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共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

2017-03-21王哲董遂强

中州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成效

王哲++董遂强

摘要:延安时期,通过推行严格的学习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等途径,使中共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坚强团结的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的相关制度成为全党的行为规范和根本遵循。

关键词: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成效

中图分类号:K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2-0134-05

批评和自我批评既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延安整风运动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不仅高度重视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些年来,延安时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对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①本文从时代要求、路径选择、取得的成效等几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及其成效做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新时期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纪律有所借鉴。

一、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时代要求1.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在长期的革命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凭借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政治优势,在历次危急关头党内健康的力量总能扭转局面,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使党的事业大踏步向前推进,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等就是我们中共历史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成功范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產党就是在不断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得到发展、巩固,并不断壮大的。从宏观上看,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矫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微观上看,每一个党员都来自社会的特定阶层,不可避免地带有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先进政党,组织上的先进性使其不惧怕承认自己会犯错误,并自觉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纠正和克服它,使自身变得更加坚强和纯洁;同时通过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提升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延安时期,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和深刻影响尚未肃清,党内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严重制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时代迫切要求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

收稿日期:2016-10-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研究”(14BDJ041);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产国际指导时期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研究”(2014BDJ011)。

作者简介:王哲,男,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常州213001)。

董遂强,男,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常州213001)。

设和组织建设,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使党能够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转变党的作风的需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到全民族抗战、挽救民族危亡的战略目标,毛泽东在理论上阐明了联合一切进步力量团结抗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全国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国后,教条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等错误主张,并不点名地批评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他的这种错误指导在党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给党在抗战初期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而要纠正这种右倾错误,就必须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打破对“国际路线”的盲从和迷信,使全党认识到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危害。毛泽东在1940年12月政治局会议上曾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教条主义在党内的思想基础仍然根深蒂固、一些犯错误的同志不愿深究这段历史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不浓等原因,他的努力没有获得完全成功。总之,在延安整风前,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国革命问题时还不够成熟,时常犯“左”或右的错误。这就需要中共党人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统一党的思想和加强党的团结,彻底转变党的作风,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以便使党更好地担负起领导全民族抗战的重任。

3.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政治优势的需要

延安整风运动初期,毛泽东虽然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确立了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但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方法的运用,还没有常态化的运作机制作保障。从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看,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想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政治优势,一是要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如果对党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模糊不清,就不会有针对性强的相互批评和成效显著的自我批评;二是要有民主平等的政治生活氛围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否则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正常开展;三是无论批评别人还是作自我批评,都必须辩证地分析问题,因为开展党内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增进团结,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达到上述目的,客观上必须以探索实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为前提。

二、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路径选择1.推行严格的学习制度

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为此,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要求有研究能力的党员干部,都要研究马、恩、列、斯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与当前运动的情况、趋势,并“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②,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这是延安时期党内学习制度在中央高层形成的开始。

1939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中央专门设立干部教育部,负责领导全党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活动。全国各地党委、边区各级政府、各群众团体、各类学校、军队机关,都须设立这样的机构,建立这样的学习制度。1940年1月,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明确规定:“全党干部都应当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各级组织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地领导与提倡其他干部的学习。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并保持其持久性与经常性。”③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规定,无论是有相当文化理论水准的老干部还是文化理论水准较低的老干部,无论是有相当文化水准的新干部还是工农出身的新干部,都要按照中央要求完成规定的理论篇目和文化学习任务。

为实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不是简单地做一两次形式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能解决的,而应当经常地深入地开展触及思想灵魂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随着整风运动的全面推进,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42年4月公布了开展整风运动必须学习的18个文件,随后又增加到22个。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全党进行整顿三风学习运动的指示》要求:“高级党的领导机关必须成立学习总委员会,各部门各单位成立学习分会。”“凡能阅读文件者均吸收参加,分成小组。”“延安规定每日上午为学习时间,各地应依具体情况而定。”④在中央的安排和指导下,全党上下掀起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和本人思想及工作实际学习中央指定文件的热潮。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好学习笔记、检查自己的思想、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专题讨论。党中央及各级学习领导小组,要及时了解学习情况,检查和抽查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总结和推广经验,相互进行交流,纠正偏向和不足,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学习、认识与交流的始终。

2.加强和完善民主生活制度

如果没有建立在完全平等基础上的充分的民主集中制,常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民主集中制度的健全同严格的学习制度的建立一样,成为推动批评和自我批评全面深入开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以往,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思维的惯性,很自然地使人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以‘集中为主,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在于‘集中”⑤,这样导致了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专断等不良作风。实际上,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因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是对多数人民主权利的尊重,其本质要求是民主的,也只能是民主的。其内含的是充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有集中;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⑥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共党内一度存在教条地照搬照抄苏俄十月革命经验和盲目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错误做法。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地通过党内民主以及充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正确路线,党内民主的风气开始逐渐好转。

鉴于党内民主风气不足的现实,到达陕北后的中共中央积极提倡民主作风,并在党内进行有关民主生活方面的教育。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有一节专门讲“党的民主”。他认为,每个党员必须“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没有这些,所谓积极性就是空的。而这些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党内缺乏民主生活,发挥积极性的目的就不能达到”⑦。

整风运动开始后,党内民主生活和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虚心听取党员群众对于自己的批评,增强自己党性的锻炼。”⑧通过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充分体现每个党员平等的民主权利和提出意见建议的义务,面对面地进行同志式的相互批评和触及思想灵魂的自我批评,以消除学风不正、党风不正、文风不正在自己身上的各种表现,以正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统治时期对自己的影响,以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主义战士和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3.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是提高党员思想觉悟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必备条件之一。为此,必须坚持党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志,必需顾全大局和出于公心,这就对党员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自信和党性锤炼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样,在全党加强党性教育,提高党员的理论素质和道德素养就成为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关键因素。

