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吕本中与其《江西宗派图》

2017-03-21范金晶

中州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黄庭坚

摘要: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创作,确立了中国文学史上江西诗派的存在。作为第一个文学流派,江西诗派绵延百年,影响南宋诗学深远。但“江西宗派”并不是一个有着明确主张与统一行动的现代型文学流派,只是作者吕本中对南北宋之际诗坛松散团体做出的整合。吕本中作《江西宗派图》的私人目的,由于文献不可征,故已不可追溯。只有从北宋的政治文化形势出发,才能找到《江西宗派图》产生的深层动因。

关键词:黄庭坚;吕本中;《江西宗派图》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146-04

出现于南北宋之际的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宣称追随的黄庭坚,是北宋最为出色的诗人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而江西诗派在文学史上得到确认,是由于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存在。历来人们都把《江西宗派图》看作是在苏黄中有所选择的标志,是黄庭坚一派向苏轼所下的战书,从而认定变幻莫测的天才苏轼,果然不如黄庭坚所提供的循序渐进之成法容易吸引人追随。事实是否真正如此?当我们深入南北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会发现苏轼在诗歌领域的影响力并不比黄庭坚小,甚至吕本中本人都是相当重视苏轼的。那么,确认江西诗派存在依据的《江西宗派图》就成为历史上的关键节点:吕本中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创作了《江西宗派图》呢?由于文献不可征,吕本中制图的私人动机早已不可探究。本文试图结合北宋的政治文化形势,探究促使《江西宗派图》产生的深层动因。

一、多方取径:宗派图中诗人们的诗学道路

在中国历代诗人中,黄庭坚的独特性在于,他在其生活的当世便得到推崇,被认为是值得效仿与追随的榜样和典范,并持续影响诗坛长达两百年之久,直到宋末元初方回提出“一祖三宗”,都是他在诗坛引起的遥远嗣响。苏、黄同为元祐名家,却是通常认为才力略逊的黄庭坚身后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文学流派,即江西诗派,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黄庭坚在当时的影响远过于苏轼。但是考察南北宋之际的诗集、诗话、笔记等诗学材料,有关苏轼的条目比黄庭坚多得多,至少可以说明苏轼在诗坛上的影响并不会弱于黄庭坚。那么,吕本中及其《江西宗派图》,如何成为当时的主流诗学呢?看来其中隐情尚需细致探究。

据周子翼、罗宁、李小荣、伍晓蔓等前辈的研究①,江西诗派并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有着明确文学主张的文学流派,历史上也并不存在以“江西诗派”为名义进行集体活动的诗学团体。从现有资料来看,被吕本中列入《江西宗派图》的诗人们,虽然大部分可以解释入图原因,但也有少数诗人得不到解释。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是就自己所了解的诗坛现状,对活动于徽宗年间的庐山诗社、豫章诗社、临川诗人群体等民间小型诗歌团体做出的整合。

伍晓蔓《宗黄学苏——论江西宗派的诗学选择》②认为,被列入宗派图的诗人们其实是上承元祐,宗黄学苏的,并对他们与苏轼的交往考察得相当

收稿日期:2016-06-01

作者简介:范金晶,女,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南京201146)。

细致。的确,潘大临、潘大观兄弟,在苏轼贬谪黄州时与苏轼为邻,在他们年幼时便受到苏轼直接的影响。又如作为新党子弟的王直方,十分崇拜苏门文人,还曾在家中祖传的园林招待他们聚会,所作《王直方诗话》记载了很多苏黄的诗论与轶事,朝廷禁毁苏黄文字时,他还顶风收集苏黄遗文。南宋中期托名王十朋编纂出版的《分类集注东坡先生诗》,收集了百余位注家的苏诗注,宗派图诗人们全部在列,其中林敏功注为苏诗早期五家注之一,虽然其书亡佚,尚有六百多条保存在此本中。

实际上,宗派图中的诗人们不仅宗黄学苏,对苏轼相当恭敬与崇拜,他们更是转益多师的。分而论之,他们都是钱钟书所言如“白小”,即小鱼小虾一样的小诗人;但他们若是取径偏狭,一味推崇黄庭坚,恐怕根本不可能成长为独立的诗人。如谢逸、谢薖兄弟风格清新,与黄庭坚诗歌生新瘦硬的典型风格并不同。山谷甥洪刍《洪驹父诗话》较为关注李杜及中晚唐诗和乐府诗。又如临川饶节,少年时与潘邠老游,后客于新党宰相曾布,因建议复用苏黄诸公不行而辞去,又拜入吕希哲门下,最终在香岩智月禅师门下悟道,削发为僧。

