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意境
2017-03-21匡海燕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我认为,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创设优美的意境是诗人追求的目标,我们欣赏诗,只有进入了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诗歌的意境鉴赏呢?
一、要把握意境创设的方法
古典诗歌意境的创设主要有三种方法:
(一)融情入景。古人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种方法。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虽无一句直接抒情,但月落乌啼的空寂,霜满天的凄冷,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孤独,每一句都传递着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孤寂和忧伤。(二)借景衬情。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古典诗歌在意境的创设上也常用此法。例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对矫健高翔的鹤的描写正是为了衬托“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不畏旧俗,标新立异,锐意进取的豪情。(三)托物言志。先咏物,塑造一个完整可感的形象,借助它来抒情。托物言志与以上两种手法的区别在于不是单纯地写景,而是通过塑造一个形象整体象征,以达到抒发某种感情的目的。例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作者借塑造春日欢乐、秋天凄凉的柳树形象,抒发了感慨身世、自伤迟暮的感情。
二、要学会抓意象,揣摩意象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意象?“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寫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用于诗。当然,此时的“烟霞”、“草木”也便是意象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方面。所谓“意”,指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 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音、色彩、气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天地间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人,全都是意象。一首诗从字面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则是意象的组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
鉴赏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学会抓意象,揣摩其丰富的内涵,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既然“象”是“意”的载体,那么,把握“象”便是明“意”的前提。了解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特征),进而挖 掘物象与情的“契合点”,就能明 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揣摩诗人赋予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诗人借 此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寓意等。)如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宋人陈亮《梅花》:“一多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先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又如竹,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古人把竹子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正直谦虚,坚贞高洁。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赞美竹的气节与虚心。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再如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唐人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唐人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也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三、结束语
在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只有体味到了诗歌的意境美,才算真正读懂了诗。我们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感受作者的别样情怀,这样才能“披荆入境”,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之门。
作者简介:匡海燕(1975-),女(汉族),湖南省祁东县第一中学,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