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误区分析及对策

2017-03-21邢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库课件信息技术

邢燕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广泛,同时也出现一些误区和偏差。针对出现的问题思考如下:思考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课堂唯一的资源,信息技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要甄别有效资源,技术是“快”的,而教育是“慢”的,信息技术一定要有学生的立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任务,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便于创设简洁明确、注重实效的情境,使重难点把握精准,体现本质,有效地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优化教师的“教”,支撑学生的“学”。在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使用误区,致使有的课堂教学低效、枯燥。现将有关调研思考如下:

一、信息技术不能成为课堂唯一的资源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用眼睛看科学,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使数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建构过程。

二、信息技术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要甄别有效资源

在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初,人们充分领悟到信息技术的内容之丰富,效率之快,但是如果我们过分依赖,就可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了。越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越对教师的脑力劳动提出更高要求。网络上,资源库里都有大量课件,与之矛盾的是,大量的信息增加了教师日常甄别的负担。如果课前教师不经过认真的备课与思考,整节课被已有的课件牵着走,不是信息技术为课堂服务,而是教学围绕着课件进行。由此可知这样课堂教学效果是低下的。

在我们区调研的时候,有的学校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能够把教师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的课件收集起来,按年级整理,分门别类,长此下去这将是多大的一笔多媒体资源库,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非常实用。

三、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技术是“快”的,而教育是“慢”的,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说:“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来有用的东西。”快是一种效率,一种价值观,如果课堂上过分地用多媒体追求“高效课堂”,课堂上信息大量涌来,学生像速记员一样,根本来不及回味与思考,鼠标一点,一切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点痕迹都没有,整节课都是在教师的“快讲”和多媒体的“快闪”中度过的。技术的快给课堂带来了足够多的信息,足够快的教学进度,却让课堂的停顿和学生的思考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技巧性强的方法才是好方法,教学就是“多、快、好、省”地把方法教给学生。而事实是对于数学而言,这道题如果是自己做出来的,钻研出来的,那么印象就特别深,一般不会忘,如果这道题是通过别人讲出来的,也许当时懂了,过一段时间,记忆就不深刻了,很快就会遗忘。关键课要舍得下功夫,理思路,給方法,不能抹杀孩子的问题意识。在浪费时间的基础上,教师点石成金,让时间不再浪费。“蝴蝶破茧”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帮忙,结果会怎么样?我们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课堂上,我们看不到老师急切地想把结论奉献给学生的浮躁,看不到大部分学生似懂非懂地照搬,看不到后进生不知所措的茫然。

四、信息技术一定要有学生的立场

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应该是学生个体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教学内容。从这个规律来看,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真正地学会知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知识的传授密度,但也出现了“人灌”变“机灌”的现象。

有些教师持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把教材讲解得越明白易懂,学生的疑问就会越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越深刻。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小学教师被认为是讲解解决问题一类题的高手,为了使学生容易领会“解决问题”中的一些条件,她事先在PPT课件上准备了很多图片,表格,看起来,她的学生学起这类问题很轻松,可是当这班孩子升入高年级之后,老师们吃惊地发现,孩子们根本不会解决问题,因为这位教师用了很多年时间在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不让他碰到困难,所以学生事实上并没有学会积极地思考。用我们现在熟知的一句话就是:数学不是教师讲明白的,是让孩子自己想明白的问题。

常有这样的课,教师的课讲得准确而易懂,可是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如果没有思考和研究活动,记忆会变成一种有“漏洞的”东西。有些孩子在中低年级是优秀生,到了高年级和初中却变成成绩差的孩子。孩子知识储备的越多,往后的学习反而越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孩子知识储备的过程是死记硬背得来的,还是经过大量的分析、概括,研究实施深入思考得来的。如果是死记硬背得来的,当高年级涌来的知识越多时,储备的知识不能进入良性循环触类旁通的状态上,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就越难。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中为什么要积累基本的数学学习经验,数学思想方法。而我们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和启发。从某种意义上,你永远无法教给学生会,会是他自己想清楚的。追求安静地思考,老师的语言少一些,学生的思考多一点,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的说话多了,孩子的思考就少了。判断一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的条件就是看这节课上孩子的思考量有多大。必要的时候,在常态课中留白,让孩子安静地看书,写作业。

总之,在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把握好“度”,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才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猜你喜欢

资源库课件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取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