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7-03-21齐佳�オオ�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35期
关键词:民办办学院校

齐佳�オオ�

摘要: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给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办学定位,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选拔标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和多元录取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改革高考招生制民办高职院校对策思考

现行高考招生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1]。因此,必须改革入学考试的方式和内容,增加考生的自主选择权,保证高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2]。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改革的价值取向是,通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平等,维护社会公平公正。

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

浙江省作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地,于2014年9月颁布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浙江省高考改革凸显了“选择性教育”的理念[3],其核心在于为学生选课程、选考试、选专业、选学校提供更多机会,使招生公平从现有的程序公平、机会公平进一步走向内容公平。对考生而言,可以自主选择全国统一高考、高职院校单独考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四种考试招生模式;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时间;在统一高考招生时可以按“专业+高校”方式选择填报多所高校;在高职自主招生中,可以一档多投并在多所拟录取高校之间选择。可以看出,选择性教育理念强调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和学校,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样一来,学生在学校及专业选择上既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又能符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真正体现了按需培养原则,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给民办高职院校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

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招生将发生六大变化:一是评价方式由唯分数论的“考试成绩”变为“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二是招生模式由统一高考招生单一选拔模式变为统一考试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等多类型、多元化选拔模式;三是评价时间由考后选拔变为评价选拔标准提前公布;四是竞争内容由学校之间的竞争变为专业直接竞争,专业建设压力增大;五是测试形式由文理科两种组合变为多种组合;六是录取形式由分批次录取变为平行志愿投档。这种变化给本就在夹缝中生存的民办高职院校带来新的挑战,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无所适从。本次改革区分职业院校以培养操作型、技术型人才为主,普通高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面对这一重大教育改革,民办高职院校继续走“学术型”高考招生的老路子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但走“技术型”高考招生的新路子,又缺乏经验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理论素养是否需要培养、如何培养等问题都需重新定位。二是评价方式亟需重建。本次改革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放弃传统唯分数论的招生评价方式,重新构建既体现本校人才培养目標和规格,又体现专业差异性和特色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三是生源结构发生变化。取消本科招生录取批次,考生以平行志愿投档,增加了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但传统“一本”“二本”院校的“挤压式”招生会让民办高校招生基数变小、质量降低,给民办高职院校带来生源数量和质量竞争的新挑战。四是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作为普通高校补充的民办高校,软硬件设施离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改善现有的办学场地、实验室、实训室等,既需要大量资金,又要走繁琐的审批程序,给民办高校转型增加了不少的负担。

这场改革给民办高职院校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赋予民办高校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政策灵活性,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民办高职院校可以抓住“一本”和“二本”院校重新洗牌的机会,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创建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专业来吸引考生,就有可能利用这次改革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否则将被淘汰。因此,民办高职院校要主动抓住这次改革和发展机遇,积极深化综合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推动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再上新台阶。[JP]

三、民办高职院校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措施思考

(一)转变教育理念,找准办学定位

要坚持以选择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区域经济发展。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的理念,着重培养高端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在服务面向上,围绕地区支柱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培养现代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保证。

(二)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已是未来考生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之一,而民办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存在先天不足。民办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加强实训、实习、见习基地建设,使办学指标达到或高于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在职进修、派出进修、校企合作、吸引高层次人才等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营造浓厚的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彰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三)立足学生发展,深化“分类培养”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教育和指导,并从企业用人第一需求出发,加强产学合作、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构建“素质引领、校企一体、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录取学生多样化的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四)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新的招生考试制度,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专业直接面临考生的选择。这迫切需要学校倍加重视专业建设,增强专业的竞争力。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根本,坚持面向行业、企业、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并适时调整和更新专业内容;进一步提升专业办学实力,大力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做强王牌专业和龙头专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五)实行多元招生,优化生源结构

主动融入和主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生源基地”建设,完善招生网络,构建“多元化”招生体系,实现生源结构最优化。制定科学规范的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具体办法,完善“3+2”和五年一贯制招生模式,尝试“高职提前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模式,积极争取应用型本科招生。

(六)强化专业导向,狠抓招生宣传

招生工作将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要强化专业导向,明确专业在招生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理顺“学院、分院、专业”三者在招生工作中的各自职责。要综合运用现场咨询会、“走进生源学校”活动、热线电话、报纸、新媒体等,多途径、多形式、分专业做好新高考招生政策的宣传咨询和解疑释惑工作,并向考生、家长、社会全方位展示办学特色、就业升学优势、助学优惠政策等,加强考生填报志愿指导,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七)完善就业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从机构队伍建设、职业规划服务、就业信息服务、创业指导服务、就业帮扶服务、跟蹤调查反馈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就业服务精准化,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创建帮扶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优质就业。

(八)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内涵发展

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要进行学习制度创新,探索宽口径培养、短学期制、学分制、现代学徒制及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育人、联合培养留学生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优化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积极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大力推进分类教学、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等,全面促进因材施教;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成才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04/content_9065htm,2014-09-03/2016-11-02

[2]钟秉林深化综合改革应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战[J]教育研究,2015(3)

[3]文东茅等能力建设与高考改革同行——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15 (12)

猜你喜欢

民办办学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