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与教育重塑

2017-03-21李彦之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书匠重塑工匠

李彦之

摘要:“工匠精神”不仅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的教育也具有指导性作用,并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而言“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如果教育重塑脱离“工匠精神”就会是丧失最本真的目的性。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育重塑

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成为众多媒体的关注热点,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当然也包括教师队伍。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教师与教育行业的改革需要“工匠精神”;从当下现实着眼,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重塑则更需要“工匠精神”。

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上》曾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教书匠”这个略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成为教师行业的一顶帽子,特别是一个“匠”字更是将教师这个行业置于社会底层行列,他们赖以生存的 “知识”“理论”无法改变“治于人”的困境,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主流文化所轻视,所以面对教育家的“顶层指示”即空谈咬文嚼字的新理念、痴迷于新教学模式的建构、轻视课堂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一些层出不穷的教育新词汇等等,教育一线上的“教书匠”只得疲于应对与改变,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教书匠”和“教育家”间的隔空喊话,即一个“高高在上”,另一个“低到尘埃里”。如若这样“对峙”下去则不利于教育系统的健康循环。所以,教师行业树立“工匠精神”迫在眉睫甚至刻不容缓,这不仅时代精神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管子·权修》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其实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教育重塑的最优途径与长效举措,所以要做到如下四点:

一是尊重教师的经验积累。教育经验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一线上不断积累起来的,也是个性化的。因为带着每个教师对生命感知的温度,所以才会弥足珍贵。所以不能用新的教育理念将所有的个性化与人文化的课堂经验“撕碎”,更不能将其全都视为固化的、肤浅的,这些时间积累的成果无需被新理论所替换或删除。

唯有用“尊重经验、育人为本”的职业精神,才会让教師逐步从边缘到中心。

二是推行新老“帮扶”制。教育经验的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会随着某些学科教师的离职或离世而彻底消失,“人亡艺绝”的《广陵散》悲剧不应该发生在当下的教育界。教学本身虽有各种原则和方法,但是这些原则与方法在特定情景的具体运用,却无法还原为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力与接受力。因此,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经验传承,“工匠精神”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它的传承甚至除故纳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育经验的传承是教育重塑的根基,所以依靠“传、帮、带”,落实 “帮扶”,教育才可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是注重能力提升与“跟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在平时的教学当中积累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不仅要“会教”而且更要“教会”。但是,当前对于教师的评价已经脱离了教师核心技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考而学,不是为教而学”甚至“课题研究”重过“教学”,导致教师陷入只是为名誉而沉醉,不是为教学而研究的怪圈。所以建构能力本位的教育才是康庄大道,以核心技艺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是正题。

四是强调职前教师教育。一些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快且运用灵活,如微课、翻转课堂等等,但是其中不乏有些人“三字一话”却不过关,这些都是教师的基本功。其实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与这些基本要求不冲突。“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师范类院校应该将这个任务承接下来,把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技艺传授给准教师。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重塑具有时代价值。当然教育重塑不是“流血革命,铲除一切”,而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重塑的动力不仅要足更要把握好着力点,决不可“邯郸学步”。因此,即使是在改革,哪怕是转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培养和轻视职前教师的培训。

诚然,教育重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千难万险,只要有“工匠精神”树立在心中,教育重塑才走上康庄大道。教师熟练掌握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后,才能有更多时间与精力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去,进而实现教学层次的深化,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唯有理论结合实际,并能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变通,教育重塑方可见成效。

参考文献:

[1]张健.“工匠精神”生成的三重视界[N].中国教育报,2016-11-15(009).

[2]王加强.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4-28(008).

猜你喜欢

教书匠重塑工匠
父亲宁可的“教书匠”情怀
90后大工匠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终身做个“教书匠”
“教书匠”——郭勇与他的书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