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零增长”之河南作为
2017-03-22卞瑞鹤
卞瑞鹤
“化肥零增长”,从2015年开始,这个与农作物休戚相关的词语,便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化肥零增长绝不是不用化肥,而在于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研制新型高效产品、改进施用方式从而提高利用效率,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2016年11月10日,在河南省土肥站举办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研讨会”上,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和全省土肥系统的技术人员,围绕“化肥零增长”展开热议。
成效显著
近两年,“化肥零增长”日渐成为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和农田节水等项目的实施,在这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河南结合农业种植结构地区差异和施肥现状,将全省先划分为5个减肥增效类型区:以玉米、蔬菜减量施肥为主的豫东、豫北平原区;以果树减肥增效为主的豫西山地丘陵区;以发展绿肥,有机肥替代为主的豫南平原区;在减肥增效基础上,大力发展春花生或麦—花生、豆轮作替代麦—玉米轮作的豫西南平原区;以调整肥料品种结构为突破,实现豫东南平原区减肥增效。
与此同时,河南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方式,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企业和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等社会现有资源,构建了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极大保障了2016年度化肥使用量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实现。
截至目前,河南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3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8%;受益农户1638万户,技术入户率达79.4%,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约11.58万吨。共落实肥料定位减量试验57个,已制定、发布施肥配方831个,构建和完善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269个,举办现场会805场次,发放施肥建議卡1097万份、技术资料446万余份,培训技术骨干2.9万余人,培训农民44万余人,落实主要农作物试验561个。
特别是全省13个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已经初步构建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示范样板,示范引导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普及推广。
同时,河南积极开展宣传、培训,营造“减量增效施肥”的社会氛围。2016年,13个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现场观摩会8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4.7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3.7万份,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39个,秸秆还田推广面积1033.6万亩。
“七字”方针
把握好“精、调、改、替、提、集、带”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所在。
围绕“精”字,河南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制定了省、市、县三级施肥配方、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依托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和施肥明白纸等,减少了盲目施肥行为,提高了施肥精度。
为破解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难点,河南组织安排了三类基础试验:典型种植制度减量施肥定位试验研究,在全省不同土壤类型上安排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减量施肥定位试验30多个;开展新肥料新技术试验研究,围绕小麦开展了缓释肥料、增值肥料、稳定性肥料和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种试验20多个;加强经济作物施肥研究,在蔬菜、果树种植集中的地区开展了当地主栽的特色作物施肥研究,初步建立了特色作物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在全省开展了主要农作物及种植制度的施肥量、施肥方式、施肥品种、施肥运筹等内容的施肥调查,摸清农业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的施肥现状,提升了施肥精准度,提高了施肥效益和肥料利用率,对“化肥零增长”行动起到了助推作用。
围绕“调”,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重点调整玉米结构的种植,即在干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进行玉米种植,改种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和青贮玉米;在玉米主产区,改高秆大穗品种为矮秆密植适宜机收、经济系数高的品种;在大豆种植优势区,改粮豆轮作。
在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河南及时调整区域化肥施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以此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优化肥料结构,大力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高效新型肥料,并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
在“改”方面,河南着力于施肥新理念,注重水肥耦合,不断改进施肥方式。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测墒灌溉、物联网等技术成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创新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和移动式水肥一体机两种技术模式。同时,还注重加强与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结合实际,研究集成了适合粮食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测墒灌溉和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替”主要体现在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河南大力推广水稻、小麦、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和腐熟剂处理的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大力宣传、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模式;重点在信阳地区推广水稻—绿肥种植还田模式。
“提”主要指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耕地地力水平。河南2016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94场次,共培训技术骨干2.9万余人,大大提升了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河南要求各地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等相结合,选择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地块作为试点,做出亮点,树立标杆。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不断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切实做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节本增效和耕地地力提升。同时,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过腹还田等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带”主要指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和试点示范带动。河南始终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的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收、肥料统配统施、病虫统防统治等服务,在更大范围带动科学施肥,并及时引导和支持耕地质量建设,防止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2016年,为打造农业资源利用新格局,河南以生产投入减量化、生产技术集成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为重点,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在全省优选了13个减肥增效试点县,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不同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深入打造“化肥零增长”亮点,示范带动、引领全省“化肥零增长”工作。
迎难发力
“化肥零增长”的提出和有效实施,在河南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因为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和相关配套的不完全,让人们心存担忧和疑虑。
首先,农民群众对化肥减量认识不足。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种粮大省,农民群众对粮食丰产高度重视。由于生产规模小、栽培密度大、复种指数高,再加上农户之间的产量攀比心理,投资成本被普遍忽略。虽然配方肥已被广泛接受,但施用量超过经济最佳推荐量。
其次,果树、蔬菜基础性研究不足。近年来,果树、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面积增长较快,为追求高产,过量施肥现象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果树、蔬菜肥料试验难度较大,起步较晚。目前,指导果树、蔬菜施肥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化肥零增长”行动在相关作物上的推进。
第三,良种良法资金需求量大。推广应用有机肥料、緩释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能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提高粮食质量、产量,但前期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资金需量求较大,真正在农户中推广应用起来较难。
第四,良种良法配套不完全。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研究方向相对单一,更无综合配套的技术模式。如轻简化施肥早已被农民采用,但肥料品种、施肥深度、施肥位置、施肥机械等仍需进一步配套融合。
面对诸多问题,河南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机械深施等技术,加快种肥同播、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并制定了努力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合作,进行农作物化肥减量增效与新型肥料施肥技术研究,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提供技术支撑;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根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组装配套轻简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土壤肥力、化肥利用率等全面提升。同时,各地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团队,围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抓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的宣传,加强商品有机肥质量监督。从源头入手,完善秸秆养分还田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培育地力,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支持力度。以农业三项综合补贴改革为契机,加大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根据种粮大户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要求等,定制和施用配方肥,切实做到化肥减量增效。
进一步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有效整合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农田节水等项目,支持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和机械施肥等技术推广应用,稳步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
此外,河南相关部门建议,中央财政应设立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资金,用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快速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