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自我实现的途径
2017-03-22董瑞锋
董瑞锋
摘 要: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化学时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揭示有关化学问题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并且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有关化学问题的想法或做法。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他们掌握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探究新的化学知识,对化学问题提出新颖的见解,完成探究性实验,可以促成学生化学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自我实现;途径
一、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新的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策略是化学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行为准则和组织依据,是化学教学的精髓和灵魂。设计时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优化教学策略,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新的化学知识的课堂教学行为,直接作用并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实现。如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策略设计成:以钠和氯气的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转移的关系,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这样的设计主要注重的是教学过程细节,没有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去考虑如何安排教学活动、呈现教学内容等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没有引导和促进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因此很难有效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若设计成:①制造认知冲突,引出新概念,扩展学生原有认知;②运用案例分析和问题线索,帮助学生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③利用实验突破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的教学难点,发展学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④提高学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策略才是优化的教学策略,它注重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探究新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促成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实现。
二、改革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性实验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验技能,再利用学生对实验的猜想与实验所得到的现象或结果的差异,引发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我实现。如《金属与水反应》一节内容时,在完成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之后,引导学生做将钠投入氯化镁溶液的实验。实验前,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想,不少学生会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在镁前面进行猜想:有银白色的镁析出。但随着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很多学生发出感叹声,怎么会这样呢?他们看到的实验现象并不是析出银白色的镁,而是产生白色沉淀和气体。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猜想相悖,现象的差异产生了新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脑中都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不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有错呢?就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启发了。此时,教师若认为学生化学创造性已经自我实现了而结束教学,那就失去了一次学生化学创造性的大好机会。教师应进一步抛出一个问题:如果将金属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实验现象又会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会从两个方面来猜想:一是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进行演绎推理,或是对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迁移;二是根据刚才钠与氯化镁溶液的反应规律进行迁移。前者猜想到的现象是析出铜,后者所猜想到的现象是钠游动的同时有无色气体及蓝色沉淀产生。动手实验,果然金属钠表面产生无色气体,有蓝色沉淀产生,只有少量紫红色铜析出。这样,学生在体验创造性思考乐趣的同时形成了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
三、巧妙置疑,引导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
问题引导是通向高效课堂的钥匙,疑是学生创造性思維自我实现的母体,学生心中有疑,才会进行探索。因此,教师要会巧妙质疑,置疑时要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依据。如进行“溴苯的制备”实验教学时,若置疑:①加入铁粉起催化作用,对不对?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化铁,想到没有?②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溴化氢,对吗?③导管末端不可插入锥形瓶内水面以下,原因是为了防止倒吸,你们想到了吗?④将烧瓶中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液体是黑色的,你们看到了吗?这样的质疑都是表面的,学生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若质疑 :①加入铁粉起什么作用?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哪种物质?②伸出烧瓶外的导管要有足够的长度,作用是什么?③导管口附近出现的白雾,是什么物质形成的?④导管末端不可插入锥形瓶内水面以下,原因是什么?⑤纯净的溴苯是什么颜色?⑥将烧瓶中液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烧杯底部是什么颜色,原因是什么?⑦除去溴苯中的溴应加入什么?分离方法是什么?这样的质疑,由催化剂的浅到导管作用和导管口附近出现白雾原因的深,由溴苯液体是什么颜色的简单到除去溴苯中的溴要加入试剂的复杂,符合学生知识积累的顺序,能让学生感到新颖,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连续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一步一步地叩开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大门。
参考文献:
[1]王海元.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J].吉林教育,2013(1).
[2]张贵芳.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
(作者单位:广东省德庆县孔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