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坑去哪儿了
2017-03-21张超
张超
一、教学案例
这几天连续的小雨让学校的环境和孩子们的心情都变得有些阴沉沉的。学校里本来属于孩子们玩耍的操场变成了一个个小水坑,让他们无处下脚啊!不过今天孩子们的小脸终于挂上了笑容,不仅仅是太阳出来,天气变好了,更重要的是,有趣的科学探究课和搞笑的科学课张老师来啦。
这就是今天陶小一(1)班的教室,可以说是热闹非凡。科学课张老师又带来了一个大问题考考大家啦。
“小朋友们,昨天下了一场大雨。但是今天咱们学校的一些水坑就不见了,为什么呢?”张老师饶有兴趣地问大家。
“老师,没有不见啊,不是还在那的吗。下课的时候我们还在那玩的呢。”
“笨蛋,老师不是这个意思。”机灵的小窦同学立刻反驳了子尧的话。“张老师的意思是水坑里的水去哪了?”
张老师摸了摸双博的头,“还是小窦最聪明,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晓得……”又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抢答声音。这个时候我观察到了角落里文静腼腆的小悦,她是一个非常害羞的小姑娘,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同学。所以我说:“张老师喜欢合作交流的小组,看一看哪一组的想法最多!”学生们果然很听话,这样也发挥了那些不太爱说话同学的长处。没过一会,小悦她们那一组的同学就率先抱臂坐正了。我上前看了看她们的记录单“水被太阳和大地吸收了”。我欣然地点了点头,又看了看其他小组的猜想,基本上大同小异。所以我决定让大家开始激动人心的环节:设计实验。
“同学们,针对你们不同的猜想,老师觉得你们应该自己想办法去证明,我会努力为你们筹备材料的哦。”
在这个环节,班上的一些小顽皮:小杨、艺哲、浩然他们可开心了。他们各自带领自己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是要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也要向班上的其他同学展示他们的方案是最好的。孩子们都想成为赢家。当然,羽墨、景心这些成绩好的同学也不甘示弱,都各显神通。可怜的张老师在干吗呢?好可怜,完全没有我的事,我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准备材料呢?他们设计完方案之后立刻开始实验,真的是忙得不亦乐乎啊。
最后每一小组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第一小组的结论是被泥土吸走了,他们可是真的造了一些泥土呢。第二小组的双博他们得到的是被太阳晒干,……
这样的课堂,时间显得更加短了,两节课80分钟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孩子们的收获绝对是满满的。成功的小组在分享他们的喜悦,失败的小组也铭记了这一失利的教训。课到了这里,我非常开心。我真的没有帮他们什么,我就是在上课之前问了他们一个问题,就能让他们得到这么多的结论。我想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的: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二、案例分析
用科学来解释,孩子们每个细胞核里的DNA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分层次的理解能力。在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很小、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一年级就是培养他们科学素养和正确科学方法的最佳时期。那么一个正确的科学教学方法应该在一年级的孩子们身上如何得到应有的利用、发挥,不妨来看看我校一年级科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得出结论。
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才会存在,才会有不同孩子在不同时刻的喜悦。在提出假设这一环节上,充分发挥了6、7岁孩子的丰富想象力。也许他们不知道水有蒸发这个事实存在,甚至到最后他们都不理解蒸发和汽化这些科学词汇的真正意思。但他们学会了方法,一个探究的方法,一个研究科学、追求真理的正确方法。而且他们的结论的确是在他们探究过程结束后得出的,这非常的珍贵。学生自身经历的教育过程比教师直接传授的教育过程要有效率得多。
三、案例反思
这是科学课,我很确定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科学课堂。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能学到什么样的科学知识呢?我想很少吧!“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儿童亲历探究自然的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交流的过程中,提倡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作为孩子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支持者,陪伴孩子去发现世界,因为新的发现往往是不同操作實验的结果。
同时,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以探究的方式自己建构知识的空间和时间。孩子们将有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上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完成科学探究的基本动作:发现并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探究过程的引领者而非策划者。教师帮助学生根据他们的探究过程自己构建知识,问题的答案来自孩子们的探究过程而非教师,教师通过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分享这些知识。当学生的探究遇到障碍时,教师以机智的提问引发他们的思考,而非直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一个小小的问题能够引起孩子们如此大的一次探究活动,这不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吗?以“水坑去哪儿了”这个有争议话题,让孩子们按照科学家的脚步去探索其中的秘密。一(1)班的孩子很开心,也许他们有些结论是存在问题的。但是就像刚开始说的一样,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探究的过程才是最精彩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锻炼了我,因为我要随时捕捉孩子们精妙的提问与猜想,这不正是两全其美吗。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该给学生什么样的科学教育?给学生什么样的科学课堂?通过这节课,我想应该还学生一个以生为本的科学教育,一个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科学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这样的课堂也意味着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样的课堂同时还意味着平等,平等参与,平等对话。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次科学课都能陪伴学生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