宗派图诗人中成就较高的几位更是如此,不仅多方取径,且力图超越苏黄的影响,追求自成一家。山谷四甥中才华最为突出的徐俯,在豫章诗社中诗名最著。黄庭坚作为舅舅,像当初李常对待自己一样予以多方指导,而徐俯晚年并不愿意被看作黄庭坚嫡系,而希望自成一家,甚至拒绝他人“渊源有自”的恭维,答曰:“涪翁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水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③韩驹同样如此,他曾问学苏辙,也曾在黄州遍访东坡故迹,论诗常及苏诗。他曾把学诗过程中遍参名家的过程用禅宗语言解释为得“文人印可,乃自不疑”④,需要詩坛尊宿印证自己所悟的诗道,从此便可自成一家。

从北宋中后期的诗坛情况来看,苏轼有相当的影响力;而被列入宗派图中的诗人们宗黄学苏,多方取径,力图自成一家。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奉黄庭坚为宗主的《江西宗派图》呢?考察北宋的文坛传统或许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二、苏黄并称:斯文大任的传承

北宋的文坛,从立朝开始便是以一个个文人集团的面目存在的。宋初三体之白体、晚唐体、西昆体,都有其对应的松散文人群体。西昆体稍晚,是以杨亿为首的馆阁文人群体。而杨亿与晏殊都以神童入朝,分别是真宗朝与仁宗朝时期的文坛盟主,政治上也是一朝重臣,极受皇帝信任。晏殊知贡举时取中欧阳修,之后他与梅尧臣在以钱惟演、谢绛为中心的洛阳幕府文人群体中受到熏育,最终以其才学、识度成长为新一代的文学盟主。

欧阳修注重发掘人才,且在庆历士风的激励下,力图有所作为。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为矫正太学中奇险遹怪之文风,凡此类文章一概黜落,而所取皆为他素来倡导的平易晓畅的古文。这是一次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科举,苏轼、苏辙、曾巩、曾布、张载、程颐等一批北宋中后期广为人知的文化人物,都是通过这次科举进入仕途的。欧阳修对选择下一任文学盟主颇为自觉,曾经先后考虑过曾巩、王安石等,他尤为欣赏天才勃发的苏轼。苏轼兄弟第一次随父亲苏洵来到首都汴京时,欧阳修便对苏洵的古文十分欣赏。当苏轼中举后向梅尧臣所上的致谢信被欧阳修读到,他更是称赏不已,并表示:“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曾把欧阳修选择自己为文坛盟主的过程幻化为一个奇妙的梦境,如同加冕仪式一般,欧阳修严肃地将斯文大任付与苏轼:“此我辈人,余子莫群。我老将休,付子斯文。”⑤

所谓的文坛盟主其实并不是能够被授予的荣耀称号,也并非欧阳修个人所能决定,而是他在文坛形势、诸人才力等方面作用下作出的自然选择。曾巩、王安石都颇有才华,论文章他们身后都进入了唐宋八大家,而王安石诗歌精能婉约,与苏黄并列为北宋三大家。但是由于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及新旧党争成为北宋中后期政治的主题,当时人们便认为,苏轼、司马光等人所属的旧党才是富于道德文章的。且苏轼年少成名,以天才的面目出现,一举成名天下知,李常、孙觉等先贤长者们往往屈辈与其论交,确為同代人中的佼佼者。并且苏轼不但才华横溢,也一直以文章大任自勉,致力于发掘才学之士,对他人诗文不吝赏拔,苏门四学士便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人物。

苏轼入仕后父母先后去世,两次返乡丁忧,当他熙宁二年回到朝廷,王安石已拜相,开始主持变法。熙宁四年苏轼便因政见不合离开京城,辗转任地方官数年。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结案后贬黄州五年。在此期间,苏轼陆续结识了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以及陈师道李廌。此数人为苏轼多年结识的人才中最为出色者:“比年于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辈,意谓天不爱宝,其获盖未艾也。比来经涉世故,间关四方,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⑥苏轼对他们的爱赏超出众人,而其赏识与期待,正在于文墨之事。

