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视频实践

2017-03-21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微信服务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移动化、碎片化和泛在化为特点的读者学习行为使得图书馆微服务应运而生[2],传统的图书馆资源及服务宣传方式如海报、展板、现场推广等面临转型和挑战,随着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发展,微视频凭借短小精悍、传播快、即时性强特点得到了读者的接受和喜爱,微视频发展态势逐年增长[3]。以济宁医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为例,探讨微视频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中的问题及推广策略。

1 微视频相关概念

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宣传推广出现出崭新的姿态,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成为常态化,微视频也应运而生,尽管微视频的概念没有统一,但微视频具有的特点已得到学者的共识,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可通过PC、手机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4]。与微视频相关的概念中,微电影、微课程在高校教育宣传中也发展迅速,微电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的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5],如获得第十届IFLA图书馆国际营销奖一等奖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爱上图书馆”。微课程也被称为“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6],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微课程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技巧划分了细小的知识单元,弥补了传统信息素养的培训课程[7]。笔者认为,微电影的特点在于其具有一定“故事性”,微课程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微视频短小精炼,易于传播及快速获取,相对于微电影和微课程,“短快精”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程三者的关系相辅相成,都具有新媒体时代“微”的特点,微视频、微课程强调对知识点的传授时没有绝对的区分,微视频、微电影强调对媒介形式的一种展现时也没有绝对的区分,微视频可以作为微电影、微课程的一部分,三者相关概念对比见表1。

表1 微视频相关概念

2 国内高校图书馆微视频研究现状

通过网页检索“图书馆微视频 site:edu.cn”,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微视频服务的高校有武汉大学图书馆、中国石油大学图书馆等,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或通过专业摄影机、手机录视频等举办微视频大赛,让读者参与到图书馆的活动之中。通过检索微信文章“图书馆微视频”,共124篇,其中以高校图书馆微信平台发布的文章39篇,文章内容也多涉及举办微视频大赛的活动宣传。通过检索词“图书馆微视频”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检索到相关文章6篇,论述了图书馆开展微视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微视频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微教育、微营销、微社交和微动力等方面[3]。

通过以上检索,国内高校图书馆微视频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成果产出比较少,品牌效应还没有出现。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微视频的应用对于图书馆资源及服务的推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及图书馆影响力等方面给读者和图书馆自身都带来了全新的价值[4]。因此,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读者的学习行为特点,立足读者需求,及时进行服务创新,我馆在微视频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尝试,希望能为高校图书馆带来启发和借鉴。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微视频实践——以济宁医学院图书馆为例

我馆自2016年9月26日新学期在图书馆官方微信平台发布微视频以来,截止2017年3月21日,共发文7次,见表2。

表2 我馆微视频发布一览表

3.1 前期调研及规划

3.1.1 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对微视频制作至关重要。通过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的文献调研以及高校图书馆官方微信、微博、网页等网络资源的调研,了解目前图书馆微视频的研究现状,结合我馆的具体实际,确定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如下。

3.1.2 整体规划

我馆微视频是在图书馆员的指导下,与学生共同完成,共5人参与制作。微视频的制作以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讲座、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为基本框架,围绕馆藏资源介绍、电子资源使用、检索方法和技巧等问题,划分为细小的知识点,利用PPT转换视频方法制作时长为3-5分钟的微视频。根据读者学习进程,制定微视频内容及发布时间,必要时进行调整,对已发布的微视频进行反馈调研,不断完善微视频制作,满足读者需求。

3.2 制作原则

3.2.1 降低制作成本

微视频的制作本着简单实现的原则,制作时间控制在3-5天,利用多种视频制作工具,采用录屏、摄像或格式转换等技术,通过手机或相机获取所需素材并重新整合编辑,经过后期处理加工,形成完整的作品,在满足读者需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制作成本,实现推广效果的最大化。

3.2.2 宣传内容切合读者需求

微视频短、快、精的特点要求能够在2-5分钟之内将知识点讲解清楚,符合读者移动化、碎片化、泛在化的学习特点,对知识点进行标画解释,针对性强,语言力求精准,不重复,运用合理的动画效果与排版方法,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达到良好的视听效果,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此外,由于我校校区三区一园,分布广泛,图书馆内部建设与构造并不完全统一,内容方面应统筹谋划,全面考虑。

