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34岁的裁员危机
2017-03-21
2月份以来,“华为要求清理34岁以上的员工”的帖子一直是网上的热点。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华为第一次有裁员消息传出,只是这一次年龄更低,毕竟34岁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黄金期,在华为却已是夕阳末路,所以这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时间,“华为无情”批评四起。当然,華为公关予以否定。
25日,华为老总任正非侧面对这种说法做出了回应。任正非说:“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年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这并不是任正非第一次提裁员问题,华为2017市场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一半内容是“从铁的奋斗洪流中选拔成千上万的接班人”。任提到,“我们不能让惰怠在公司生长。一周只有四十小时用于工作,是产生不了科学家、艺术家的。公司有些年轻人踏踏实实做事,成长很快,你们要去研究一下。”
几次讲话透露的信息很明确,华为裁员并非空穴来风。任正非说华为没有钱,不是说华为真的没有钱,而是为了让员工保持危机感,就是“狼性”。至于如何裁员?员工考核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你“能不能打粮食”。
于IT企业而言,残酷的裁员似乎没错。戈登·摩尔提出来的摩尔定律指出,约每隔18~24个月,IT企业的技术就将更新换代一次。硬件产品的淘汰率远远超过传统产业,因此其辉煌与衰落也在转瞬之间。
再来看网传数据,“华为2016年比2015年的营收增加了1300多亿人民币,利润却只增加了10亿人民币左右,这意味着增加的1300多亿收入几乎没有贡献有效利润”。 企业以盈利为使命,也决定了它必然选择优化人力结构,轻装前行。
华为尚且如此,许多科技巨头与手机厂商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裁员潮。在过去的数月中,三星、黑莓、HTC、联想、索尼、微软、富士康等一大批IT企业都宣布了裁员计划。
《中国经济周刊》的专题指出,互联网企业、手机、影视、VR这四个行业,从投资盛宴到投资“剩”宴,在资本大潮退去之后,那些曾经被光环笼罩的企业,滴滴、乐视、光线、中兴在泡沫散去后,呈现出低气压的本来面目——裁员没商量。
央视财经也敲响警钟:近五年,外商对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出现暴跌62.94%。根据官方估算,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4500万,而外资的不断撤出,很有可能会影响这一庞大就业人群的生计。
更狠的是,花旗银行和牛津大学近日发表的一份预测表明,中国77%的工作都有被机器人代替的可能,高居全球第二。不仅传统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会被替代,很多脑力劳动者也将被替代,如会计审计师、律师、记者等等。
于外企白领、IT金领而言,在最尴尬的年龄被抛弃,痛苦可想而知。“工作10年,两娃,两房,每月还房贷加起来3万元左右。退职后一家老小陷入困境,不得不卖房求生。”一个中年男子的吐槽,引起了网众的共鸣。
当下职场,人才代际更替周期大大缩短。华为也许只是一个放大的样本,其实人人都笼罩在裁员阴影下。只要不能保持一种满血状态,随时会被“拍死在沙滩上”。中国企业体现在裁员上的危机意识,正成为中产们血液中的不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