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中史料选取的基本原则

2017-03-21盛刚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基本原则

盛刚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常态。面对海量的信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是史料的选取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说史料的选取应遵循的科学性、多样性、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等原则,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史料教学 选取 基本原则

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在《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提出了历史图片选取的九大原则,即科学性、广泛性、还原性、清晰性、代表性、适量性、针对性、系统性、灵活性[1]。这一说法为教学中史料选取原则问题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结合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学生基本情况,笔者认为常规教学中史料选取应遵循六大原则:科学性、多样性、典型性、针对性、适量性、系统性。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指史料的真实性。傅斯年先生说过,史学即史料学。史料的真实性,是历史知识的基本特征。其实,历史的“真实”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史料都是碎片化的,我们对历史的叙述都是源于史料,鉴于人力等因素,关于某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史料不可能全面、系统、真实。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选取史料的顺序是:其一,有第一手资料,不选取第二手资料;第二,有实物资料,不选取文字资料;其三,有编写书记,不选取专著;其四,有视频资料,不选取图片资料;其五,尽量选取时间和空间上靠近叙述主体的资料;等等。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时,汉朝部分内容最好从《史记》《汉书》中选取“文字史料”,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相关内容的理想选材应该是《资治通鉴》等;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通过对抗日老兵的采访,收集、整理兼有视频的“口述史”资料等。

这里,我们仅仅谈及选取方向的问题,其实,史料的来源问题亦在考察范围之内,如:就网络资料与文本资料而言,我们更倾向于文本资料,虽然网络资料来得方便,但需要仔细推敲。

二、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史料的丰富性。具体而言,在史料选取上,我们要做到“全面”:第一,从呈现形式上分,可选取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历史遗迹、影视资料等;第二,从来源上分,可分为文献资料、网络资料、教师见解主张和学生手工资料及课堂生成性资源等;第三,从组织形式上看,可分为坐标图、表格、照片、绘画作品、思维导图等。

教师在选取资料时,应全面考虑,尽量用多样的材料诠释历史的丰富性,增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理解”能力,落实学科素养目标。如:在组织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开辟”教学时,我们可以选取3幅世界地图分别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开辟中和开辟后的世界,结合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相关文字描述强化学生的世界意识;通过表格对比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通过网络资料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尤其是对今天美洲的影响等等。

总之,史料选取的多样性需要服务教学,方便说明问题,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要把握好“量”的问题,坚持适度原则。

三、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主要指在史料选取过程中,教师要秉承“少而精”的原则,用最精炼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说明问题,服务教学。

浙江省嘉兴一中姜常虹老师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时,选取了“大卫”为主题的图片[2],这里充分体现了选取材料的“典型性原则”。首先,选取人物的典型性。米氏是美术三杰之一,是教科书重点描述的对象。其次,图片的典型性。“大卫”是家喻户晓的名画,便于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内涵。第三,观察角度的典型性。对“大卫”这样一尊“圆雕”,姜老师引导学生从正面、面部特写、背影、手、手部血管等角度仔细分析,教会了学生从多维角度“阅读”历史,把一幅图用到了极致。由此可见,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至关重要,诠释历史多元性的思路也可以源于一副“简单”的图片,此中蕴含的教学智慧值得我们细心揣摩。

四、针对性原则

教学素材的针对性源于教学的目的性。教学的目的可大可小,亦可远可近。“大”指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诉求,“小”指具体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远”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近”指为学生高考服务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历史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已经提出。具体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我们需要把这些“素养要求”落实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实现“大”“小”“远”“近”的相关要求。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解放战争”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带领学生制作以国共关系史为主题的“时间轴”,既落实了时空观念,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主要指教学中史料的数量应该有“度”,不可过多,亦不可过少。一节40分钟的历史课,最好是10~15条为宜,太多会让學生无法接受,“累而无功”,太少会让课堂单薄,让学生“闲来无事”。

笔者在组织“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时,精心选取了12幅图片,其中3幅地图分别为“开辟前的世界”(教科书引言导图)、“开辟中的世界”(教科书正文地图)和“今日的世界”(2014年北京卷第36题图19);3位人物图分别为“亨利王子”(教科书)、“麦哲伦”(教科书)和“郑和”(老人教版教科书);表格一个,“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对比表;文字材料5幅,分别出自《全球通史》、《美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和《亚洲史》,重在从不同角度解读“新航路开辟”。

六、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以课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材料选取上需要通盘考虑,有灵魂主导,有线索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组成体系。

上海市晋元中学的李惠军老师讲过:教学需要“有灵魂”,具体到教学设计环节中,设计需要有“魂”。笔者“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为培养目标,以“世界意识”为教学灵魂,在此主线的牵引下组织选材。具体材料选取过程中,首先,考虑科学性原则,每则材料均标明出处、作者、创作时间等,如有可以替换的其他材料,绝不将就;其次,多样性原则,材料形式上,分为文字、图片、表格等,尽量展示历史的丰富性;再次,典型性原则,地图选取中,只要典型可以为教学服务,不求新颖;第四,针对性原则,以“学科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不同地区史材料的选取意在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第五,适量性原则,结合课堂的容量和我校学生的学情,拟定具体图片数量;最后,系统性原则。也要思考本课在“教科书”中的地位和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从整体出发选取材料。

“史料教学”已成为历史教学的常态,这一趋势正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必要梳理“史料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有些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备课,并最终将“集体成果”供大家分享,以致所有班级,甚至一个地区的学生都听“同样的课”。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再如:有些教师的公开课,史料丰富、内容庞杂,一节课史料达四五十条,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真的读懂了吗?还有:教学材料粗枝大叶,漏洞百出等。须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随意”的一个错字会影响一批学生;一个网络上未经考证的“新颖”观点会误导一批学生;一个多余的标点符号会让我们在学生心中的“严谨”形象大打折扣,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在教学改革深化的今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走过的路,反思我们可能存在的失误或错误,以期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牧航.中学历史教材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2] 姜常虹.文艺复兴教学中图像史料的理解与运用——以米开朗琪罗及其《大卫》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教学基本原则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关于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