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做韦罗妮可的包法利夫人
2017-03-22张佳玮
张佳玮
韦罗妮可·德尔芬·库图丽尔这个法国姑娘,1822年2月生在法国最北的滨海塞纳省,大西洋边上。17岁那年的秋天,她嫁给了一个鲁昂乡村医生欧仁·德拉马尔。先生大她十岁,以前正经学过医。婚后,他们两人在鲁昂附近的利村,过着平淡无奇的日子。
1848年,《鲁昂报》登了韦罗妮可的讣告:她死于26岁。那年秋天,她的丈夫也过世了。
听上去,像个平淡无奇的悲情故事?但当地人都说,韦罗妮可死得没那么简单。她是自尽的,用了氢氰酸。
在至今流传下来的、约瑟夫·库尔特为她做的唯一一幅22岁肖像画里看出来,她着实是个美人。这样的美人,在鲁昂乡村里活着,自然不快活。据说她因为婚后寂寞,心思活络,情人颇多,债台高筑,无可偿还,于是轻生寻了短见。
您觉得这个故事,有些耳熟吗?
韦罗妮可的丈夫当年学医的师父,是阿谢尔·福楼拜。阿谢尔先生有个儿子,比韦罗妮可大一岁,叫做古斯塔夫·福楼拜。1857年,即韦罗妮可过世九年后,古斯塔夫·福楼拜出版了传奇的《包法利夫人》:一个叫艾瑪的姑娘嫁给了乡村医生福楼拜先生,婚后寂寞,心思活络,情人颇多,债台高筑,无可偿还,于是轻生寻了短见……
哦对了:为韦罗妮可画像的约瑟夫·库尔特先生,也是福楼拜家族的肖像画家。
不,这并不只是一个“福楼拜听说了父亲学生的家庭绯闻,于是写下来了”,那么简单而已。
韦罗妮可过世那年,福楼拜27岁。那个时期,他与许多年轻作家一样,热爱雨果,热爱浪漫主义。到而立之年,福楼拜成熟了,之后他嫌过雨果,“不够科学”。众所周知,此后他发挥血液里的医生老爸遗传,开始写内敛客观的小说。
他的一种招牌写作法,是拿包法利夫人及其他庸人眼里看到的“浪漫生活”来反讽。他喜欢《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也确有《堂吉诃德》的意思:主角都想入非非,幻想自己过着不现实的日子。这很明显是讽刺,是在嘲弄庸俗的浪漫主义。但他自己,却又明白地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等等,哪里“就是我”了?
福楼拜后期写的《情感教育》,以及未完成的《布瓦尔和白居谢》,对待主角都要冷漠得多,嘲笑起人类的愚蠢和矫情来,更加不遗余力。相比起来,《包法利夫人》里,他在嘲弄“这个妇女心思又活络了”之余,还带点“这也难免唉”的意味。福楼拜把包法利夫人写死了,但在她死之前,还是没把讽刺写到绝,留了一点点面子。这让你甚至会问:
福楼拜究竟是想讽刺包法利夫人矫情,还是对她的矫情作态,稍微有那么一点点怜悯?
这是我的一点私人揣测:
某种程度上,韦罗妮可的死,赶在了福楼拜27岁那年,恰好是他从略带矫情的青春浪漫主义转向的时刻。《包法利夫人》是他对这段时光的自省和自嘲,大概,他可以理解韦罗妮可这种女性的心情。她是个胸怀浪漫理想的庸人,死得也不算冤枉,但说到底……谁没年轻过呢?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抱有两种倾向:一面是略带矫情、心思活络、想入非非;一面是反省往昔、决心不再矫情、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但后一种成熟心态,回看前一种心态时,多少会心存一点点怀念,一点点怜惜。这大概,就是福楼拜听到韦罗妮可死讯时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