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公德教育的开展

2017-03-21赵丹丽

关键词:基础课中国梦

赵丹丽

【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可以围绕“中国梦”概括为从国家到社会的多个层面,每一个层面的落实都离不开公民的品德,即公德教育的内容。而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即为缺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案例-模拟”的教学方式将公德教育带入实践,形成常态。

【关键词】基础课 中国梦 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1-0219-01

一、基础课教学中开展公德教育的背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2015年修订版基础课教材,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内容可以围绕“中国梦”概括为以下结构脉络,绪论中就确立了学生的两个成长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及与时代接轨、贯穿教材的“六有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技大学,勉励同学们“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这两个成长目标是国家层面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为的是大学生能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

思想道德素质中大学生德育工作是核心,而法律素质则需要大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法律做什么”、“法律怎么做”。实现“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是大学生首先需要遵循的,而中国梦落实到社会层面,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共同理想,即实现民族的振兴,通过传统的传承、爱国主义的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

这一共同理想需要凝聚无数的个人价值,即公民的个人层面,个人理念、人生观的形成;如何判断人生观的意义,以及影响个人人生观实现的因素。而个人的人生观融入社会则会在社会层面形成这个国家的传统美德、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这些道德理念的实现、传承需要个人层面的认可,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围绕中国梦的实现,树立两个成长目标,提出两个素质要求,从社会层面的民族振兴落实到个人层面的人生价值,再汇聚到社会层面的品德素养,最终通过个人层面得以实现。在执行实现层面,个人品德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有的德育都是要落实到公民个人层面,并由无数的个人品德形成这个社会认可的公德才得以实现。基础课中的德育,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基础课中,对于公德的定义为“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侧,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其实公德除了公民个人行为准则,还包括公民的社会责任感,面对界限模糊的社会事件、素不相识的路人也能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

二、基础课教学中开展公德教育的必要性

1902年3月10日,梁启超先生在他的《论公德》一文中写到,“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梁启超先生发现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公德的缺乏,仁人志士如果都独善其身,只享受这个国家带来的权利,而不履行作为公民的义务,缺少公德心,国家就如同一盘散沙,难以凝聚。究其原因,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们的关系网络都是依托熟人形成的,自动疲敝了公共领域的关系,公德才会缺乏。人们愿意帮助熟人,但不愿意为公共领域、没有熟人依托的关系网络付出太多。而这恰恰是社会所需要的、缺失的部分。应该逐渐树立一种意识,养成一种习惯,不光要帮助熟人,更需要帮助陌生人。

曾经在109人的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如果你在公交車上遇到有需要的人,你会让座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有前提”的让座,即当自己不需要座位时,可以让给别人;当自己也需要座位时,不会让给别人。很少有不假思索表示会让座的同学,都需要思考、衡量;也很少会将注意力放在别人是否需要帮助上,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当代社会,最小范围内的公德的养成需要最大范围内的公民的同意和共识,最低限度的道德约束呼唤着最高精神的支持。即便是让座这样一件小事,需要全社会形成习惯,成为一种社会秩序才能被认可,公德的成为常态任重而道远。

三、基础课教学中开展公德教育的途径

在基础课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积极模拟场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面对现实环境中产生的矛盾心理以及应该做出的抉择。一般的案例教学法,将理论融入案例中进行阐释,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案例进行认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案例大都或多或少是为了契合主题,所展现的内容有所加工,添加了教师的主观期望的。如果要更深一步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还需要为学生模拟一个场景,让学生学会反思。让学生在课堂分享“理论-案例-模拟”的过程,并带到实践中。如设置一个“大学声”环节,在每堂课的开篇,邀请1-2位同学分享现实生活中让他们感动的瞬间。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视频、一张图片、一件小事等打动人们的一瞬间。

从理论到实践,除了课堂模拟出的场景,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实现。如G20期间杭州高校的大学生以“小清荷”的志愿者身份出现在杭州街头的各个角落,服务于G20期间杭州的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类似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深入街头的活动应该形成常态。大学生寻找他们感兴趣的主题,用自己的形式去宣传、发扬给普通的群众。把公德心灌输给每一个人,使公德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服务引领大学生遵循“六有”要求茁壮成长[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6-10/23/nw.D110000zgqnb_20161023_1-04.htm.2016.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EB/OL].http://china.cnr.cn/gdgg/201211/t20121129_511447348.shtml.2012.

[4]梁启超:论公德[EB/OL].http://www.cnr.cn/tfmb/shgd/gddjt/t20051206_504137982.html.2015.

[5]陈珊.公德缺失和公德重建的社会心理分析——北京市民社会公德调查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4):56-60.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基础课中国梦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