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学术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研究综述

2017-03-2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偶遇学者阶段

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研究的一个高峰期。总体上看,其成果大多为对信息查寻行为的现象或特征的全貌性研究,主要任务是描述其行为规律与总体特征,如Ellis的信息查寻特性模型[1]、Kuhlthau的信息检索过程模型[2]、Bates的采莓模型[3]及Dervin的意义建构模型[4]等。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近10年来一些很有意义的新成果涌现出来,它们或是针对信息查寻行为某一方面特征,或是着眼于某项具体查寻行为,或是关注于其内部要素的影响机理而展开的深入研究。笔者根据其性质及适用范围,从普通学术用户、特定学科群体用户的模型构建以及现有模型的修正3个方面进行梳理与评述,力求厘清近10年来学术信息行为模型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以供参考。

1 学术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构建

1.1 不确定性模型

长期以来,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的传统观点一般认为不确定性存在于信息查寻过程的初始阶段,且伴随着一系列的信息查寻活动而逐渐减少,直至活动结束而最终消失。

我们从Brooks的知识方程[5]、Dervin的意义建构模型[4]、Belkin的知识非常态模型[6]等理论中均以可发现此类明确或隐含的表述。英国与瑞士学者Chowdhury与Landoni则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们于2014年收集了高等院校学术用户信息查寻的不确定性相关研究数据,并且利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信息查寻活动与信息查寻问题之间是否存在一定联系,最终发现在给定主题情况下,信息查寻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由于用户的知识空缺或数字环境中伴随信息查寻过程产生的各种复杂性而造成的。具体的研究发现有:信息查寻活动及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导致不确定性的产生;不确定性可能持续存在于信息查寻的全过程,尽管其间可能会产生变化;虽然存在不确定性的相关消极因素,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积极因素。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Chowdhury等于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信息查寻行为的不确定性模型(图1)[7],该模型的特点是专注于信息查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图1 信息查寻行为的不确定性模型(Chowdhury等, 2014)

1.2 信息偶遇模型

信息偶遇作为信息查寻行为的一种特殊类型,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关注,而有关其模型构建的研究近年来也陆续有一些成果展现,如Erdelez于1999年提出的信息偶遇发生过程模型[8]、Cunha于2005年提出的信息偶遇发展模型[9]及Lawley和Tompkins于2013年的信息偶遇感知模型[10]等。后者因已有国内学者王文韬与谢阳群做过介绍与评述[11],笔者不再赘言,现仅就国内尚未关注的Workman的信息偶遇模型予以介绍。

2014年,Workman等借助现有研究文献,通过语义谓词工具的应用,分析其数据并依此构建了促进偶然性知识发现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IF-SKD),如图2所示。Workman等检索该领域相关文献并逐一评判其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出信息偶遇过程包含重复、变更或辨析、查寻者的先验知识、信息组织和信息描述的作用等4个重要环节,并应用于促进偶然性知识发现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构建[12]。该模型的特点是上述4个环节在信息交互过程中会适时调整以适应查寻行为的重复与查寻兴趣的变化,而信息偶遇可能以增强短时记忆的概念化与查寻者先验知识的联系这样一种方式展现出来。

图2 促进知识发现的IF-SKD模型(Workman等, 2014)

2 特定学术用户群体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构建

2.1 医学学者

2009年, Salajegheh与Hayati通过访谈的方式抽样调查了伊朗医学院30位学者的信息查寻行为,并利用扎根理论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医学院学术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如图3所示[13]。

该模型将医学学术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分主题范围筛选、信息需求查寻、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浏览、信息资源收集、信息利用、知识传递等7类。

图3 医学院学术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Salajegheh & Hayati, 2009)

遗憾的是该模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未能在模型中充分展示,稍显简单。查寻行为属于复杂的人类信息行为,在当今复杂的信息环境与多元信息渠道中,单向的、单一的星状或线性过程模型均不足以完整而准确地揭示与描述其内在机制。此外,作者的调查对象仅限于伊朗医学院,成果的普适性也存疑。而作者在随后提出的医学学术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流程图(图4)不仅覆盖了其所有要素,还清晰地表达出了各行为要素间的路径方向。

图4 医学院学术用户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流程(Salajegheh & Hayati, 2009)

2.2 社会科学学者

Al-Wreika等利用检索实验、半结构化访谈以及发声思维法收集社会科学学者的英语与阿拉伯语的跨语言信息查寻行为的相关数据,并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数据分析,并据此构建了跨语言信息查寻行为的解释模型[14](图5)。研究发现,受试者信息需求的变化取决于所使用的语言,同样的检索任务在阿拉伯语数据库检索时比英语数据库检索时采用更多的策略,这使更多的搜索策略出现在阿拉伯语信息搜索中。受试者解释他们在阿拉伯语数据库检索时采用更多的检索策略是由于在线阿拉伯语文献数量较少的缘故,并认为此举增加了其检索负担。该模型将信息查寻分为初始、核心与结束3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将问题思考、信息源识别、关键词识别以及信息需求识别归入英语和阿拉伯语信息查寻的共同策略,而猜测、调节与同义(查寻)则视为阿拉伯语独有的信息查寻策略;在核心阶段,二者共同的策略有探索、控制、链接与精练,阿拉伯语独有的信息查寻策略则为规避;在结束阶段,二者共同的策略有整合与过滤,阿拉伯语独有的信息查寻策略为选择。