苏轼的赏拔会大大增加一个人的名气。作为一时文宗,苏轼受到众人的追随与爱戴。无论是真心仰慕,还是借与苏轼的交游扬名,或者是希望得到苏轼的赏识,各种参错的愿望与动机交织,使得苏轼的言论的确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凡经苏轼品鉴和称扬过的,便会在文人圈中迅速传播,对初入文坛的年轻人来说影响尤甚。当几十年后人们回顾这个时代,便会注意到这种流行的思潮,而在事实上它也造就了社会的普遍看法。苏轼与黄庭坚的结识便是如此,苏轼在孙觉处读到黄庭坚诗文后,便不断称赞,以至于“士之慕苏公者,皆喜道足下(黄庭坚)”⑦。元祐年间旧党复归,黄、秦、晁、张四人与苏轼汇聚京师,先后任职馆阁,号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他们流连文字翰墨之间,不时酬唱,可谓一时风流之胜。

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的诗歌艺术最为精湛,他比苏轼小九岁,又长四学士中最幼的张耒九岁,与苏轼可谓是亦师亦友的关系。黄庭坚对诗歌是颇为自觉的,他在元丰年间便有了成熟的个人风格,元祐时期与苏门诗人们的交往酬唱,刺激他的诗歌艺术进一步发展,开始因难见巧、遇变出奇,进入奇变相生的境地。例如七言八句古诗《双井茶送子瞻》,创作后他又反复次韵,多达八首。通过这组唱和,双井茶的风味成为元祐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象征。诗中运用典故的手法出人意料,师其辞不师其意,即通常所说的“点铁成金”。其实黄庭坚对语言的运用,对古人著作中诗料的吸取,远不止点铁成金之一端。黄诗的突破传统,也不只是在押窄韵险韵、反复迭韵、创作拗律等方面,但是这些形式特点容易给人强烈印象。黄庭坚虽然掌握很多技巧,甚至运用得炉火纯青,但是他论诗只强调法度的概念,而不谈论具体下字作对的方法,在黄庭坚心中,至法无法,任何试图把它固定下来的具体规则都是对它的僵化,反而会成为诗歌的禁锢。

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独以诗名,得到同时才俊的拜服。陈师道本是小有名气的诗人,中年一见黄庭坚诗,便尽焚其稿,转而学习山谷诗。元祐二年,苏轼上《举黄鲁直自代状》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称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⑧。苏轼的称扬对黄庭坚声名达到顶峰起了关键作用,黄以其诗歌造诣得与苏轼并称。靖康元年,晁补之族弟晁说之在《题鲁直新柑帖》中回忆道:“元祐末,有苏、黄之称。”⑨晁说之亲历元祐时期,所言较为可信。苏黄并称,是对黄庭坚诗歌成就的肯定。苏轼的文名并不会因此而被遮掩,二人有着前后相继的传承之意,气质个性亦各各不同。苏黄并称,说明有着一种思潮,认为黄庭坚对诗歌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代表着宋诗将要发展的方向。黄庭坚晚年贬谪黔南等地,身边已有不少青年诗人默默追随,黄庭坚亦对他们详加指导,传递斯文于不坠。而民间也开始有着崇苏学黄的小规模诗人团体,在党禁严酷的徽宗朝,斯文之事以师友渊源的形式在传续着。

三、整合与传承:《江西宗派图》的创作

北宋文坛的历任盟主,一直到苏轼,都是诗文兼善的。所谓“文章”不仅包括抒情达意诗歌骈赋,也包括应用于各种场合、典雅庄重的制诰之文。从杨亿、晏殊,到欧、苏与王安石,都是政治上居于高位,为一朝重臣,又博学多才,方得居文章盟主。但是从苏门四学士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诗与文之间渐渐出现分裂。他们之中不再有诸体兼善,堪孚众望之人,虽各有才名,而黄庭坚更长于诗,秦观、晁补之更长于文。诗歌成为愈加独立的文体,这正是它日渐发达的证明。然而如上文所述,苏黄并称的出现,是对黄庭坚诗歌成就的肯定,黄庭坚得以从苏门四学士中单独凸显,与苏轼并列,而社会上的确有一些人认为,苏轼长于文,而黄庭坚长于诗⑩,将苏文与黄诗并列,苏文黄诗,成为元祐时代的象征。

吕本中《江西宗派图》的创作,正体现和反映着这股认为黄庭坚诗歌精于苏轼的思潮。宗派图虽然亡佚,只有名单及片段保存在诗话著作中,但是从《苕溪渔隐丛话》所引部分来看,吕本中从李杜以来的诗歌史出发,肯定了黄庭坚的成就与意义。吕本中说此图是年少戏作,也的确在其他地方表达过对苏黄持平的看法。但是宗派图的创作,至少证明在某一个时期,他认为黄庭坚诗歌作出了真正的创新,相较于苏轼,更能代表诗歌所应当发展的方向,是这个时代所应追随的典范。

