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肉身”进化史
2017-03-22苏琦
苏琦
这无疑颠覆了我们关于城市史的认知。我们的城市史过于唯美了,仿佛在证明我们不满于当下,又失去了关于未来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在旧梦重温中寻找慰藉
《伦敦传》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按时间序列讲述伦敦成长历史的书。在作者看来,线性时间本身就是人类想象力的虚构。虽然大体上是按照自古至今的顺序来介绍伦敦的变迁,但这本书最理想的打开方式却是随意翻看一章细细品读,读者甚至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做出自己的排列组合而丝毫不减其风味——因为作者本来就是试图通过一系列无主题变奏来展现伦敦光怪陆离而又变幻莫测的诸多面相。
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开宗明义指出,“伦敦是一具肉体”。这就为整本书的选材打下了基调。既为肉身,如何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如何满足自身正当的七情六欲和各种隐秘的欲望,如何缓和自身的焦虑,如何纾解暴力和恐惧的冲动,如何以物竞天择的方式吐故纳新,如何面对自己的生老病死等等,都各有专章加以描述。如此一来关于伦敦的集市、饭馆、咖啡馆、酒馆、风月场所、宗教圣地、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等就如同一幅幅风情画般绵密地推出,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甚至目眩神移。
既然是肉身,自然充满着各种不可控的非理性的行为举止,因此书中不乏犯罪分子、激进人群和各种暗黑势力,以及对这些人士进行惩戒甚至处决的场所。作者过于“津津乐道”的笔触,让人感到他更多是欣赏而非痛心疾首于充斥着伦敦历史的各种罪与罚。
而既然是肉身,也当然难免头疼发热甚至患上致命的疾病,因此伦敦的各种天灾人祸,包括洪水、火災、瘟疫、空气和噪音污染等等也无一“漏网”,尽数被作者如实展现于笔端。而其青春期的躁动、贪婪与无止境的扩张,寻找自我身份证明时的狂暴,对包括妇女、儿童、犹太人等弱势群体的欺凌等等,也尽数被作者铺陈于纸上。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观感就是,作者在为一个曾经的全球头号强国的首都、亦被公认为国际之都的城市树碑立传时,居然没有把该城的统治阶级当作主角。在这本书中,作者宁愿喋喋不休于为生计而奔波的底层众生百态,也不愿将太多的笔墨花费在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和名流精英的身上,除非他们中的某些人说了有关伦敦的让人眼前一亮的俏皮话或诅咒。
可以想见,这样的一本《伦敦传》就不可能太高大上,也不可能太形而上,而是满卷扑面而来的不乏辛辣刺激的烟火气。而且这种接地气的烟火气当中,不乏让人瞠目结舌甚至惊悸的底层残酷物语和暗黑历史。在阿克罗伊德眼里,伦敦从来不是一座上帝之城,即使不是罪恶的渊薮,也总是充满着异教的、甚至不乏邪恶的精神,这或许是它千百年来百折不挠茁壮生长的力量源泉。说到底,这就是一部关于伦敦“肉身”的野蛮进化史。
这无疑颠覆了我们关于城市史的认知。在看多了关于旧都风物和海上繁华旧梦的呓语后,这些充满着粗粝气息和负能量的文本多少让人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有点不适。相较之下,我们的城市史的文本所展现的仿佛是滤去了苦难和挣扎的清明上河图,在城市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其乐融融各得其所:空气中弥漫着甜美惆怅的记忆,时代的创伤和剧痛被转化为风华逝去的惆怅,就连黑社会的腥风血雨也被抽离为充满罗曼蒂克气息的传奇,而充满着污秽与不堪的底层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在这样的文本中鲜有一席之地。
一句话,我们的城市史过于唯美了,仿佛在证明我们不满于当下,又失去了关于未来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在旧梦重温中寻找慰藉。
相反,《伦敦传》给人的感觉是作者以解剖和展示伦敦肉身上曾经的病灶和创口为能事,他并不因伦敦近现代以来的辉煌壮丽而掩盖其曾经的伤疤和病态,也不认为如今的伦敦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享有文明之都的名号。伦敦依然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依然渴望新生和进步。
读完《伦敦传》后,人们似乎变得更为迷茫:何为城市的真义?城市文明的推手究竟为何?如何为一个城市树碑立传?这一切似乎都没有斩钉截铁的答案。
︻伦敦传︼
作者:[英]彼得·阿克罗伊德
出版:译林出版社
定价:11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