵魂之所。因而,陆辉艳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新诗的诗写现场,面对当下解构、反讽、狂欢式诗写特征,她重返语言的内在和建构性作用,并经过象征语言、诗性叙事的表现,建构了一个充满叙事,又笼罩着欢愉的、友爱的诗艺王国。读者在这个王国中,感受到了平和、静谧、安慰、信念等情感,也味到了她的真实、温情、理想和担当。

【注释】

①刘春:《广西诗歌:在波峰与波谷之间》,http://www.xzbu.com/5/view-1918338.htm.2012.5.2.

②⑥谭五昌:《在南方大地沉静生长的诗歌——广西诗歌十家阅读印象》,载《红豆》2011年第8期。

③⑤⑦⑩钟世华:《陆辉艳:按内心去生活,按理想写作——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之五)》,载《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④11[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45、35页,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⑧⑨沈天鸿:《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36、39页,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12[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57页,汪正龙、李永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61页,沈志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猜你喜欢

个体建构诗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诗人”老爸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愤怒
建构游戏玩不够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