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挠羊运动与蒙古族博克相关性研究
2017-03-21王丽丽
王丽丽
摘 要: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文化未曾间断且延续至今的国家,更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历史发展、环境变迁及战争的入侵,各民族之间逐渐出现了一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带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与各文化的发展。其中,传统体育运动的诞生与战争军事紧密联系,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停滞。山西忻州的挠羊运动与蒙古族的博克都属于摔跤运动,两者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其特色,在某些地方具有一定相关性,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服饰、规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纳,找出两者的相关性。
关键词:挠羊运动 博克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0110—03
“摔跤”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传统体育之一,起源于军事化训练,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多民族文化长期发展交融的重要成果与体现[1]。各地区各民族的摔跤文化不仅在名称上不尽相同,在起源、发展、服饰、规则、力量的角逐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各民族的摔跤文化在传播发展中随着本地区地理条件、生活方式等形成了本地区特有的运动形式与规则。但因其相似的起源、成长环境,使得其又有相似性,具有一定相关性。本文将对忻州 “挠羊赛”与蒙古族 “博克”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其相关性,使人们对两者的摔跤文化有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研究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1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的起源与发展
体育运动的起源一般与生活实践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摔跤作为我国几千年发展传承下来的体育运动,不但在娱乐祭祀活动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摔跤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不断创新又不至于被其他文化淹没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
1.1 忻州“挠羊赛”的起源发展
忻州挠羊赛发展至今已有着八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地处山西北中部,北邻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相望,使其成为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互相冲突战争与交融的地带,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因其特有的地理因素,使得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明相互交错,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就是我国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交融的产物。常年的边关战争生活加上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错杂居的生活,形成了忻州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和竞技文化特征的摔跤习俗即“挠羊赛”。
1.2 蒙古族“博克”的起源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博克运动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也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与军事战争的产物。博克的功能也由早期的生存、战争、祭祀等活动逐渐演变为军事训练、激励斗志、团结大众、消除隔阂与凝聚游牧民族各方面力量的政治手段[2]。到了蒙元、明清时期,随着大规模战争的基本结束,游牧民族生活的区域逐渐固定,社會生活也趋于平稳,使得博克的娱乐功能日益增多,逐渐演变成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集体力角逐、力量、耐力与技巧于一体的体育娱乐活动,规模与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
1.3 “挠羊赛”与“博克”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起源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都有游牧民族的参与,游牧文化对摔跤的起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且忻州历来与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内蒙地区游牧民族)相互冲突与交融,因此,挠羊赛与博克在游牧文化方面有一定相关性。加上中原与少数民族游牧民族自古在扩张与反侵略方面经常会有战争,也是中原王朝抵御游牧民族侵犯的前沿阵地,且忻州又靠近游牧民族,因此,其起源的又一重要相关性则在军事活动方面。
2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服饰的相关性研究
2.1 “挠羊赛”服饰文化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知,忻州挠羊经常会在农闲展开,为了不撕烂衣服,因此挠羊运动在比赛的服饰上没有做特定的要求,胶手们上身赤裸,下身随自己意愿,或长或短,主要是为了自己舒服比赛开心,但是对裤子上的腰带有一定要求:他们的腰带只能是一根麻秧绳,绝对不能用皮带或其他材料腰带,在比赛的时候可以允许抓其对方的腰带,腰带断了,必须停止比赛,等其换好裤子,或重新系好麻秧绳比赛才可以重新开始[3]。因此忻州的挠羊赛对服饰的要求较低,可以说很随意,舒服就好,主要是为了摔跤开心且不影响比赛的进行。
2.2 “博克”服饰文化
蒙古族博克服饰相对较为华丽,博克手上身穿牛皮或面革制成的坎肩“召德格”(摔跤服),用铜钉进行镶嵌,后背中间多用银镶嵌美观且具有保护作用。腰系红、黄、蓝三色穿缀在皮条上的“来布尔”,下身用白布或各色绸料制作的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裤),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吉祥图案的图呼(套裤),脚上穿蒙古靴或马靴。脖子上有缀有各色彩条的彩套“将嘎”,赛中获得的名次及次数越多,将嘎数量越多,包括传承祖辈的彩带,也是战绩与荣誉的象征[4]。蒙古族博克的服饰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2.3 “挠羊赛”与“博克”服饰的相关性研究
由2.2与2.3的介绍可知,挠羊赛与博克在服饰方面差异较大,相关性较小。忻州挠羊赛对服饰的要求不高,且穿着很随意,舒服就好,主要是为了农闲或节日娱乐方便,只要不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便可。而蒙古族的博克对服饰的要求则相对较高,首先上身的穿着显示出了蒙古族特有的游牧性,服饰较为华丽,下身的服饰也华丽而复杂,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象征其战绩的颈套,包含了自身与世代比赛的荣耀,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这与当地文化有一定关系。但其实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相关性,在裤子的穿着方面,虽然挠羊赛没有博克那华丽而富有民族特性的装饰,但都要求是宽松裤子,这与两者规则及技巧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3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规则的相关性研究
