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化教学策略初探
2017-03-21吴威
【摘 要】生命化教学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个体的交往、互动、体验、生成,以提升个体的生命价值。课程改革“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实施生命化教学,并从教学观念、教学活动、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渗透生命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化教学;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生命性。这种生命存在价值的体现,要求教学各个方面都应具有生成性。教学活动需要有预设,但不应照本宣科、照搬预设。生命化教学主张以生命质量的发展为基础,通过对师生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师生在互动式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知识的习得、经验的积累、能力的提高,进而达到完善生命,提升价值的目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从教师观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主体归还学生。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在生命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一个权威者、控制者,而是一个与学生探讨某些问题的对话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导,不操纵课堂、不作武断的评价、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维护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思考创新的机会,从而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局面。
教育学家第斯多德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获得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生命存在和延续的必要保证,而生命自我意识的觉醒才是人发展的动力所在。生命化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通过生命的交往、互动、体验展示自我生命个性、重构自我知识体系、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多地在于润泽学生生命的成长。要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成功渗透生命化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即“以生为本”的尊重观和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尊重观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为方法论基础,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人的本性、人的尊严及价值,提倡“学生中心”的教学观。无论是从人本主义的理论根源还是从其方法论基础、基本理念方面,我们都可以了解到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非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非教学的结果。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应是研究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获得对世界的理解,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个体的独特性不应该被忽视,学生的个性也不应该被“大一统”的教学模式所抹杀。学生的个性品质如若得不到尊重,那教学活动也只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命力。学生的个性应被视为教学的宝贵资源。古语有云“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作为教师,既要欣赏学生独特的睿智,也要正确看待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以期待的心情,鼓励的眼神守护每一朵花的綻放,推动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方式、家庭成长环境、情感体验等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双向的交流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一书中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劳动”。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强调以师为本,采用 “单向操作”教学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生命化教学强调“生命在场”,倡导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体验课堂活动习得知识,提高能力。其实,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有部分教师往往重“预设”,轻“生成”,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上演 “独角戏”,很少关注或者直接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想转变现状,使高中政治课成为润泽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师首先就要树立与学生平等双向交流的观念,将教学相长落到实处,归还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才会充满生成性,才有可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机会。
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教学不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展示过程,也不是知识大纲、教案的呈现过程,而是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教师陪伴下的创造与生成。”生命知识论者认为,知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参与中不断生成的存在;体验不是把教师的意识或固有的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是把教学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师生积极地参与、双向互动、创造生成的过程。生命化教学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自我。生命化教学在完成“知识掌握”这一要务的过程中强调教师对学生充分尊重、充分信任以及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广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以生命化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充分信任学生、发展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一)活动设计,充分开发学生生活情境资源
生命化教学是富有灵性的教学,主张教学过程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资源。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共鸣,内化知识,提升能力。例如:在教学“企业的经营”时,我鼓励学生向父母咨询所在企业的情况,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机构设置、各机构的职责以及企业的日常运作,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硬件和软件等;在教学“劳动和就业”前,我组织学生到本地的人才交流市场进行调查,让学生通过切实观察、随机访谈、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劳动者的就业心理;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二)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做中学”可以使学生学习的记忆深刻。可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人生命的独特性突出体现在人最具有智慧,其次便是人的社会性特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焕发生命的灵性,达到开启智慧、润泽生命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原则》时,可以创设多个教学活动情境,逐次展示分析。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分四组分别编排一个课堂小品,要求是结合社会现实,每个小品主要违反一个市场交易原则,由学生自编、自演、自导。在教学时,首先由学生逐次表演课堂小品,然后由学生分析小品反映的现象违反了什么市场交易原则,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教学真正给学生创造了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从教学手段的角度去渗透生命化教学
课程改革的新思路指出,从生命的角度全面认识课堂,以激发课堂的灵性和生命力。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不断焕发学生生命活力,逐步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以往政治课教师多以“一张嘴,一支笔”的模式开展教学,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且一对多的授课模式也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反馈应接不暇。显然,传统教学手段对于生命化教学提出的“教育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求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以改变教学现状。当然,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要避免流于形式,比如说只是使用幻灯片替代板书呈现教学内容或是为了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使用。我们应该注意教学技术开发的深度以及与教学资源的整合程度,明白现代化技术只是教学的手段而非目的。例如: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代表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特色的乐器、建筑等图片制成一个影集,以该地区有特色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播放给学生,使学生无论在视觉还是听觉上都有强烈的冲击,从而潜意识里真正认同文化区域性的特点。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教学流程以及知识重难点和相关习题训练放在网上,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利用网页贴吧进行学习心得的及时交流。这样既充分开发了学生自身资源,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通过网页交流分享学习体验,实现同伴间的教育和发展,同时教师也能较为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
(二)借助情境创设手段,深化学生生命体验
“只有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所谓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知客观对象,并对此思考、领悟,进而认识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过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若选取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势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形成情感认同,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心理学有研究表明:学生如若处于熟悉的具体场景或气氛中,就可以产生情感体验,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形成价值认同。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情境创设的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深化学生生命体验。例如政治课教学可以采用视频还原情境、朗诵渲染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直观性强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特定教学情境,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参与情境活动,产生自身深刻的生活体验,去体会生命;通过体验将学习对象融入自己的生命意识,去感悟生命;通过自我认知的重构以及价值观的重塑去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培养有质量的生命是教育的天职。我们教师应该尊重生命的差异,关注生命的成长,不断激发生命的活力,在教育教学中自觉渗透生命化教学。
作者简介:吴威(19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高中政治教师,法学硕士,单位:广东省韶关市新丰县新丰一中。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叶澜主编.回望[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5.
[3]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和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4]冯建军.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
[5]肖川.潤泽生命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6]黄克剑.生命化教育须从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说起[J].福建论坛,2007(04).
[7]艾诗根.生命化课堂教学:生成、特征和意义[J].教学经纬,2007(09).
[8]罗法洋.阳倩倩.生命意义视阈下的课堂生活化研究[J].教育与管理,2010(05).
[9]秦方.生命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2014(16).
[10]曹菲.思想政治课中的生命化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