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对话的三个因素
2017-03-21杨琼
杨琼
摘 要: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对话,必要关注影响对话效果的三个因素,也就是师生间关系的平等、对话话题确定的科学以及课堂自由精神的高擎。如此,才会为学生全面、自主、和谐的语文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对话;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5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7.033
作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对话教学既是对课堂状态的一种追求,也是教育者达成有效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表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中,这种对话的三方——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状态,首先应是平等的,即如语文课标所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次,这种对话状态应是科学的,即围绕问题要旨作主题式、多向式或系统式对话,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反思和获得对新问题的理论指导;再次,这种对话还应是一种精神的交流,以获取对对话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课堂对话过程中,处理好这三个要素,也就保证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继而推进课堂对话的顺利进行。
一、以生为本,平等对话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对语文课堂的对话给出的首要指导关键词就是“平等”,并指出“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标如此“建议”的主因是,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及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失却“对话”的本意而滑向歧途。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良好的对话行为激发需要一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这又势必要教师以平等之心来尊重学生、接纳学生,将学生当做与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如此,学生才会敢于在对话过程中畅所欲言,进而智慧喷涌,才会在对话过程中产生师、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心灵上的沟通和呼应。
真正达至这种平等的策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要是放下自己的威权,以对学生的真挚情感为基础,真正尊重、信任和接纳学生,并成功获取来自学生的尊重、信任和接纳,以“亲其师,信其道”为基础达至彼此间的相互激励与提高。显然,师生间的关系经营达至这样一个高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并非不可能。须知,学生,即便就初三学生来说也还只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最容易为老师的至诚所融化的。检查师生间关系是否达至这一程度,由学生的当众表达时的精神状态即可得知。以背诵为例,常有学生会因面对教师时的紧张心理而致已经背诵过的文章无法完整地表达出来,这就说明师生关系尚未达至最好;相反,则是最好的呈现。其次,是教师对学生表达的评价态度,是使用积极的正面评价来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还是用挑剔的眼光来指出学生表达的闪光点背后的其他不理智或不明智的东西,是重要标准。事实上,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在对事件的观点表达过程中,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要是出自学生本心的“我口述我心”就是最好的解读和表达。
二、以文为本,科学对话
初中语文课堂的对话多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而话题是围绕文本提出的,可能是文本中的某个有探讨价值或有适当深度的矛盾、问题或现象,并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关键性作用。这里,探讨话题的学生适应性,即话题本身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征,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体验相关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协调,亦即所谓话题的科学性。惟其“科学”,才会达至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和谐;亦惟其“科学”,也才会达至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对话目标的有效达成。
这样的对话,首先应是主题式的。对话“主题”的确定,亮如灯塔,保证了对话的进行始终朝向对话目标的指引;亦惟其有主题,才会保证对话教学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不至偏离。以钱梦龙的《愚公移山》教学为例,直击“孀妻”“遗男”两词之含义而询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孩子的爸爸会让他去吗?”这样的曲问技巧会引发学生的理解错愕:“这个孩子的‘爸爸?——他有吗?”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做进一步的对学生课文研读积极性的激发。其次是多向式的。课堂对话,虽有教師的范围把控却并无预案,这就会造成师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向交流与思维的多向碰撞。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推门课,我提问:“有谁挑过鸭蛋?怎样挑鸭蛋?有谁玩过鸭蛋?怎样玩鸭蛋?”这里,课型决定了对于学生的回答是无法在事先做出一定的预案的。但这种情况下,以学生的基于个人经历的精彩讲述,却帮助学生在最后得出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关注身边的事情,去发现它们的美”的结论。再次是系统式的。在教学预设阶段,教师要了解学生初读对文本的理解,以之为基组织教学并适当拓展教学文本资源,进而深挖文本内涵;从而得以使教师在组织与规划后面的教学对话实际过程时有所依据,也有助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三、魂归来兮,精神对话
教育的要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放学生的心灵,就是引导学生在对话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和挖掘,进而产生极具个性的感悟和解读;在真正理解文本所欲表达的同时,也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启迪、个性的张扬和真情的流露,以及塑造自我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欲达至这种效果,其方法与策略的采取,固然多多,但无疑这些策略与方法,必要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
以教学散文《珍爱我们的生命》为例,对于“伐木工人一步一步拯救自己生命的行动方式的采取”这一问题,学生在生生之间以及生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经过引导终于认识到伐木工人最后狠心用电锯锯下自己的腿是因为他无法抽回自己的腿,进而才意识到伐木工人的思想活动“一定要活着出去”的信念支持和“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的坚强意志。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引导,除了引导之外还是引导,引导讨论、引导思考、引导思想的升华,如此而已。
总之,有效语文课堂对话的生成,需要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话题确定的科学以及课堂自由精神的高擎。如此,才会为学生全面、自主、和谐的语文发展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