3.1 忻州“挠羊赛”的规则分析
挠羊赛规则的描述在众多文献资料中都有清晰记载,这也正说明了其规则的重要性,其内容主要有:跤场上不铺任何垫子,不限时间、不限范围,摔跤就地进行;跤手场上穿着较随意,一般上身赤背,不穿跤衣,下身按自己意愿,或长或短,但腰间只能是麻秧绳 ;跤手不分年龄、不分体重级别,但会尽量按先小后大、先弱后强的顺序进行(农闲的挠羊则更随意一些),一跤定胜负,输者淘汰,没有循环赛,胜者可继续与新对手比赛;如果上场后未能连续摔倒六人,则跤手失去本场挠羊的权利,不能再上场,反之则可与“保羊汉”进行比赛,赢了就可成为“挠羊汉”;除脚以外,身体任何部位触地均以比赛失利论处;如果甘心认输,则以单手触地一下,裁判则宣布对方摔倒一人[5]。挠羊赛的体育特性在于易行性、普及性、娱乐性三方面。
3.2 蒙古族“博克”的规则分析
蒙古族博克也具有其独特的规则:博克不受人群、地区、民族、重量级别、年龄等限制。比赛场地也无特殊要求,草地或松软的平地便可进行。比赛需一跤定胜负,属单淘汰制。参赛的选手数量,通常由64名——1024名跤手参赛。比赛规则较为简单,参赛选手跳着模仿狮子、鹰等姿态舞步入场,不限时間,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6]。独特在于参赛选手都可获得奖励,不同等级跤手荣誉称号也不尽相同,其中最有成就、盛名和威望的摔跤手被授予“达尔罕博克”的终身荣誉称号。
3.3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规则的相关性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摔跤在规则方面的相关性在于:两者对于场地要求都不高,不限时间、地点、范围,场地相对松软便可进行比赛,因此,两者在比赛场地具有一定相关性。其次,在人员的参与上都不分年龄、性别、大小、强弱,且都是单轮淘汰制,一跤定胜负,胜者与下位跤手继续进行比赛。比赛的胜负也是根据比赛中除脚之外的任何地方接触地面视为比赛失败,进行淘汰,且没有继续比赛的机会,只能等下年,这也是“挠羊赛”与“博克”中跤手比较珍惜比赛机会的原因,因此两者在规则方面有较多相关性。
4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比赛日期、地点的相关性研究
忻州挠羊赛对比赛场地的描述是因其比赛较为自由,因此,只要地方平坦,田间地头或者街头院落皆可成为跤场,一年中除去真正意义比赛的“跤场”,人们随时利用劳作间隙进行比赛,所以只要地方近,就可以成为人们的比赛场地。蒙古族的博克也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只要是草地或松软的平地便可进行,所以两者的相关性在于对比赛场地均没有过高要求,都是随意找块松软而不会直接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的地方便展开摔跤比赛,且都有固定场地以满足每年的集体赛事,而比赛日期的相关性在于比赛日期都是节日或农忙、放牧之余,且每年都有一定节日进行大型的摔跤赛事,选出最后获胜者。
5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力量与技巧相关性研究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都不是纯粹依靠力量取胜的运动,两者相关性在于都利用肢体的协调性与灵活性以力借力,迅速出击,即利用对方的力量,去把对方摔倒,即所谓的以柔克刚,以自己的力量加上对方的力量, 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四两拨千斤。在接用自己力量的同时依靠技巧和智慧,战胜对方。这也是两者同属摔跤所应具有的能力,也是两者规则中敢于提出参赛者不分年龄、大小、强弱的原因。毕竟不是有了力量就是胜者,力量只是自身的一个基石,主要的还是要智慧与技巧的配合,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一直追寻的精神,勇于斗争,不畏强敌,这也是摔跤最具精彩的智慧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追寻,发展所延续的积淀。
6 结论
忻州挠羊赛与蒙古族博克都属于摔跤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起源都与游牧文明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同样,其发展延续也都依赖于军事战争,且两地相邻,游牧文明是两者的联系,或许也正因为游牧民族的这种英勇坚强的性格造就了摔跤文化在两地的长久稳定延续下去,经久不息,成为人们业余生活中较为重要的娱乐方式。且两者在下半身的穿着方面都为了更好地战胜对手,使行动更为灵活而选择了较为宽松的裤子,不同之处则在于博克衣着的华丽性与较强的保护性,这或许与其民族特性与地理位置有一定关系。其次两者在规则场地方面都没有较高要求,对人不会直接造成重大伤害,土地尽量平整松软即可,且没有范围限制,参与人口不分年龄、性别、强弱、更不分所属地区,只要人数未报满即可参与。比赛结果的输赢以对方脚以上接触地面为结局,即脚以上碰触地面者为输的一方,获胜者继续与下位选手进行比赛,属单轮淘汰制,一局定输赢。在摔跤方式上都采用借力打力的方法战胜对方,依靠自己的力量,借用对手的力量,灵活应对,使得摔跤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翠霞.中国摔跤文化发展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图 雅.蒙古族博克[J].文化遗产,2013.
[3]武则婷,范秋菊. 探究具有地域特色的山西忻州“挠羊赛”[J].民族传统体育,2013(10):141,160.
[4]周庆谊.论博克运动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J].前沿,2009(4):192-194.
[5]晁铭鑫.挠羊摔跤文化起源述评[J].档案溯源,2014.
[6]曲葆青,孟明亮,何 玲.论山西传统“挠羊赛”规则的文化内涵[J].大众体育,2012(6):139-140.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Naoyang of Xinzhou and Boke of Mongolian
Wang Lili(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ner Mongolian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China)
Abstract: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as the only cultur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Chinese culture has not been interrupted and continued to the country, but also has 56 ethnic groups of multi-ethnic stat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rusion, environmental change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war,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gradually appeared some exchange and fusion of cultures, economic exchanges between ethnic groups also 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culture. Among them, the birth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war, and never stopped i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Shanxi Xinzhou Naoyang movement (a kind of local wrestling)and Mongolian Boke(Mongolian werstling), both of them have similarities and ea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as certain correlation in some places. The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rules from the costumes, etc.,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wrestlings.
Keywords:Naoyang sport Boke corre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