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概念理解教学走向深度的探索
2017-03-21宗慧
宗慧
小学科学课核心理念是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当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片面地追求探究活动的这一学习形式,将教学等同于科学探究步骤的落实,而忽视了一些关于科学概念的教学。
一、“放大”认知过程,“放慢”教学节奏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單元《果实和种子》第一课时“认识果实”为例。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教师在处理这样简单概念教学时,往往会直接告知学生果实的组成部分,然后多个实例进行判断和巩固。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被硬生生地给予了一个“果实”概念,对它的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如果教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放大”认识的过程,“放慢”教学的节奏,在孩子们自主的体验活动中逐步建立“果实”概念,这样的认识才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的,也能在语言表达、实验操作等方面有更多的锻炼和成长。现将笔者的课堂教学片断呈现如下:
师:用视频资料导人“植物的一生”,什么叫“一生”?植物的一生是什么?
生1:从小到大。
生2:从种子开始,到长果实。
师:刚刚有小朋友提到,植物会长果实,今天呢,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果实。课前也让你们带来了自己认为是果实的材料,请你在小组里说出它是不是果实,你怎么判断的,然后进行小组汇报。注意:汇报时请说清楚你带来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我认为它是果实,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意图:充分地利用学生带来的材料,让低年级的学生学会用丰富多彩的词语描述带来的物品,也让学生学会观察。讨论时提出自己判断的理由,为后面的概念形成做好铺垫。
小组1:我带来的是苹果,它红红的,圆圆的,它可以吃,是果实。
小组2:我带来的是梨子,它黄色的,它有把子,所以是果实。
小组3:我带来的是番茄,它红通通的,我觉得它是果实,因为它长在藤上。
小组4:我带来的是萝卜,它长在土里,是果实。
师:刚刚同学们有了不同的观点,也发表了自己的判断方法,到底什么才是果实呢?我们都知道,苹果、花生是不是果实?
生:是。
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常识,达成共识。
师:它们既然都是果实,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它们有籽。
生2:有点点在里面……
师:科学上果实的定义就和大家的发现一样,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现在你是不是真的了解什么是果实了,会判断你带来的是不是果实了吗?怎么证明?
学生:会,我想打开果实找找种子。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每一个孩子都在经历着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慢慢地对科学产生感性认识,最终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从描述这些果实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运用眼睛看也是科学方法之一,逐步学会观察。能用丰富而客观的语言去描述看到的物体,是学会科学记录的前提。通过和老师,伙伴多维互动的探讨,寻找果实的共同特征,动手去找果实的种子,最终建立果实的概念,并学会运用概念进行判断。
二、“放大”实验现象,“放慢”思维过程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巧妙的声音王国》第一课“声音的产生”为例。声音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科学概念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抽象,不易理解的。为了建构形象而生动的振动概念,笔者在教学上充分地应用了“放大”的实验现象,“减慢”思维的过程,在螺旋式上升的认识中,最终建立了清晰的振动的概念。现将笔者的课堂教学片断呈现如下:
师:利用尺子和橡皮筋进行实验,让它们产生声音,并做好实验记录,利用画图的形式较好呈现变化的状态,并用语言描述当时尺子和橡皮筋发声的样子。
生1:尺子在抖动。
生2:橡皮筋来来回回的跳动。
师:同学的观察很仔细,发现了发声的尺子和橡皮筋都在迅速地、来回地做着运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运动叫作振动。所以我们说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
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振动的基础上,用画图和描述的方法将振动的特点表现出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初步形成印象。
师:这有一面鼓,想让它发声很简单,敲一敲就可以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可是发声的鼓好像并没有振动。难道我们的发现错了?
生:应该不是吧。
意图:用现象不直观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困惑,进一步激发探究的兴趣。
师:认为鼓在振动的同学有办法证明你的想法吗?
生:好像看不到振动。
师:老师有办法,撒了盐在鼓上,敲鼓。
生:看到了,看到了,盐在跳动是因为鼓面在振动。
意图:将不明显的实验现象,借助其他物品放大,这样子能更直观地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三、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多元的艺术,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自主的体验,在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用丰富学习活动逐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放大”和“变慢”的共振效应下,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爱动手、爱科学的科学情绪,发展积极的科学情感,让学习不断走向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