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引妙导,让品德课程“生活化”

2017-03-22龚娟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作业小学

龚娟

【摘 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由此可见,小学品德走“生活化”之路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以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的选择、情境的创设和作业的布置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小学品德课程真正做到“生活化”。

【关键词】 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内容;情境;作业

一位著名的诗人曾经说过:“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可见生活中的快乐和宝藏很多,所缺少的只是发现快乐和宝藏的眼睛。作为品德教师应想方设法挖掘现实生活中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素材,并且充分加以利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将学生融入到生活之中,通过生活引路,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一、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培养学生道德良知

小学品德课程教材中的内容既丰富又生动,尤其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教材是共性化的工具,它缺乏个性化的特点,因为不管什么教材,它不可能兼顾处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学生,同时共性化的教材还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和工具,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还要设法将鲜活的生活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需要道德,从而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例如:在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课时,我就以“开学”为中心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交流各自在寒假中发生的有趣故事以及学到的相关知识,畅谈寒假中看到的、听到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等,给学生创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注意捕捉学生交流中反馈出来的信息,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组织学生展开深入的讨论,让学生在分享各自寒假生活体验和乐趣的同时,培养他们从小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内容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在情感共鸣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亲情。小学品德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可以尝试“生活化”的内容,只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就能够通过引导学生在交流生活中真实感受的同时,唤起学生的道德良知。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加强学生道德体验

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育人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形成规律,注重创设各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一段。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中常见的一些道德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使学生有所体验和感悟,观其行而知其理,这样更利于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在教学《说话有礼貌》一课时,我让两位学生分别戴上老牛和小牛的头饰,让他们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有礼貌地问到:“老牛伯伯您好,请问小鹿家在哪儿?”时,学生扮演的老牛却严肃生硬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可以了!”“老牛”的话音刚落,其他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有的说:“老牛刚才说话太横了,那样说多没礼貌呀?”还有的学生说“小牛非常有礼貌,老牛也应该很礼貌地回答小牛的问话”……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重新让两位学生再来表演,通过对比,学生自然地感受到了“对人说话有礼貌,不仅要讲礼貌用语,还要注意态度和语气”。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得出了行为要求。教材设计为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课堂上教师借助引导学生的表演,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这样的课堂借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自主地获取道德体验,形成道德判断,最终自然地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三、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领学生道德实践

英国学者迈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从中可以看出,品德教育如果仅局限于课堂之中,停留于空洞的说教,是一个最大的缺陷。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社会即学校”,要求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强调活动的多样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教育的实际效果。

众所周知,品德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而课后的真实生活则是促进学生道德实践的巨大舞台,是检验德育教育成果与实效的“试金石”。由此可见,我们的品德教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上的讲授和模拟实践,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课后的生活体验,使品德教学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可以借助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的品德教育与社会鲜活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例如:结合《节约每一滴水》这一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课前调查“水的用途、水资源现状及人们用水的情况”。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很大的触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水资源的紧缺,达到自觉节约每一滴水的教育目的。

再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时候,我先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引到生活,引导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最后,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赞美和喜爱。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之,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品德课中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的品德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坚持“从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品德教育的效率。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作业小学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