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构建医学信息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03-2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学驱动医学

,, ,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数字医学、健康大数据和医疗物联网蓬勃发展,复合创新型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影响信息转变为知识经济的关键因素之一[1]。医学信息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人才属于社会紧缺人才,很多医学院校顺应社会需要设立了该专业[2]。但对医学信息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还基于单一的传统知识驱动式教学法,即在知识为核心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出现了“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旺两难”尴尬局面[3]。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全面深化普通高等教育医疗卫生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21世纪的教育正呈现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4]。项目驱动是近年来活跃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模式之一,国外已将其用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关于项目驱动的研究涉及范围更加广泛,理论也更加成熟。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且大都集中在项目驱动的内容介绍方面,如基础阶段和项目驱动在纯粹信息类、工程类学科培养的应用探究,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国医学信息学领域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培养仍是关注的研究重点之一[5]。本文借鉴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了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医学信息人才培养新模型。

1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及其优势

1.1 项目驱动教学的含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Project-driven teaching methods)又叫项目引领式教学法,源于德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到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负责,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设计出各个任务项目教学方案的教学模式。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零距离上岗的教学方法[6-8]。必须注意的是项目驱动不等于任务驱动。

1.2 项目驱动教学的一般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更多地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即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其实施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一般模式

图1显示,项目驱动教学法可分为以下5个教学阶段:一是确定项目任务阶段。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设想,然后和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制定计划阶段。主要包括学生分组、设计项目、项目介绍3部分,由学生制定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三是实施计划阶段。由学生自行确定分工以及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主要包括小组项目立项、自主学习、项目开展和阶段小结交流4部分。四是检查评估阶段。即成果提交评价阶段,先由学生对提交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五是归档或结果应用阶段。即将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企业生产和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发挥项目驱动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制定,任务周期可以是数天或数月,也可以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跨专业制定实施综合型项目任务。

1.3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

项目驱动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具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教学基础。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根据自己的目的或兴趣进行组队并选择项目后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构建的。构建主义理论提倡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强调以任务为驱动,并注意任务的整体性。总之,构建主义的理念更注重实践性、自主性。

1.3.2 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

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基础是用心、用脑、用手,强调学生作为项目中心负责人全程独立地参与整个项目的过程,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通常是长期项目与阶段项目相结合,达到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1.3.3 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项目驱动教学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作为项目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项目的主动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教师提问形式,这也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显著表现。

1.3.4 教学目的着重实用能力的培养

项目驱动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能力。传统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丧失主动求知的欲望和行动力,丧失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容易导致学生的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这也是造成上文所说的“两难两旺”尴尬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项目教学法更注重让学生去自主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1.3.5 教学成果更综合实用

项目工作任务成果更具综合性和实用性。项目教学中项目任务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制定,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具有学科交叉性,即在应用本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结合其他各专业的优势,使项目成果更丰富、全面、实用,可以应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

2 高校医学信息学的教学模式及现状

2.1 高校医学信息学的教学模式及不足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多来占据着高校课堂,教师主要在授课中传授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学生则主要是“接收式学习”,课堂教学程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9]。某课题组在第7届全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期间,对我国内地40多所本科院校医学信息学教学相关的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硕士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43.18%的人认为培养目标难以满足教育的特殊需要,有40.91%的人认为实践教学环境薄弱,有38.64%的人认为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较低。此外,理论与社会实践不匹配问题也被广泛提出,这些不足导致了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过程中所面临的尴尬状态[1]。

2.2 高校医学信息学教育的现状

“培养集医学基础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能力为一体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医学信息学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10]。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集医学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学为一体的医学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但单一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使很多医学信息学学生、任课教师及用人单位都面临着一系列尴尬现状。

2.2.1 医学信息学学生

2.2.1.1 定位不明确

一是专业定位不明确。医学信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具有边缘性,学科相对较新且属于医学、信息技术、管理三大学科的交叉学科,许多学生对其认识不够,因此专业定位模糊。二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定位不明确。传统的 4年制本科教学模式一般是前两年主要是医学类课程,后两年是专业课,但迫于就业压力,本科生后两年忙着为就业、升学等做准备,很容易忽视专业课的学习。

2.2.1.2 自我价值感低

2011年我国内地培养医学信息人才的院校仅占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的5%,而医学信息学专业的招生规模和地位远不及所在高校同等情况下的其他医学类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在学校及社会上的定位也属于边缘辅助性学科,再加上缺乏学校政策的倾斜、社会的认知度低、学生自身知识掌握不够,容易导致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的自我价值感较低。

2.2.1.3 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对较弱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集管理、信息技术、医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在培养过程中要综合这3方面的知识。但这三方面都是各自独立的专业学科,医学信息学与之相比并不具备明显竞争力,专业知识及技能相对较弱。

2.2.2 医学信息学教师

2.2.2.1 教学思想和模式固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课下备课、写教案、做好PPT,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讲解,时间一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容易固化,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2.2.2 自我满足感和认可度低