3.2.3 发布周期相对固定

基于读者具体需求制作的微视频有着较强的即时性,在固定的时间发布能够吸引读者关注,形成固定的读者群,微视频制作应提前设计,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及时与读者分享知识,避免延误。

3.3 学生参与制作

鼓励和激励用户、图书馆从业人员、视频制作爱好者等积极参与微视频制作,能够充分发挥个体的创造性[8],学生通过对微视频资源的自主式学习,解决信息检索、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问题,其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9]。我馆微视频是在图书馆员的指导下,由义务馆员与勤工俭学的学生共同参与制作完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制作团队快速掌握读者的需求提供了便利。通过微视频实践,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实践能力,同时学生的参与也让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得到了调高,发挥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3.4 制作人员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微视频相关活动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技术和水平日益更新,只有不断学习,微视频制作水平才能提升。通过关注中文数据库、微信、微博、网页等关于微视频制作、PPT设计技巧等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参与校内外各种微视频相关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制作人员的实践能力,扩展思路视野。如我馆在2016年第三届万方数据微视频大赛中组织推荐了2部作品参与制作的学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自信心。

4 高校图书馆微视频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微视频在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与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作为一种宣传媒介,向读者展示出图书馆的各项资源与服务,加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微视频服务的推出,更新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增强了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但微视频的浏览量不高,关注度不高,需要引起重视。

4.1 对读者需求了解不足,缺乏关注度

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实习和见习时间较长,专业课课程相对集中,空余时间较少,繁重的课业使得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持续关注微视频;微视频内容以图书馆利用为主,专业课知识介绍缺乏,造成微视频浏览量不高。我馆微视频的发布目前主要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发布,宣传途径单一,关注的学生较少。

4.2 人才匮乏,缺乏培训体系

目前微视频的制作成员基本都是医学背景,微视频制作经验少,创新力度不够,形态较为单一,主要依靠PPT转换技术制作微视频,相关人才匮乏。同时,学生在图书馆作为义务馆员和勤工助学参与微视频制作,可是等学生熟练掌握微视频制作流程就需离开图书馆进行实习和见习时,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进行衔接。

4.3 后期反馈及评价不足

微视频发布后,并没有建立有效的后期反馈及评价机制,也没有及时获取读者对于微视频的建议或意见,在微视频制作和宣传推广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反馈评价机制。

5 高校图书馆微视频推广策略

5.1 需求合作,共建共享

图书馆可寻求校内合作,与院系之间合作加强宣传推广,与社团或广播台等合作发现培养人才,结合医学专业课知识,创新微视频内容;校外可与省内高校图书馆合作,共同探索微视频实践推广策略,建立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的新模式;图书馆也可以同社会上的专业制作团队合作,共同制作更加符合读者需求的微视频。

5.2 长期保存,便于修改

图书馆微视频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长期保存并作为特色资源库建设,建立微视频资源库,积累微视频制作素材与经验,使读者随时随地地便捷获取知识,满足需求。由于每年都有新生入校,因此一些共性的问题只需修改制作微视频素材中的部分内容即可,不必再重新制作,有效节约成本。

5.3 加强宣传,提高创新

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作的微视频,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布渠道来展示,必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9]。微视频可以通过图书馆主页、校园网、微博、微信、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多方位宣传推广,借助读书月、微视频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对微视频的认识,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等方式简化微视频观看步骤,提高创新度。

5.4 及时反馈,不断完善

微视频作为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新方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传播性与互动性。制作人员应定期向读者发放微视频使用的调查问卷,搜集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以及在观看微视频中遇到的问题[10],设置反馈评论区、意见征集区等,开放读者讨论区,增加微视频的交互性,营造良好的交互氛围,不断完善并改进微视频的内容及服务模式。

5.5 建立机制,规范培训

微视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学生的参与使微视频能够体现学生的视角。由于学生在微视频制作中的流动性,有必要建立微视频的培训体系,通过微视频的制作原则、流程和岗位要求等培训,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制作激情和动力,促进图书馆宣传,形成良性循环。

6 结语

图书馆微视频的本质是服务读者、增强读者的信息素养,带动和提高图书馆的品牌服务形象。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需紧跟教育技术发展潮流,把握读者的信息行为特点[11],及时进行服务转型,主动融入读者信息环境[12],不断满足读者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建立微视频案例库,弥补信息素养教育资源的不足[13],努力使图书馆服务迈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图书馆微信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微信
微信
微信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