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2017-03-21魏小松

关键词:理念大学生发展

魏小松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地方高校的责任与使命

魏小松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是地方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三大”转变,包括理念转变: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路径转变:体现多元化特征;制度转变:体现规划性与保障性。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课程体系以及评估与监督管理机制,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深入的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对经济发展需要最恰当的回应。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往往集中表现在青年人身上,因此,正值活力青春的大学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国从创业教育,到创新创业教育,再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已把创新创业教育推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是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突破口清醒的认识与决定。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主要群体,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其教育主体的地方高校,应当勇于担负起这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91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后来,一些学者将创业与创新相结合,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一词。然而,对其内涵的理解仍然处于探索的过程中。在我国,对创新创业的概念一直以来存在错误的认识,即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后来,许多学者就努力尝试着从创新和创业教育两方面进行研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雷家骕就指出,需要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快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指出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但仍然还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深刻理解。对创新和创业两个基本概念内在价值的侧重,影响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路的出发点和目标设立。有的学者就指出,创新与创业既有区别,又密不可分,创新比创业更根本,创业为“表”,创新为“里”。创新创业教育,是传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性发展,既需要有创新的内在品质,也需要外在的创业实践的训练。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其本质与内涵尤为重要。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归纳为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指向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创新。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是旨在全面改革传统教育教学、切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2]

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意义

近几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与问题。面对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显得更加迫切。

1.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具体要求

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然与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彼此之间影响深远。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放缓,也必然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其直接而明显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会更加严重。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我国高等教育也应当进行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如高等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协调发展、人才结构的培养模式以及高等教育机制问题等结构性问题,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改革为标志的新常态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与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3]国家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问题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从点、线、面上明确而清晰地作出了指示,以确保在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显然,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可以作为供给侧改革大环境下一个重要的着手点。

2.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的实际需要

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直接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越发庞大。199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89.5万,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749万,增速与增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4]与此同时,随着当前经济发展状态的退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的严峻,这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由于缺乏理念与方法,创业成功者非常少。因此,以现实为参照,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与鼓励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全新的择业与就业理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与欲望、创业理念与精神、创业能力与思维,进而提升创新创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三大”转变

1.理念转变:体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文明的演进史就是一部理念的演进史,许多理念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认知程度的提升而不断扩展与深化。[5]高等教育理念演进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体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体现创业教育理念的课程就在美国高校中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与美国由于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阶段性差距,直到1997年,教育部才指导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对创业教育进行探索。且到2002年,教育部列出了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若干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开启了政府推动的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创业教育的序幕。而在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及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创业教育理念的出现也与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2015年,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在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指明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应适应时代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包括转变旧的创业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具有创造更多岗位的人才;以专业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融合,相互促进,以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知识型创新创业人才等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的转变。

2.路径转变:体现多元化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虽说是统一、集中的指示,但将其运用到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去,却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标准统一的路径。因为我国各地区的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地方城市的高校与一线城市的大学之间,它们无论是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距。而且即使是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它们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也是存在差异的。比如,“985工程”与“211工程”的大学,它们就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政府更好的支持政策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选择与运用上会有更多要素支持,这是地方普通高校所无法达到的。但却依然存在地方高校模仿甚至照搬一些一流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复制创办“创新创业科技园”、“创业园”等,以致最后只能成为摆设与口号。每一所高校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创新创业文化与环境,要有内生性的动力支持,而不只是来源于政府政策文件的推动力。因此,我国庞大地方高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模仿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6],应当以自身独有的办学理念,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充分发挥自身的成长活力,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彰显自身的特色,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

3.制度转变:体现规划性与保障性

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高等教育体系中众多要素的参与,从学校内部机制的协调运作,再到外部各种环境因素的推动,以顶层设计理念统筹协调整个发展过程。无论是创新创业的理念与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融合,还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方式的变革等,既要以自身作为出发点,也应不断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回应。学校作为领导与组织者,统筹于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各学院分管负责教学及具体领导工作的机制平台,发挥组织实施与沟通协调的职能,而非是个别团体、学院的“独自表演”。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团体的关系上,构建起多元合作、互动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参与机制,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形成长期信任与合作的关系,让创新创业青年有更多的机会到实践岗位上去发挥创造能力,确保创新创业的思维与活动得到有力的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给予引导,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方向性。

四、地方高校应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1.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建设

文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作为社会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结果。[7]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是高校在推进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四个主要的内容,其基本表现就是师生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精神状态与实际行动。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需要学校与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氛围,以策划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创新创业研讨会等方式,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精神感召力度,激发他们的自觉性与参与性,开设创通创业教育的通识课与选修课程,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归纳、培育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文化。不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水平与引进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的成功人士与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相结合,深入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行动趋向,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创新创业的能力要求以及形成为之而努力的精神状态,逐步发展成为师生创新创业意识高,社会大众普遍认可和健全完善的扶持保障体系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机制。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它有赖以存在的形式和条件,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结构与合理的配置。[8]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我国地方高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多样,比如财经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等,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它们内部学院或专业设置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地方高校普遍都可以开设“网络创业学”“创业管理入门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南”等课程,专业类型的学生以必修课的方式开设,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师范类学校的学生,可以开设创新教学技能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培养创新教学的能力,对他们在未来创立教学培训班等创业活动会有很大的帮助。总之,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可以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类型,开设一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课程,也可进一步打造成为精品课程,以带动相关专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3.建设评估与监督管理机制

作为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机构的政策执行状况及所取得的成效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估考核,要明确需要考核的内容,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考核标准,使考核的指标具体化、细致化,完善评价考核体系,对一切所考核的客体一律遵守公平、平等的考核原则,严格进行考核,不走形式,不能让政策指令形同虚设。国家的政策是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应当严格执行,否则就是宝贵资源的浪费。加强考核方法的创新,采用量化性、规范性、动态性的考核方法,建立多层次考核的方式,区分不同的考核事项,突出考核评价的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对高校教育发展的指令,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能走过场,不能走形变样。地方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与深化,坚决杜绝“上热下冷”的现象,必须建立自身内部的监督管理机构,管理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力度并进行公示及向上级汇报,从短期来看,以开办的程度、规模以及平台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估考察,从长期来看,以所取得的成果及转化成的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考核,充分做到创新创业教育有序的展开,对存在问题的现象,坚决执行问责制,建设绿色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环境。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北京印书馆,1990.

[2]李亚员.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阐释与研究展望[J].创业就业教育,2016(4):83-87.

[3]吴晓虹,王敏,强添刚.“1+1+n导师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2013(7):151-153.

[4]荆德刚.新常态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与任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37-40.

[5]宣勇.理念、路径与制度:创业教育视域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评黄兆信等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2):103-106.

[6]黄兆信,王志强.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斯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黄兆信.论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几个核心问题[J].兰州大学学报,2014,42(6):147-154.

Deepen the Inno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Local University's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Wei Xiaosong
(College of Education,Xihu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0,China)

Deepen the innov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deepening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local colleges,local universities need to innovate"big three"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including concept transformation:stage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Path:embody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ystem transformation:planning and affordable.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a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to ensure that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et further development.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cept; Path

魏小松(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

2016-12-26)

猜你喜欢

理念大学生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大学生之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