早在延安整风全面发动之前,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演讲中就把“理论和实际分离”“无实事求是之意”等,称作“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⑨1941年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要求全体党员从加强党的组织纪律、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面增强党性。该《决定》既是共产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纲领性指導文献,也是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重大举措。随着整风运动全面展开,全党掀起了加强党性锻炼的热潮。一是把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贯穿于党性教育和修养的始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战斗力的本质要求。而要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忠诚党的事业而为之奋斗的力量,就要对自己的阶级立场、价值取向、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行彻底改造。“为了纠正错误,我们不怕公开指出自己的错误。”⑩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党员的思想和灵魂经历了从未有过的净化和洗礼。二是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运动,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教育全党,促使党性不断加强和提升。党性的提升是党员入党以后持之以恒地继续进行思想改造的过程。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仅仅是只有工作热情和牺牲精神,理论素养、工作作风、群众观念、学习态度等无不体现出对其党性的要求。延安时期,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紧紧抓住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联系实际这个基础环节,把增强党性建立在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上。通过普遍深入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运动,提高了党员干部加强自身党性锻炼的自觉性,极大地提升了全党的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提升了全党的思想觉悟和战斗力,为抗战最终取得胜利提供了可靠的思想保证。三是把增强党性落实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落实到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斗争精神上。正是从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抱着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党性态度,才能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高度自觉性,才能有勇于批评、善于批评的斗争精神。四是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成为党员干部党性高低的直接表现。延安时期,党实现了在充分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统一,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和生活纪律,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的有机统一,极大地推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进程。

三、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

探索的主要成效第一,使全党彻底认识到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危害,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写入中共七大党章,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全党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不仅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和实践基础,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党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依据。

第二,使全党彻底认识到了宗派主义的危害,增强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和党的凝聚力、战斗力。

延安整风前,中共党内的宗派主义和山头主义严重影响党的团结和统一。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不强,即只看见局部利益,不注重整体利益和全党的利益,甚至不顾大局,闹独立、闹名誉、闹地位等。张国焘、王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整风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使全党认清了宗派主义的严重危害,增强了全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政治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了明辨是非正误的标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纪律等方面有了高度的自觉,有了正确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认知,极大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大局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局部利益自觉服从全局利益,坚决维护全党团结和党中央的权威。核心意识的增强体现坚决服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看齐意识的增强体现在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党中央看齐,向毛泽东思想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正是这“四大意识”的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得以保障,党中央的权威得以保障,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力量,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三,使中国共产党最终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把党形成的这三大优良作风称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理论联系实际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为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长期执政提供了牢固的群众基础;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的形成,使我党有了持续提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为党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基础。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经受一切严峻考验、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法宝。

第四,使党充分认识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加强党自身建设的必要性,并将党内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然要求写进了中共七大党章,成为党员经常锤炼党性、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行为规范和根本遵循。

七大党章在总纲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应该不掩盖自己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中国共产党应该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经常检讨自己工作中的错误与缺点,来教育自己的党员和干部,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党员的义务和权力部分,要求党员“严格地遵守党纪,积极参加党内的政治生活”“和党内外一切损害党的利益的现象进行坚决斗争”“在党的会议上批评党的任何工作人员”等。党章党纲是党组织和党员最高的行为准则,衡量是非正误的唯一标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和工作方法被写入党章,就意味着全体党员必须遵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规章制度,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照党章检视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批评和帮助他人提高思想认识、改正缺点和锤炼党性。从此,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并自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全部工作之中,为党加强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提供了方法保证。

总结延安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学习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基础,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是关键。正是通过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一系列探索,才使整风运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重大成效。也正因为这样,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孕育而成的独特品质和优良作风被写进七大党章,并成为党的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和根本遵循。新中国成立后,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探索虽然继续推进,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度遭到扭曲。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仍然需要继续探索与發展,以期使全面从严治党战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并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注释

①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王广根:《毛泽东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张敏卿:《浅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形成》,《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向俊玲:《延安整风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4期;赵耀宏:《延安时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历史经验》,《理论导刊》2013年第12期;武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张荣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利器》,《前线》2015年第10期;张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党史博采》2016年第4期;唐金培:《共产国际解散前后中共的党风建设及其成效》,《史学月刊》2016年第9期;唐金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后的中共党风建设》,《河北学刊》2016年第5期;等等。②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29页。③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27—228页。④⑧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391—392、147页。⑤许耀桐:《民主集中制新论》,《战略与管理》2012年第1期。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4页。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0页。⑩《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11页。《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一大——十八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第43—44、45页。

责任编辑:南武

The CPC′s Exploration of the Normalization &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riticism & Self-criticism during Yan′an Period

Wang ZheDong Suiqiang

Abstract:During Yan′an period, the Party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 in the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by enforcing strict system of learning, by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inner-party democratic life, and by intensifying education in the party spirit. Thus the Party established Marxist ideological 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formed the strong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Mao Zedong as the core leader, and formed the Three Important Excellent Work Styles of being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keeping close ties with the masses and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Key words:Yan′an period;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exploration of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effects

中州學刊2017年第2期《子虚》《上林》赋的分篇及其学术意义2017年2月中 州 学 刊Feb.,2017

第2期(总第242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02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成效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