图5 跨语言信息查寻行为模型(Al-Wreika, 2015)

2.3 历史学者

韩国学者Rhee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扎根理论法比较分析了历史学与图情、档案领域信息查寻行为的综述文献,并与由Meho与Tibbo创建的社会科学家信息查寻行为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历史学者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如图6所示。Rhee发现历史学者的信息查寻行为的有效性、程度、特征和阶段的基础理论均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学者,二者的信息查寻行为特征重叠,但历史学者还具有定向、语境知识构建、评估等3个额外特征。二者的信息查寻行为之间的差异源自历史学科由事实驱动的性质以及历史学者更常使用档案材料[15]。

图6 历史学者信息查寻行为的阶段与特征模型(Rhee HL, 2012)

2.4 音乐学者

Lavranos等人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大量信息科学研究文献已经尝试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相关的音乐查寻行为的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建模,但是只有极少数的研究述及信息查寻行为和音乐创作活动,如作曲、演奏和即兴演奏、聆听和分析,为此他们构建了一个音乐创造力信息查寻行为的概念框架,如图7所示[16]。

Lavranos等学者以满足音乐创作信息需求为目的,结合Wilson构建的信息行为模型及Webster构建的音乐创造力思维模型,将二者主要特点合成为一个统一的音乐创造力信息查寻行为模型,旨在探讨音乐家的信息查寻行为与音乐创作过程之间的联系,为大家理解音乐创作过程中的信息需求满足的作用提供理论框架。音乐创造力为音乐创作者的目标,也受其信息查寻方式的影响。音乐创作作为信息查寻的动机,受可用信息与音乐创作者个体特性的影响。总体来看,该框架涉及到音乐创作的信息动机与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环境或个人障碍、音乐创作活动等因素,将Wilson与Webster模型的要素有效整合于其中。

图7 音乐创造力信息查寻行为概念模型(Lavranos等, 2015)

3 现有模型研究

3.1 模型修正

2007年,以色列学者Bronstein在犹太学者信息查寻行为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Ellis信息查寻行为特征模型的修正建议。他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调查了以色列4所大学的25名学者,并且使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信息活动与研究阶段或研究目的之间均呈强相关关系,并据此提出了Ellis模型的修正建议。在信息查寻行为的阶段相关因素的研究中,Bronstein将其分为初始、当前感知、结束等3个阶段。其中,初始阶段主要包含起始参考文献追踪(引文跟踪)、浏览、提取等信息行为,当前感知阶段则包含策略监控(含印刷与数字渠道的监控)、关联、引文跟踪等信息行为,结束阶段则表示信息活动的结束(图8)。在信息查寻的阶段独立因素主要指信息的管理与评估,具体包含了查证、区分与信息管理等信息活动(图9)[17]。

图8 (Bronstein)信息查寻行为的阶段相关因素

图9 (Bronstein)信息查寻行为的阶段独立因素

2008年,Bronstein发现以色列的犹太研究学者在信息渠道选择时遵循的两个法则:“成本效益比”(专注于渠道提供的信息质量)“最小努力法则”(专注于信息通道的可访问性)。为进一步了解学者信息渠道选择背后的法则,受试者需在结构化问卷中回答信息搜索时面临的成本、距离(当只能远程查寻该信息时)、不友好的界面、获得所需信息要花费的时间等4种障碍。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参与者信息渠道的利用不受信息查寻过程中所遇障碍的影响,信息质量是信息渠道选择的决定性要素[18]。

3.2 影响因素

Savolainen于2015年通过对侧重于库尔梭的开发信息搜索过程模型以及Nahl的社会-生物信息技术模型的比较研究,详细阐述了信息查寻与使用的情感和认知因素之间关系的概念图,揭示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信息查寻和利用中的相互作用,认为库尔梭的模型将认知因素(思维)、情感因素(情感)以及情感-认知因素(情绪)作为6个阶段的信息查寻过程的整体中的构成部分,思维决定情感的心理效价(积极或消极),情绪打开或关闭查寻中的可能性范围。Nahl的分类模型则将情感与认知因素定义为服务于信息生态学的生物确定过程[19]。

4 结语

国外关于信息行为模型的研究已成为信息用户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点已为国内学者所证实。如查先进等人通过对国外图书情报领域6种主流期刊近10年来(2003-2012)刊载的网络信息行为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通过模型构建探索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20]。

综上所述,国外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研究总体特点与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有针对信息查寻行为的某一类型展开研究,如上述的信息偶遇模型,也有针对信息查寻行为的某一特征的理论探讨,如上述的不确定性模型。二是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分,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化的趋势,如上述的医学、社会科学、历史、音乐等学科领域学者的信息查寻行为模型的构建。三是学术成果开始更多地关注于微观层面,从描述性研究逐步转向到解释性研究,逐步关注信息查寻行为的内部影响因素等微观层面的探讨,如Savolainen关于情感和认知因素在信息查寻和使用中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四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则呈现出继承与出新相结合,但仍以继承为主,在数据收集方面仍以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也有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等,大多采用几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使用;在数据分析方面,主要采用扎根理论法,也有部分成果采用相关分析法及比较分析法等。

猜你喜欢

偶遇学者阶段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学者介绍
偶遇外星人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偶遇骆驼
学者介绍
幸福的偶遇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