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017-03-22秦陶荣
秦陶荣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一个班级也需要行为规范的约束。它是维系一堂课的枢纽。好,则课堂效率高;差,则上者误区,听者乏味。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究其原因,针对各因,进行规范,这样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學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学重要的工作不完全在于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在后天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也说过:“养其习于童蒙。”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我觉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寻找根源,找出原因
行为规范通常是通过学生在平时与课堂上表现出来,一般较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如多动症,自身的控制能力极差,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不合时宜的动作或发出不合时宜的声音;有些虽不是多动症,但也是非常的活泼好动,常常成为自身的行为障碍;还有些学生则是故意的,觉得很有意思,很能表现自己。
二、个别现象,各个指导
针对多动症的同学,尽量多提醒,或以眼神,或以手势,使其尽量意识到上课应专心、认真,同时稍有好转,即用鼓励性的言语进行表扬,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改进。又如针对活泼好动型的学生,除了不断提醒,及时表扬以外,我觉得还可以通过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男同学与女同学的竞赛得以规范,使之得到良好的实效。再如针对故意调皮捣蛋型的学生,可以采用不断表扬其他好的同学,以使其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也可以在课后找其面对面谈话,究其原因,讲理,使他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而后改进,并及时改正。
三、榜样教育,榜样效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行为习惯的训练中,应注意在同学中树立先进典型,对于作业书写认真、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以及发生在班里的好人好事,一经发现就及时在班上进行宣传表扬,并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时间给这些同学发放小红花,要求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并指导他们由仿效榜样的行为过渡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四、奖罚分明,促使改进
每个学生对自身的荣誉看得较为紧张,每每在“雏鹰争星”中得到一颗星就会欣喜若狂。针对这种情况,可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跟学生“约法三章”:1.上课认真,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者,每节课都可以得到星。2.平时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做危险游戏者,每星期都可以得到星。3.在平时的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男同学与女同学的竞赛中,给予进步的同学以奖励。反之如违反了这些,则要适当地付出代价――扣掉星。对此,很多同学都积极争取,而且形成你追我赶之势,使他们有了自我约束的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先天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一般人来说这种条件是相差不远的;后天养成是个性发展的决定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相差甚远的。所以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从以上几点,我相信学生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能做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自主地形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