作为知识的灌输者,大量的教案和PPT制作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不仅把授课变成了机械性的任务,大大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满足感和认可度,也影响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和能力,造成了学习效果不理想。

2.2.3 用人企业

2.2.3.1 对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识不够

2008年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建设调查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50%的医院中信息人员仅占该院总人数的0.5%。有些偏远乡镇医院或县级医院由于信息化水平落后,缺乏寻求专业医学信息人才的意识。根据毕业生对应聘现场的反馈,有的医院甚至不知道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不清楚医学信息学人才的作用,说明有些用人单位对医学信息学认识不够[1]。

2.2.3.2 符合职位要求的医学信息毕业生难找

许多用人单位认为医学信息学人才对于所学知识的“广而不精”,人才培养较重理论轻实践,综合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常常难以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医学信息毕业生,只好转而寻找计算机技术专业、管理专业或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

3 融合传统教学与项目驱动教学的医学信息学培养新模式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自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等符合现代教学的需求,具有诸多优点,但其重实践轻理论也存在明显缺点。因此医学信息人才培养不能单一地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仍需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附加价值”,为传统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因此,笔者尝试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嵌入到目前医学信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利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构建基于项目驱动理念的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两种模式相互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从而梯度式、层次化地建立一个针对医学信息交叉学科的“二联驱动”培养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探索出一条适合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新道路。

3.1 “二联驱动”培养模式的思路及框架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而交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近代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11]。将“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形成的“二联驱动”培养模式应用到医学信息交叉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依据项目任务的要求查找自己所需的各类资料,自我主导实施过程,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学,教师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枯燥乏味的学习为充满兴趣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较好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文档写作、沟通交流与信息获取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2]。其次,在“二联驱动”培养模式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必然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热情。此外,项目驱动教学中真实的商业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13]。采用“二联驱动”的教学,克服了传统培养模式下学生认知程度和学习情况不一致而教师“一刀切”的弊端,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与海量的互联网资源能够提供精准的教参和学习资料,可为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其他专业的教师、学者的参与更加充实了整个培养模式的基础,使学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了师生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共同进步。

此外,项目驱动教学将吸引更多社会企业的参与,可以使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新模式将传统教学法与项目驱动教学法模式有效融合,分别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培养方式出发,梯度式、层次化地构建了一个医学信息学交叉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图2)。

图2 医学信息交叉学科的“二联驱动”培养新模式

3.2 “二联驱动”培养模式

“二联驱动”培养新模式按时间顺序排列。我国医学信息学本科教育一般是4年制,前两年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此过程采用传统培养模式为主、短期的项目驱动培养模式为辅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明确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并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初步规划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医院医药信息技术导向型、卫生信息管理导向型、医药信息资源导向型3类[14],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实践中要对这3类方向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初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向,以便在以后的两年中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为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说医学信息学本科4年制中前两年的培养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后两年的培养则是一个将储备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查漏补缺、系统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项目驱动培养模式为主、传统教育模式为辅。在此过程中学生经过前两年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培养,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兴趣及适合方向,进入了最后确定分组阶段。学生选择自己理想的方向与对应教师,为后两年针对性学习实践做好准备,学校和用人单位则为学生提供师资力量和环境的后备保障。在整个“二联驱动”培养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前两年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讲解专业知识,后两年则是提供项目驱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指导。与单一的传统培养模式相比,除学校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基础的专业知识和一系列指导外,企业教师可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其行业的最新理念、发展趋势等。用人单位还可以利用这种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需要的紧缺人才,同时为学生提供技术、环境支持和就业岗位,还可与学校教师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用人单位和学校的相互推动,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三方共赢”。

3.3 “二联驱动”培养模式的实现条件

“二联驱动”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校、学生及用人单位三方积极配合。学校和用人单位可定期举办专业技术沙龙,双方相互交流学习;用人单位和学生也可签订定向就业协议,既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为用人单位培养优秀人才。为使医学信息学专业大一新生对其所学专业有清晰而明确的认识,从而正确选择后两年的项目驱动培养方向,任课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应全面介绍医学信息学专业本科所要学习的全部课程,以使其对本专业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消除对未来的迷茫,从而进行有目标的学习。项目驱动课题的选取和设置必须杜绝临时拼凑和缺乏创新的假课题和虚课题,避免此类创新活动流于形式。因为这些不具备创新条件和研究价值的虚假命题作为学生的创新课题,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无法培养其创新能力[15]。

4 结语

实施“二联驱动”培养模式,从学生角度来说,将会改变目前医学信息学交叉人才的专业面较广但研究不够深入的窘况;从学校角度来看,可把医学信息学专业建设成一个独立的特色专业;从社会角度出发,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填补了相关单位的用人缺口。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背景、师资力量和相关政策的不同,立即实行多样化培养模式并不现实,但应该为此努力,以达到“三赢”局面。

猜你喜欢

信息学驱动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鸡NRF1基因启动子区生物信息学分析
生物信息学辅助研究乳腺癌转移相关lncRNA进展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PBL教学模式在结构生物信息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