吕本中出身世家,他的家族从他七世祖吕梦奇担任五代时期后唐的户部侍郎开始,一直都是仕宦大族。家族中多人拜相,八人中进士举,四人赐进士出身,学术上亦是北宋名门。吕本中曾祖吕公著是有名的元祐宰相,他自幼得曾祖奇爱,被寄予厚望,使得他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当党争席卷朝廷,吕家也免不了贬谪的厄运。吕本中祖父吕希哲为当代大儒,入元祐党籍碑。然而由于元祐大臣往往学术人品俱佳,所以虽遭贬谪,在社会上仍享有相当的声望,不少年轻人追随他们到贬谪地从其学。故虽然颠沛流离,世家子弟吕本中交游广阔,眼光颇高,不仅是小有名气的诗人,而且在学术上也颇有造诣。

汪革、饶节、谢逸都拜入吕本中祖父吕希哲门下,是吕本中的“临川四友”,一生都感情深厚。大观年间,徐俯在南昌与洪炎、李彭等结豫章诗社,吕本中也曾参与过唱和,之前徐俯还曾赞其诗超出江西诸人之上。分散各地的豫章诗社、庐山诗社,以及在京城以王直方为联络中心的夏倪、晁冲之等苏黄同好,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共享着对元祐时代、苏门文人的兴趣,不仅人员之间经常流動,还不时进行诗歌酬唱。可以说,在吕本中创作《江西宗派图》之前,社会上已经存在着以师友渊源为纽带的苏黄后学脉络。在徽宗朝,诗歌被当作元祐时代的标志而被禁止,朝廷上文学凋敝,反倒是在野的诗人们保持着传承。而吕本中以其家世背景以及诗学上的好学敏悟,在党禁严酷、大家凋零的徽宗朝,隐然成为在野诗坛的领袖。早在政和初年,谢逸在给吕本中的信中便称:“当今之世,主海内文盟者,惟吾弟一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吕本中以盟主自任,将他了解到的诗坛现状做出总结,创作了《江西宗派图》,也是符合情理的。

注释

①周子翼:《北宋豫章诗社考论》,《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罗宁:《北宋庐山诗社小考》,《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北宋大观年间庐山诗社考——兼论其与江西诗社之关系》,《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李小荣:《庐山诗社与江西宗派关系略说》,《文学遗产》2013年第4期;伍晓蔓:《北宋末临川诗人群体及其文学史意义》,《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江西宗派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②参见《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③周辉:《清波杂志校注》,刘永翔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第194页。④《遗珠》,《诗人玉屑》卷五引,第122页。⑤苏轼:《祭欧阳文忠公夫人文》,《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956页。⑥苏轼:《答李方叔十七首》十六,《苏轼文集》,第1851页。⑦张耒:《与鲁直书》,《张耒集》,李逸安等点校,中华书局,1990年,第827页。⑧苏轼:《举黄鲁直自代状》,《苏轼文集》,第714页。⑨晁说之:《嵩山文集》卷十八,《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1985年。⑩无名氏:《豫章先生传·史赞》:“世之论文者必宗东坡,言诗者必右山谷。”见嘉靖至光绪本《山谷全书》卷末,亦见于《文献通考》。此处引自《黄庭坚全集》附录,刘琳等校点,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63页。编者认为《黄庭坚全集》乃北宋《国史》中的黄庭坚传。吕本中:《师友杂志》第2页,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

责任编辑:行健

A Discussion about Lv Benzhong and His Jiangxi Sectarian Map

Fan Jinjing

Abstract:The Jiangxi Sectarian Map of Lv Benzhong established the existence of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s the first literary genre, Jiangxi School deeply influenced the poetry of Southern Song during more than hundred years. It is not a modern genre which had clear advocate and unified action, but only an integration on the loose poetry group by the author. The private purpose of Lv′s drawing, since the document cannot be levy, has not traced.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we have to focus on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tuation of the Northern Song to find the deep motive of section figure.

Key words:Huang Tingjian; Lv Benzhong; Jiangxi Sectarian Map

中州学刊2017年第2期明清小说家的经世怀抱与小说文本形态2017年2月中 州 学 刊Feb.,2017

第2期(总第242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02

猜你喜欢

黄庭坚
录自黄庭坚词《诉衷情》(并序)
从棋品看人品
黄庭坚对联逞风流
楼钥与黄庭坚诗学的离与合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黄庭坚一夜三点灯
黄庭坚谪贬宜州期间交游研究——以黄庭坚著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